当前位置:主页 > 优文 >

大班案例反思

更新时间:2022-07-07 05:15:01

  第一篇:大班案例反思

  第1篇大班案例反思活动目标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2、学习在标记图上从左到右地摆放物体。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

  第1篇大班案例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

  2、学习在标记图上从左到右地摆放物体。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贴绒或磁性图片(小猴子5个,香蕉5个)以及标记图。

  2、学具:第一、二、三组:幼儿用书第3页,人手一支笔。第四、五、六组:幼儿用书第4页,剪下第17页上的实物卡片。(提供给幼儿5头大象、4串香蕉、5个萝卜、4只小兔、也可以4头大象,5串香蕉、4个萝卜、5只小兔,放在桌上的小筐里。)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在标记图上探索从左到右地整齐地摆放物体。

  出示标记图,猴子及香蕉图片,请个别幼儿上来给小猴子排队,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他们排队的,集体讨论:怎样为猴子排队最整齐?通过讨论使大家明确:将小猴子在红旗的后面,红线的上面一个跟着一个排列最整齐。

  2、尝试一一对应摆放物体。

  启发幼儿给小猴子送香蕉吃,先请个别幼儿上来给小猴子送香蕉,在请大家评价:他送的好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使大家清楚地发现:将香蕉放在红线的下面,并且香焦和猴子一一对整齐最好。最后,可再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来摆放香蕉,鼓励他边摆放香蕉边和大家一起说:一只小猴子我送你一只香蕉,二只小猴子我送你……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的多少。

  教师:小猴子和香蕉哪个多?哪个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拿走一只香蕉。提问幼儿:小猴子和香蕉哪个多?哪个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在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拿走两只猴子。提问幼儿:小猴子和香蕉哪个多?哪个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观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指图边说:图上有什么?是怎样排列的?哪个多?哪个少?请你给多的一组打√观察画面,请你给多的一组物体涂上颜色。

  2、第四、五、六组。对应摆放实物,比较实物多少。启发幼儿在标记图上摆放动物和食物,鼓励幼儿边摆放边说:一个×,送你一个×。

  三、活动评价

  展示个别幼儿的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画面上有什么?哪个多?哪个少?教师进行简单的评价,对边讲述边操作的幼儿给予表扬。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设计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眼,动手,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是幼儿学习有兴趣,学有所获。

  第2篇大班案例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理解物体的数量与物体的摆放形式无关,初步建立数守恒的概念。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磁板1块,纽扣、瓶盖若干。

  2.幼儿作业纸。

  数一数,说一说,每组有几个苹果?它们都一样多吗?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看作业纸。数一数每组苹果是几个?它们一样多吗?为什么?

  2.请幼儿拿出7个纽扣摆成一排,再请幼儿拿出相同数量的纽扣,随意摆成另一种形式,比较和体会,两组物品一样多吗?为什么?

  3.教师在磁板上摆出几组相同数量(7个)的瓶盖,但各组的`排列形式、排列疏密不同,请幼儿说一说,是否一样多?它们的数量是几?

  4.组织幼儿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物品的数量不因物品的大小、颜色、排列形式、位置等的变化而改变)

  活动延伸

  老师在活动区可投放像上面那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在引导方面,要做到深入了解,在教的过程要详细和恰当的运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幼儿练习要把前面基础打好,在幼儿练习时才不会出现错误的发生。

  第3篇大班案例反思

  《泥塑小猴》活动除了迎合《有趣的动物》主题活动的开展之外,同时也是巩固泥工技能的一次重要活动,主要是继续巩固学习团圆、搓长、压平;在活动的准备方面,幼儿都能正确对泥进行团圆、搓长、压平,能根据常识对人的构造进行泥塑。有些幼儿还能根据泥的大小选择不同手位进行泥塑。如进行头部的泥塑时,由于泥比较多,幼儿都会把泥放置于手心,然后进行团圆;而进行眼睛部位的泥塑时,由于泥比较少,有些幼儿就能自觉变换思维,将泥放在大拇指与食指间进行团圆,这样就使团圆出来的圆更细致。指南中指出中班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时期。因此,我在上学期就已经逐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在泥工操作方面,由于活动所使用的橡皮泥都是单色的,这必将会影响幼儿对作品的创作。所以,我在活动中就引导幼儿能将橡皮泥与旁边的幼儿互换颜色使用。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材料,方便幼儿收拾,使得作品更美观,另一方面是为幼儿的边学边玩边交流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合作、分享行为。

  我班的幼儿一向喜好手工。这次活动又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泥工活动,幼儿盼望已久,这对于活动的进行是一个很好的催化剂。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没有厌倦的情绪,活动有序,完满的完成。不过,我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仍发现一些问题:大多数幼儿对脸部五官比例的塑造不够明确,团圆大的泥时也不够均匀,作品完成情况还不错,但还是比较粗糙。

  第4篇大班案例反思

  活动实录片段: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有家吗?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小鸟、蜜蜂、小鱼、有家吗?

  幼1说:我看到过小鸟的家,小鸟的家在树上。

  幼2抢着说:我家墙上的瓦缝里也有鸟窝。

  幼3说:小河是小鱼的家。

  幼4说:小河是乌龟、虾还有螃蟹的家。

  幼5说:花儿是蝴蝶和蜜蜂的家。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并用肢体表现模仿小鸟飞、蜜蜂飞、蜻蜓飞,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语言交往环境下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通过直观教学法结合多次欣赏,使幼儿更好的掌握诗歌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为仿编诗歌打下了很好的铺垫。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通过小鸟的家、蜜蜂的家、鱼儿的家、蜻蜓的家,让幼儿听听看看讲讲做做,引导幼儿仿编诗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时,应多多让幼儿去感受去体会,教师应多引导、多提示、多模仿,深深的去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在仿编诗歌时,大多数幼儿都能理解,但作为教师应兼顾到个体差异,多关心、多帮助、多锻炼那些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幼儿。

  第5篇大班案例反思

  课时:1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轮船的图片,录象等资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2、学生准备铅笔、蜡笔、彩色水笔、剪刀、胶水、彩纸等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画、撕、剪、拼、贴、纸工制作等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2、引导学生认识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通过想象表现各种轮船的造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画出与别人不同的轮船造型。

  教学难点:激发对想象、创新的热情,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集合运用于作业之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谜语)

  师:小朋友们猜猜看,老师说得是什么?

  水上一幢房,烟囱屋顶装,呜呜一声叫,带你过海洋。

  生:轮船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那谁能起来说说,你都见多什么样的船?

  生:客船、货船、鱼船、木板船、汽艇、小帆船……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老师也搜集了许多船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发展阶段

  1、播放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录象资料,让学生了解各种轮船的造型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A、印第安人使用的芦苇船,用划浆来推进。

  B、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至今仍在使用的三桅平底帆船,在波斯湾等地则使用独桅帆船。

  C、1902年下水的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帆船之一—“普鲁士”号五桅帆船,它由58名水手操纵巨大而数量众多的风帆前进。

  D、这是一艘远洋油轮。

  E、“法兰西号”客轮,每小时大约可以行38公里,速度很快。

  ……

  2、师:我们看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船,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这些船的造型都有什么规律?

  生:船的大体形状都是一个倒放着的梯形。

  师:***同学,你真棒,观察得特别仔细。各种各样的船体,他们的形状都近似梯形,那你们看到船上都有什么了吗?

  生:有一层一层的想楼房一样的房间,还有烟囱,还有国旗和很多五颜六色的三角形的小旗……

  师:恩,你们说得还极了。

  教师边小结船的形状,边在黑板上示范画法。

  师:我们小朋友谁坐过船呢?请谈一谈你坐船的时候的感受。

  ……

  师:我们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同世界各国交往与日俱增,水上交通日益繁忙,想象一下我们乘着这样的大船周游世界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生:一定会很美……

  师:对,老师也想和小朋友一起乘坐这样的大船去周游世界,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请你把想象的这种美好情景在作业本子上表现出来,同学们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通过撕、画、剪、拼贴等造型手段表现自己对轮船造型的想象。

  3、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用语言极力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也可画想象中的情景,做想象中的轮船。

  三、小结评价

  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找出“最漂亮的”“最有创意”和“最大”的船。

  课后拓展:

  这节课,大部分同学用画笔画出了漂亮结实的大船,但用其他材料制作的船不是很多,希望小朋友课后可以试着用其他材料制作一艘大而结实的船,带到学校来比比看,谁的船又结实又漂亮,好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挂图,音像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学校深处内地,学生们没有见过轮船及各种船舶。在欣赏各种船只的同时,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生动形象的爱祖国、爱世界的教育。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因为没有见过真的轮船,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的船千姿百态,很有新意。

  第6篇大班案例反思

  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案例背景:

  美术活动《狮子》选材于安徽省统编教材大班上学期,大狮子形象夸张、威猛,是小朋友们十分熟悉喜爱的一个动物。因此,在本学期的园本教研同课导构活动中,我们大班艺术组的两位老师协商后选定了这一课。为了将这一节课传授好,成立了以盛于兰、王春荣、汪渊老师和我四人的研讨小组,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年龄差异,共同对原教案进行了调整。

  案例呈现:

  大班美术活动——狮子

  原教案调整后的教案我的思考

  目标:

  1、知道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尝试画出狮子的主要外形特点,并添画与狮子相关的背景。目标:

  1、知道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尝试画出狮子的主要外形特点,并添画与狮子相关的背景。

  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美术教学中,将语言作为一种内在的活动,贯穿其中,是十分必要的。

  准备:

  1、狮子的图片、油画棒、记号笔。

  2、幼儿操作材料。准备:

  1、狮子的图片、油画棒、记号笔。

  2、幼儿操作材料。

  3、《狮子王》碟片、电视机、VCD。

  4、范画一张,狮子图片一张。

  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什么动物长一头漂亮的鬣毛?

  2、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狮子。

  (1)提问:你们见过狮子吗?它长什么样?生活在什么地方?

  (2)教师小结。

  3、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1)提问:狮子有自己的家园,我们能闯到它们的家里破坏它们生存的环境吗?

  (2)教师小结,

  4、教师示范狮子的画法。

  重点讲解鬣毛的.几种表现形式。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过程:

  1、放《狮子王》碟片片断。

  2、谈线)你刚才看到的狮子长什么样?生活在什么地方?

  (2)教师小结:狮子是食肉动物。皮毛是金黄色的,公狮子身体强壮,头上有长长的鬣毛,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草原上,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狮子,有的狮子被运到动物园,供人们观赏。

  3、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1)提问:狮子有自己的家园,我们能闯到它们的家里破坏它们生存的环境吗?

  (2)小结:我们要爱护它,不能随意捕杀、破坏生态环境。

  4、出示范画

  师:你们喜欢狮子吗?瞧,老师这里有几只狮子,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5、教师示范狮子的画法,重点讲解鬣毛的几种表现形式。

  6、幼儿作画,老师指导(放背景音乐)。

  (1)鼓励幼儿画出狮子的生活场景。

  (2)画出一只公狮子,也可画出狮子的一家。

  7、幼儿将自己的画编一个故事与同伴、老师分享。动画的播放吸引了幼儿的目光,幼儿对直观的事物接受较快,也很感兴趣。

  让幼儿对公狮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加深了幼儿对狮子家族的了解。

  在传授美术技能的同时,进行品德和环保教育,一举三得。

  欣赏教师的范画,旨在给孩子观察之余,以美的熏陶。

  示范画法,给幼儿直观的印象,介绍了几种鬣毛的表现形式。

  音画合壁,使五大领域自然融合。

  旨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口语表达的能力和自信。

  案例反思:从活动过程来看,虽然思路清晰明朗,但从课后效果来看,孩子们的作品大都千篇一律,与老师范画中的狮子没有什么区别。失望的同时,我不禁要问自己活动中我给自己按排了一个什么角色?冷静思考之后,我想还是没能走出旧模式:先是教师示范、讲解,再幼儿模仿或进行简单的创作。这种方法既省时又简捷,殊不知它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造,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没有自己的想法,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活动之后,一些问题总是在困扰着我:怎样能让孩子们的作品丰富多彩,怎样能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具有自己的个性,怎样能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又能分享到自己成功的快乐?于是,我又重读了《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一段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想如果将本次活动调整为下面这个过程,也许效果就会有所改善吧!

  围绕欣赏范例,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幅为教师作品:这幅画叫什么名称?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只公狮子的?这只公狮子在干什么?它在哪儿?通过这一环节,一是让孩子们了解公狮子的形象特征;二是让孩子们意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画面醒目的地方。另外,让孩子们体会到公狮子鬣毛造型夸张的特点。

  然后再出示第二幅幼儿作品:

  图上有几只狮子?它们都是谁?它们和公狮子区别在哪儿?它们除了在一起做游戏,还会到哪儿去干什么呢?这一环节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为孩子们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接着再将第一幅和第二幅画比较:

  这两幅画中的公狮子有什么区别?鬣毛还有哪些画法呢?这两幅画都是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的?

  这一环节的提问突破了重难点,开扩了孩子的思维,为孩子们打开了想像的窗户。

  最后教师再提出请小朋友们为狮子照张像时,孩子们肯定都能大胆地进行。经过这样的修改设计,虽然因讨论花去的时间过去示范讲解多了,但我认为这一环节肯定会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或许这就是以前教师在示范讲解后,反复关照要画得跟老师不样,但大部分幼儿还要照样去临摹范例的症结所在吧!

  活动给我的收获:

  1、幼儿时期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没有定势。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关键经验,比形成概念更切合幼儿的需要与可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认真地设计提问,组织讨论,变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技能,为师生创造性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讨论中培养幼儿将过去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养成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认识,乐于表现不一般的认识和习惯。

  2、美术创作是一个极端个别化的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构想与表现,但个人的思路毕竟是有限的。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介绍个别幼儿的创作思路和独特表现,既不会对集体产生干扰,也不会限制其他幼儿的创造。相反,我认为是对幼儿创造的推动。但如果把这种介绍交流推迟到幼儿作品完成以后,幼儿再想学习、创造、超越的契机已经错过了,其意义就非常小了。

  第二篇:德育案例——班会后的反思

  班会观摩课《叛逆—沟通—和谐》

  ——教后感

  河南省 开封市 开封高中

  王炎培

  开班会之前,我联想到了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主人公的境遇越是不平凡,感情纠葛越是荡气回肠,故事越是曲折,那么作品就越好看。由此,我想这节班会课上的矛盾越是激烈,越是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思考再三,决定从大部分中学生都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叛逆”入手,并最终定下了班会主题:叛逆—沟通—和谐。

  可是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与否,除了需要热情、良好的愿望,更需要一个好的导演、一批好演员。在这次班会观摩课开播之前,我作为导演,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呢?——首先,学校是第一次组织这样的班会观摩课,有全校的分校班主任前去观摩,不用说我这个导演将要面临的是即将诞生的处女作;其次,我手下的演员,也就是我所带班级的学生,是全校最没有活动积极性、对班级事务最为淡漠的一个学生群体——分校平行班的学生;第三,任何一节班会不可能像影视剧一样,拍的不好可以重拍,而是只能有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不然就没有了现场的氛围。所以我对于这次班会观摩课的成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事先,我对全班的同学进行了长期的思想动员工作,给同学们讲这次班会对于本班的重要意义,并对班会的众多环节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设计、安排,多次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交换意见,最终向领导请示班会方案的可行性,因为有一部分家长到场,这就牵扯到社会影响的问题,可谓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毕竟所选主题是现代中学生非常敏感的话题,到场的人员又是本班的任课老师,部分家庭矛盾较为突出的学生家长,如果学生没有在我的掌控之中,出言不逊,对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肆意攻击,怎么办,又或者面对这么庞大的阵容,学生怯场不发表观点二冷场,怎么办?这也是我最担心的。

  怀着矛盾的心情,终于迎来了班会观摩课的开始。按照当初的设计,部分同学在课堂上表演家庭里学生和家长闹矛盾的小品,由此拉开班会的帷幕,没有想到他们精心的排练和临场发挥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开了一个好头,一下子把现场的气氛搞活了。紧接着是学生、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就连观摩的班主任都坐不住了,争相发言,个个发自肺腑,态度诚恳,达到了很好的民主交流的效果。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获得了与会师生的高度评价。

  可就在这节班会即将结束的时候,班长站出来说:“这件事情,没有经过班主任的允许,但是我想同学们的心意一定要借今天这个机会表达出来,下面我代表全体同学向班主任赠送鲜花。全体同学起立,向班主任鞠躬!”班会之前,我就觉得班会上可能发生一些什么,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学生会送给我如此厚重的礼物。这是从教以来享受到的最高荣誉。我无话可说,只有以泪洗面。

  班会以后,班上气象一新,没有人迟到了、旷课了,课堂上也都认真听讲,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每天我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同学们到校,同学们都面带微笑的说:“老师好!”当然我也热情的予以还礼:“同学们好!”整个教室呈现出一派和谐,师生亲如一家人。 班会是结束了,可这节班会却留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一、师生沟通是班级管理的最重要基础

  说实在话,开班会之前,我对分校平行班的学生没有给予充分的信任,以至于我对这节课信心不足。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用心和他人沟通,对方会热情的打开自己的心灵窗户,你有情,我有意,人心换人心吗!

  其实这些学生不缺钱,缺的是心灵的沟通,缺的是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只要你理解了他们,学习就是再苦再累,他们也会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无端的叛逆。

  通过这节班会,我真正的体会到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它是班级一切事务最重要的的基础环节。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沟通无限!

  二、班级管理必须用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大声疾呼更新理念,那就是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对话,可我们有一部分老师却拿着“师道尊严”这个传统文化准则,对学生横加批评指责,说什么现代的高中生目无尊长,见了老师也不问好,甚至还背后说老师的坏话。这难道只是学生没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吗?难到学生对你打招呼,就算是尊重吗?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我们浮躁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不是真正替学生着想了,是不是真的值得学生尊重呢?我想,学生心中自有一杆称。

  事实上,部分老师确实是在进行“家长式管理”,一味的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就是大逆不道。不过,我们祖先也留下了其他教育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亲其师而信其道等等,我们为社么不去遵循呢?

  师道尊严不仅仅是说出来的,更是老师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换来的。

  而我所主持的这节班会,恰恰体现出了民主、平等的育人原则。在场的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学生还有观摩老师都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对和错,只有真和假。正如一位到会领导所说:“这节班会观摩课从设计到组织堪称完美,形式大胆、新颖,但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出它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民主、平等,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灵魂,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是的,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必须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当然,仅仅是理论的学习,纸上谈兵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切实做到。另外教无定法,只要能体现出民主、平等的理念,至于各位老师用了什么招数无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吗!

   第三篇:5班德育案例

  关注中等生

  曹猛同学是后转入初一(5)班的学生,分班成绩比较一般。进入五班后每次考试也都在20到30名之间,是名副其实的中等生。在他身上好像没有什么优点也没有什么缺点。说实话,对于他我真的没有过多地去关注他、去了解他。直到期中考试,曹猛的表现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因为他的成绩由班级月考的20多名上升到第三名,年级名次由206名一举上升到年级的28名,成绩上升之快让人不敢相信。但是,回想期中前曹猛的学习状态,这又不让人感到奇怪了,只是没想到进步有这么大。

  作为班主任,往往对班级的两极也就是“优生”和“差生”关注比较多。对优生关怀备至、宠爱有加;而对差生则重点“照顾”、给予期望。唯独忽视了班级里默默无闻埋头苦学的中等生,忘记了这些占班级绝大多数的中等生。而恰恰是这些中等生是最不能被忽视的,因为他们是班级的基础,是班级的立足之本,是班级的中流砥柱!给他一把力他就能上来,成为“优生”,稍不在意就可能下去,沦为“差生”,这是急需重视的问题。

  我想班级里还有更多的“曹猛”,需要更多的关注。

   第四篇:案例反思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反思 何文琴

  摘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环境教育模仿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给攻击性下定义上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分歧。争论的核心是以观察得到的结果还是以表现这种行为的意图来下定义。从客观性角度分析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性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比如人家正在玩玩具,他想要玩,他就一把抢过来,不知道应该说:“你给我玩一会儿行吗?”别人玩积木玩得正开心,他一脚就把积木搭成的房子踹倒了。一旦发生冲突,他就动手打人,不讲道理。有个孩子看到教师表扬××小朋友,摸摸她的小脑袋,他也走过来,摸摸她的头,而后就在其脸上咬了一口。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入园时哭哭闹闹的找妈妈,我把她抱起来想哄哄她,她居然“啪”地给了我一巴掌,然后使劲用手拍打门,用脚踹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抓破了脸,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教师要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一、个案分析

  (一)研究对象简介

   幼儿姓名:前田友航

   性别:男

  家庭管教方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容易生气。

  (二)前田友航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1.排队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幼儿搭着前面幼儿的肩膀。排队走的时候,前田友航经常会故意掐着前面幼儿的的脖子或拉住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搭自己的肩,否则就动手打人。

  2.玩玩具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前田友航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的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

  (三) 前田友航“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心理因素

  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前田友航平时特别爱看《奥特曼》、《数码宝贝》等有很多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强化。(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前田友航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比较任性,独立性也强。老师交给他们简单的折叠衣服的方法后,他就坚持学着自己叠衣服。其他幼儿要是说他叠得不好,他就会骂他们,看看自己的确叠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发火动手打他们。

   2.社会因素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前田友航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宠爱有加,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他喜欢奥特曼手帕,奶奶几乎天天给他买一条新的,奶奶要是不买,他就在店门口不走,奶奶要是再不买,他就用脚踢奶奶。所以,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幼儿很少与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孤僻、固执、情感冷淡、冲动。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龄人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在与班上其他幼儿接触时,常会排斥、攻击他们,出现了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

  (四)前田友航“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探究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是“生理自我”阶段的体现,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包括了自我认识(即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包括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个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正是靠“自我”来维护自己人格的健全,支撑自己人格的独立,使自己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人。一般8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分开。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此时的“自我”只局限于“生理自我”,3岁以后,幼儿的群体性游戏增多,他们通过模仿,在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中,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开始产生社会性认识与体验,从“生理自我”上升为“社会自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出现。这个时期,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在小班阶段,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家园合作等方法帮助幼儿及时矫正“攻击性”行为极为必要。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一)环境创设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因此,为了减少环境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老师重新安排了教室的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不同的玩具和积木也放在对应的篮子里。顶顶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积木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在相对宽敞的空间,顶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二)情感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年龄再小的幼儿,都有想发泄情感的时候。只有设法消耗其“过剩能量”和“不满情绪”,才能平衡幼儿的心理。经验表明:幼儿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发生。因而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单的跳棋,以消耗其“能量”。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还可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

   前田友航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老师和前田友航就约定:如果前田友航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幼儿,每天放学之前,就可以玩“开火车”的游戏。刚开始时,他还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打、骂其他幼儿,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为转移他的注意力,老师经常鼓励他画画,因为他平时就爱好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前田友航的脾气明显没有以前暴躁了。事实证明,当幼儿的“过剩能量”通过游戏、绘画等正确途径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兴趣。

  (三)榜样示范

  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本人在与前田友航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前田友航特别崇拜“警察”这一形象,于是组织了一堂《我是小警察》的认知活动课,使他明白“警察”不但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前田友航在那之后,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友好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极其重要。

  (四)改善关系

  前田友航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本人认为,改善同伴关系对减少他的焦虑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从“生理自我”走向“社会自我”,学会在集体游戏中扮演社会角色。为此,本人尽量不在其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例如:当他带了自己的一本书到班上的时候,本人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成一幅画时,便在孩子面前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可以贴近其他幼儿,在班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前田友航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启示

  (一)要有耐心

  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本人认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应更多的强调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有心情浮躁的时候,但成人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成人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要循序渐进

  个性的形成与巩固,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日之功。所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成人在看到幼儿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他的情绪和行为时有反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不懈地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尽量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自然就会好转。

  (三)要尊重幼儿

  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哪怕幼儿犯了错,成人也不能因此呵斥他们,而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在特定情况下自己要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要避免冗长的教训。幼儿会从成人的声调中以及从成人说的话中意识到成人的不高兴,但是成人要把自己的不赞成表达清楚。反之,冗长的教训和可怕的言语通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四、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本班一个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初步探究反思。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若在学龄前不注意及时矫正,到了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就会增大。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初步探究反思,能够引起广大幼儿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充分重视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材施教,及早矫正”。

   第五篇:案例反思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体会

  2013年5月9日、10日,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全国“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通过观摩六位教师关于主题阅读的不同课型,我从理论上认识到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语文主题丛书:在课堂教学从行动上有了明确的指导思路。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对语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张丽老师在主题阅读展示《人生行囊》提出主题阅读教学要经历五大变革:一是变问题组合式教学,为听说读写的板块式教学;二是变分析讲解式教学,为简简单单的读背式教学;三是变课堂生成式教学,为全天候主动探究式教学;四是变目标统一式教学,为分享学生已有经验的展示性教学;五是以一课为单位的教学,为以一单元为单位展开教学。同时指出主题阅读教学的三大原则,即: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分享;少做题,多记读书笔记。

  我非常认同贾丽芳老师的一句话:语文就是培养语感,就是要多读多背,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学语文。贾老师在她的《照亮生命的星辰》主题阅读课上就很好的诠释了怎样简单教语文。在这节课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学生在诵读,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熟读成诵,自信非凡,教师则在每一课文背诵结束之时加以点评或激励。我当时就说,这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强逼之态。学生读,其乐也融融,其心也融融,这是教学的常态。

  另外我觉得陈红丽老师提出的“批注式阅读法”,确实是语文教

  学中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它是以学生的自觉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自主学习、个性化阅读活动。培训学习回来,我将自己的学习所获“汇集”在一节《安塞腰鼓》阅读课上,整节课,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读、去悟。先让学生分小节,说说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并画下来,然后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在第二小节时,我则和学生一起朗读。这节课,我比平时轻松了很多,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会比以前差,他们兴趣黯然、个个精神饱满,一遍比一遍读的有味道。课后,我也问了问学生,有没有发现这节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老师都是让我们自己说,自己读,我们大家读的机会多了„„而且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很喜欢这种读书方法。

  学生的心声是最有说服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乐学想学,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