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妙篇 >

学校安静了,教师的心

更新时间:2022-07-03 16:34:25

  第一篇:学校安静了,教师的心

   一名教师,即使能力有限,作用有限,如果能保持独立思考,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就有可能在整个教育中起作用。

  面对流行风潮,学校和教师只要敢于放弃,就有可能保持学校和课堂的安静。教师有能力,管理者有务实的决心,既敢于抵制“政绩观”折腾,也不纵容民粹思潮干预教育改革,改变教育状态,不是没有可能。

  缺乏智慧的基础教育等于没有教育

  人接受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学习,成为有智慧的人;如果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对付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发生。

  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

  基础教育如果缺乏理想与智慧,等于没有教育;更危险的是教育违反常识,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

  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所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衷不切实际的鼓噪。

  基础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学校教育不宜提倡“竞争”,学校管理不宜过多强调“特色”“成功”等等,这些,本是常识,然而,瓦釜雷鸣,终于念出一套歪经。

  浮躁之风让教学失常

  教育关涉人的未来,任重道远,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可以背离基本常识。基础教育一直遭遇各种困境,但解决问题的阻力变得越来越大。此中原因,固然在于社会开放后人们能公开主张争取个人利益,另一面,也和社会不良风气有关。浮躁和急功近利纠缠在一起,酿成校园的浮躁之风。

  在一些学校,看到的,经不起想,听到的,经不起问。比如,一些学校宣传推行“高效课堂”,既然“高效”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少上些课了,然而教室课表上主要学科的课时,竟然大大超过部颁标准,简直自打耳光。

  又有学校大张旗鼓地组织学生“夜间步行活动”,请来媒体大事报道,轰动一时;但让老师们不能理解的是:校长悄悄下令把每周体育课减去了一节。

  近年有“阅读推广活动”,对学生谈读书的重要,甚至对教师谈如何读书,一些学校还设立“读书节”,——我很疑惑:学校本是读书场所,学校怎么也要“推广阅读”?学生应当每天读书,怎么还要“读书节”?“读书节”这一天,学生捧着书装样子拍“阅读照”,然后继续做教辅做试卷,一个月只有两天休息。

  学校如此热衷作秀,就不能不上升到职业廉耻高度加以评判了。一所学校,能把无教育价值、甚至反常识的事在形式过程上做到极致,以如此的坚毅去从事低智商活动,这种示范,对中小学生思维的伤害很可能是终生的。

  因为浮躁,往往无视常识也不讲逻辑。多次看到这样的“经验介绍”:某个学生“月考名次落后,年级组和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什么叫“月考”?为什么要排“名次”?学生某门课成绩有浮动,是不是非得去寻根究底?学生本人有没有思考能力?找家长“沟通”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学习有问题就通知家长,那么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这些白纸黑字的“经验介绍”会留存史册的,未来的教育史家会在安静的时代阅读今人留下的教育事迹,他们会比我们有智慧。我们不能再留下笑料了。

  如果一种不良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那一定是有利益群体在固守,他们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解说、推诿,转移注意力。比如,在传播技术发达、获取信息便捷的现今,一名教师的学习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方便,可是,每年仍有动辙几十万教育干部和老师不远千里朝拜“典型”以“取经”,这种现象可能只有中国教育界独有。

  而中小学的“检查”、“验收”、“评比”多到不胜其烦,学校疲于应付,难得有一周安静;一些教师也受浮躁之风影响,热衷表演,课堂喧闹如集市。有人认为,这些“验收”“评比”和“赛课”“对学校工作是一种推动和促进”,这种解释潜含的意思,是不是认为学校懒惰教师无能,如果不找点事整一下就会犯贱?

  浮躁之风,或出于落后的政绩观,或在于违背常识的盲从。浮躁之风盛行,是因为有人从中得到好处,而更多想获得好处的人们自觉地推动并发展这种浮躁。这类怪象,经不起理性思考,如果能在教育内部提出来反思讨论,其怪自败。

  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教育者本身即应当是思考者,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回避矛盾,不能对学校的教育现象作出解释,我们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学校和课堂需要安静

  在教育界的喧哗嘈杂中,我渴望能有安静的学校;学校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在安静的校园,教师能敬重常识,保持理性思维,既能深刻地思考复杂的问题,又能展示简洁平易的教育风格;学校不折腾,教师不盲从,富有智慧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庶几可以安心地学习。

  在一些相对安静的学校,人的心境会变得辽阔。有校长对我说:“我们是所普通学校,生源一般,升学率不太高,也没有什么特色。”老师说:“没什么人来听课参观,领导不常来,评比没份,学生没吃太多的苦,蛮好的。”校园整洁,没什么标语横幅,会议室布置简朴,没什么奖牌奖杯,学生举止礼貌,老师态度温和。我觉得很好,正常,像从前的学校。

  有一次在郊外看到某校长跟着学生春游,有些意外,因为很多学校取消了春游;学校要学生交“家长签字同意”,动辙以各种借口取消春游秋游。这位校长说,市里通知一句“要特别注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一些学校便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地不安排春游秋游和社会活动,但补课却十分主动,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学校安静了,教师的心平静了,课堂正常了,学生的学习开始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也会提高。有这样的学校:例行的检查验收,由“班子”接待应付,尽量不劳烦教师,让他们安心教学;某项节外生枝的检查或评比落后,被上级批评,校长恬然自安,不以为耻,因为学校不愿为了一纸表扬逼迫老师学生参与形式主义的折腾。

  有所学校,校长一学期只开了三次教师大会,校长解释,“学校本没那么多事,不要折腾老师”。他认为,每天和老师在一起,听到很多有益的建议,教师最了解学生,最有话语权,学校必须倾听教师的教学主张。的确,每所学校都有学养高的教师,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能远离尘嚣,保持冷静,以他们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带领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然而,学校为何始终静不下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管理干部热衷制造“特色”,编出各种排比句顺口溜?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热衷上表演课,追逐“赛课”?中小学怎么会有那么多“课题”?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总是希望学校多挂标语横幅,“把气氛搞得浓浓的”?为什么有那么多检查评比?为什么许多学校特别重视“与媒体搞好关系”?

  能不能不要去骚扰学校?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

  没那么简单。非喧嚣则难以出名,不折腾则无以获利。领导东张西望,老师左右为难,学生疲于奔命,学校的喧闹,不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学生长期被过重的学业负担困扰,如果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要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体现,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创造精神?

  现今校园中最尴尬的事,莫过于坚守常识反而比胡闹困难。我们不能过高估计人对抗环境的能力,一名教师在喧嚣的氛围中要付出极大代价才能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则省时省力;但是,放弃教育常识,对一些教师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

  教师能不能保持职业理想,能不能从工作中感受职业幸福,既取决于他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也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追求。如果教育价值观混乱,学校文化必然变质。在一些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常识的教师,往往被视为异类,被认为不通世故人情,被认为缺乏合作精神,最具诬蔑性也最具杀伤力的,是指责他们“不为学生利益着想”,——猥琐的、市侩主义的教育观就这样践踏教师的职业理想。 “理想主义”有害么?教师富有教育激情是幼稚么?教师职业态度为什么不能单纯一些?如果他服从民粹顺应世俗,心中只有教育之利而无教育之美,他的学生能学到什么?教育者就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如果他过于“现实”,他教出的学生至多是精致的市侩。

  如果“现实”落后庸俗,教师是不是也得“尊重现实”?有没有其他选择?是顺应现实还是改造现实?顺应落后的教育状态,并不难,只要装作没看到就行了。可是,学生在看着教育者,学校和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

   第二篇:自习课安静了

  我的班级管理故事之————

  自习课安静了

  江永初中李国清

  新学期开学不久,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在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出了一节用于学生自己完成当天作业或者复习预习当天课程的自习课。自习课原则上是老师不能到班级进行集体辅导的,所以多数时候教室里面只有学生在。我抽查了几节自习课,发现自习课纪律很不好,学生总是闹哄哄的。我多次强调自习纪律,也发动班级干部管理班级纪律,但是效果不明显。纪律得不到保证,自习课的预期目的没有达到。

  怎样才能让自习课的目的实现,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习课上不吵闹呢?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从观察他们吵闹的特点入手,发现他们为什么会吵闹,再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经过我对两节自习课“偷偷摸摸”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自习课的吵闹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上课预备铃一响,学生能够迅速的回到教室,但是不能安静下来。

  二、几个班委的招呼声“xx x不要讲话了”此起彼伏,成了最大的吵闹声。

  三、部分学生边完成作业边与旁边同学聊天或者边做作业边唱歌。

  四、部分想安静完成作业的同学与讲话的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引发出新的吵闹声。

  五、有个“小捣蛋”挑起与周边同学的讲话。

  在摸清这些情况后,和同事们相互交流讨论解决办法、在网络上找寻一些好的解决办法、再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与班级的特征融会贯通,就开始有针对性的实施我的解决步骤了。我有信心自习课纪律在一周内会有改观。

  首先我决定以攻心开始。

  要学生们自习课安静,就必须让他们的心里意思到:安静对于自己学习、完成作业的重要性。我破例去占用了一节自习课,要求学生记英语单词20个,20分钟后课代表组织听写。这些单词都是刚学的。布置这一事情后我就离开了。中途我偷偷到教室外听了听,是比较吵闹的。听写结束后,我批改了单词,并做了记录,但没有对学生说什么。第二天,自习课的时候我又到教室,要求他们仍然记20个单词,这些单词还是刚学的,并和昨天的没有重复。要求依然是20分钟后,课代表听写。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离开教室,并且严格要求自习的纪律。听写结束,我依然是批改、记录。当天晚上的读报课,我拿着两份记录,来到教室,问同学们:“大家这两天都记了英语单词,感觉哪一次记得好呢?”大家都回答第二次记得好。我向同学们展出两份记录:第一天,全部记住的6人,只错了两个单词以内的4人,错了三个到十个的22人,错了十个以上的14人(我班共46人。);第二天,全部记住的20人,只错了两个单词以内的11人,错了三个到十个的14人,错了十个以上的1人。面对这个雄辩的事实,我请同学们分析原因。聪明的孩子们很快就找出来了:第一天边记边说话,教室闹哄哄的不能专心,第二天只记单词没有说话。我适时的告诉同学们,自习的时候,是需要安静的,安静的专心的完成一件事情,我们会取得好效果;但如果同时完成两件以上事情,或者环境不安静,我们的学习思考就要受影响,效果就比较差。通过这一方法,同学们接受了自习课需要安静这一观点。

  在接受了安静这一观点后,就有同学提出来了: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想讲话啊,没有老师在,我自己做作业,我就想说话,想唱歌。我真是暗自高兴孩子们把自己的难点说

  出来。我立马趁热打铁说:“大家都不想在自习课讲话了,只是行为上控制不住,是不是?”大家回答:“是啊,就是的。”

  我说:“老师有好办法。”

  接下来我就开始从行为上进行了。

  针对特点一,自习课,学生在进教室后不能安静下来;而其他非自习课学生却基本能够安静下来。表面原因就是因为自习课没有老师来,而其他课有老师来。在学生心中仿佛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见老师来才安静。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就打算利用他们的条件反射。我班的班长是比较有威信的一名班干部,又有前面的“听写结论”作依据,我就让班长来充当我们的自习课教师。每当自习课预备铃声一响,班长就踏上讲台,提示同学们:已经开始上课了,安静下来!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同学们看见班长在讲台上了,就基本安静下来了,课前安静不下来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针对特点二,班委维持纪律的时候,发出的的吵闹声。我开了一个班委会,与班委们沟通他们的工作方法,达成了不要因为维持纪律反而破坏纪律的观点。引导他们明白,同学们现在是行为缺少一种监督,而班委在监督的时候因为距离远,只得大声说,这样反而吵闹;如果班委走动起来监督,教室里人晃动也不好。我提出了近距离的监督提示讲话同学的原则。还没有等我说出我想到的方法。聪明的班委们立马为我想到一个方法:把前后两桌的四个人够成一个小组,四个人距离近,就符合近距离的原则。我很感谢这些班委的智慧和奉献。于是班级内,前后四人一个小组,相互监督提醒,并且各组之间比较。如果一天内一个小组有一个人讲话了,那么这个小组就去帮忙做学校当天的清洁;如果一周内一个小组都没有讲话的,就发给这个小组的成员每人一个作业本(作业本是同学们利用夏天的矿泉水瓶卖了后,挣钱买来的。)。运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评比,竟一箭双雕的解决掉了吵闹特点

  三、四。因为有了小组同学的监督和为了小组的荣誉,那些有边做作业边讲话,或者边唱歌的同学,都努力的控制着自己了;因为没有讲话的了,也没有讲话者和不讲话者之间的冲突了。

  经过四天时间,班级的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再悄悄到教室抽查的时候已经是比较安静了。但是 “小捣蛋”的问题还是存在,他还是要去捉弄旁边的同学,别人不理睬他,他就不停的去招惹,直到和他讲话他才开心。“小捣蛋”其实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妈妈是个智障,爸爸又外出打工了,他是和爷爷一起生活的。他的智力和其他同学比较起来也有一定的差距,第二次英语单词听写错了十个以上的就是他。我一直都不忍心去批评他,但是不能因为他一个人的捣乱而影响大大家啊。我怎样才能让他自习课安静呢?我观察他,发现主要是因为别的同学有事情做,而他没有事情做。他数学基本学不懂,英语也只能够读写几个简单的单词,但是语文他比较喜欢,喜欢看语文书上的故事。于是我和他商量来个约法三章,我借好看的书给他看,自习课如果没有事情了,就看这些书,但是就不可以招惹其他同学。他很高兴的答应。我每周到图书室为他借几本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的书,叫他看完了之后来交换。我们的“小捣蛋”被书所吸引,自习课再没有去捣乱了。

  经过这些措施,班级的自习纪律得到了保证,在经过了几个星期的适应后,大家已经养成了一种安静的上自习课的习惯。这一习惯使得同学们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提升,自习课的预期目的达到了。

   第三篇:带着冬天一般安静的心散文

  我没有什么朋友,

  我总是一个人孤独的走,

  从秋天走进冬天,

  从白天走到黑夜,

  从日落走到星稀,

  从晴朗走进灰暗,

  从阳光走进浓雾,

  带着冬天一般安静的心,

  秋天一般澄澈的呼吸,

  迈着夜一样安静的步伐,

  走着,

  看着,

  羡慕着,

  暗恋着,

  孤独着,

  难过着,

  酸楚着,

  偶尔甜蜜着,

  有一刻,

  心里想着,

  哪怕是得到你的人也好,

  后来还是放弃了

  若你的人生的是美丽的马匹,

  我不希望这马匹受到任何的束缚,

  我喜欢自由奔跑的生灵,

  我的喜欢不会是缰绳,

  不应使你痛苦,

  即使你远离,

  即使消失在我的视野,

  也不会使用缰绳,

  我无法自由,

  被拴在孤独与伤痛的柱子上,

  但我想给你自由

   第四篇:安静的美文

  好梦何必成真

  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有两种不同的梦。

  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把第一种梦称作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作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丰富的安静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第五篇:安静的卧室

  安静的卧室

  记事以来,我家三口人一直住在独单。所谓卧室和方厅只用连在一起的玻璃门窗隔开。在卧室学习,即使关上门窗也挡不住声音相互传播。我做功课时,尽管爸爸妈妈缩手缩脚、小心翼翼我还是感觉有些吵。晚上三口人在一张床上睡觉,不知什么时候爸爸被挤到方厅的沙发上去了真是委屈了爸爸。

  今年暑假前,我家搬到了远离闹市的小区都市亮点。五层小洋楼,我家住四楼。两间卧室,一个大客厅我一下成了公主,理所当然的有了自己的闺房。

   我的卧室虽在阴面,但夏日里很凉快,冬天里很暖和。更让我满意的是,别看它的面积不大,但它是整套住房中最安静的房间。它与阳面的大卧室之间有卫生间和走到相隔,两卧室都安装了隔音门,真是各不相扰。小卧室远离闹区客厅看书时,把小卧室的门一关,即使球迷爸爸看现场直播,噪音也被挡在门外,太好了!我喜欢安静。

  晚上,按时上床、关灯、入睡。再没有拥挤,没有耀眼的灯光,没有爸爸妈妈的悄悄话声。有的是舒适、美梦、和明天得更美好。

   缘诚小学四年级:守护甜心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