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佳句 >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更新时间:2022-07-11 10:09:42

  第一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 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 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 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还有人不懈于发展低碳经济,认为这会降低生活品质。大房子、私家车、空调,你用哪一样不是要造成碳的大量排放?这也确实是一个事实。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或者企业大楼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的碳排放量非常惊人。然而,不能因为对现状的担忧就放弃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低能耗舒适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的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当然这个有些遥远。中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做法就很值得肯定。从北京到天津,乘坐公共交通只要半个小时,何必浪费时间自己开车呢?私家车扎堆在公路上还容易引起堵车。其他地方也一样,可以使用公共交通的时候使用公共交通,生活品质不受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低碳。

  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说到低碳经济就是先进技术,新型能源,成本太高了,难以实现。其实这句貌似很有道理的话是不正确的。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关系到中国能否在这场经济竞争中成为领跑者至少不是落后淘汰者。石油的能源地位已经俞渐式微,今后是碳生产率竞争的时代。中国有些地区为了减少成本,图当前一些蝇头小利,继续进行粗放式的低水平生产,这对我国产品、产业和经济的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就有被排斥出世界经济主流的可能。产品没有人买,生产就难以持续。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有重要的关系。

  还有人说,低碳经济虽好,但是太遥远,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还没有发展到低碳经济水平,等到了那个水平再说。这也是应该批判的一种“怒气不争”的观点。低碳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爱护环境的、保护生态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比如,关闭小水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尽可能消费低碳产品,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等,使用节水龙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碳经济的范围之内。低碳经济不遥远,就在生产生活中。

  另外,美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极大的压力。美国的这项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征收碳关税。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可以自由收取,一顿碳在10到70美元之间。【2】最严重的是,美国必然会以他们的标准进行征税,而世界上只有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设备才可以符合这一严苛的碳排放标准。因此,中国若不加快步伐发展低碳经济,通过技术革新和新能源利用提高低碳经济竞争力,结果有两个,一是向美国出口,支付高昂的碳关税;二是不向美国出口,失去美国这个有力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总结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能源利用率。这是现阶段在中国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尤其是在建筑、交通、重工业领域尤为重要。

  二、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比如在我国的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加大太阳能的使用力度,目前已经有保定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先行者;交通工具以生物燃料、电力为动力;农村开发沼气作为清洁能源。、

  三、正确引导消费行为。征税是一个很好的抑制消费、引导消费的做法。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征税,迫使其节省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力争最大的收益。对于个体的消费者,试行征收碳排放税,规定超过一定数额的碳排放量要交税。那些住住大房子、开私家车的人群在高碳排放量高成本的情况下会有所收敛。另外,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非常严重。很有特点的一个现象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大多数是公车,空调集中安装并且肆意使用的也在办公大楼。所以,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公共消费讲求低碳话,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政府要率先做典范。

  四、在高校加强低碳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大低碳经济科研力度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更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重要阵地。政府要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开展低碳经济人才建设,加拨科研经费,鼓励高校学生发奋创新。

  五、加强国际合作

  国外在发展碳社区,低碳城市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对我们的低碳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是要用行动去践行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收到种种限制、遭受国际贸易壁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只有随着经济潮流向前,才能在新一轮的经济挑战中成为弄潮。

  参考文献:《什么是低碳经济》,中国低碳经济产业联合会官网; 《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学基础》『美』布拉德利·希勒。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第二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分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2009-12-15 14:25:32国际能源网 网友评论

  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其中新能源从生产大国发展为消费大国。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跳跃式发展之路。工业节能在政策驱动下稳步前进。建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但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是低碳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二是低碳产业融资机制匮乏。

  低碳经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我们认为目前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能、风能、太阳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众多子行业都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低碳经济效应:改善环境,提升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速增长,导致全球温度在上升,高碳经济不可持续。必须将气候变暖控制在2 摄氏度以内,世界经济必须向低碳转型。哥本哈根协议多方博弈可以达成最优解,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实现减排目标指定清晰的方向。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低碳经济就是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降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能源安全和国际安全,各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场“低碳经济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1、改善大气环境。气候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低碳经济可以达到改善大气环境的目的,主要理由是:

  1)约有70%的所需减排量都可以利用现有及接近商业化的技术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实现。

  2)单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减少20%至24%的能源需求量,并可每年节约数千亿美元。

  3)目前已经有一些低碳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4)利用甘蔗制造的生物燃料以及下一代纤维素生物燃料,由于比其他具有较低持续性的生物燃料对食品及土地的影响更小,在交通领域存在巨大潜力。

  5)还有一些即将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新型交通燃料、以及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控的信息技术等,都为大量减排提供了潜力。

  6)保护世界自然的碳汇来源,即森林,具有巨大的效益。目前,森林砍伐所造成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占总量的15%至20%。

  2、提升能源安全。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未来是否可以长期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往往储存在世界范围内政治最不稳定的地区等问题,提高能源安全已经被提到了很多国家议程的首位。不解决气候和能源问题将导致未来气候效应和资源匮乏之间冲突的不断升级。同时获取气候和能源安全则会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性,扩大本地能源生产的范围,并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大幅降低能源依赖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有利

  3、扩大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成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那意味着GDP的增长可能加速而不是放缓。对兴建CCS电厂、新能源、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新的投资将促进产出并创造就业。如果边际成本可以通过融资获得,那么对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抵消将是很小的,因此总体GDP会提高。

  4、新能源产业具备显著的低碳经济特征。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有时候还常常包括新

  能源汽车。新能源是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环境。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优越性首先体现在资源丰富,大多是无限的,而传统能源都是有限的。例如世界原油平均还够开采41年,天然气还够67年,煤炭还够164年。另外传统能源大都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而新能源比较环保,是清洁能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之一。

  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

  ◆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

  ◆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

  ◆中国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一员,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虽然目前,中国在很多的新能源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但中国正奋起直追,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2007年,中国的项目融资达到108亿美元,中国五大银行工业效率项目贷款达1063亿元人民币;清洁能源项目(不包括大水电)投资较2006年增长91%,达到108亿美元,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在2008年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

  低碳经济的各细分子领域加速发展,早已不是“一枝独秀不是春”,而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了。其中:

  1)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新能源:将从生产大国到消费大国。中国发展新能源具有更强的紧迫性,中国已经意识到必须更快、更彻底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的转变,不仅是为了构建平衡的产业结构,更是为了在寻找持久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应对能源和气候问题的挑战,实现国内和国际的双赢。

  2)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非常规快速发展之路。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车。中国可能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中心可能将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3)工业节能:政策驱动下稳步前进。中国计划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能耗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据国家发改委公告,在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资达到2100亿。与其他领域相比,工业节能主要源于中央政府的政策驱动。

  4)建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建筑节能的目标为1.2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总节能目标的21%。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到2010年,新建建筑应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的标准,加上对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需求,中国低碳建筑的总体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数十万亿元。

  远景令人鼓舞,但现实却依然很残酷。我们离低碳的未来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有:

  1)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以风力发电技术为例,它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构建智能电网,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

  我们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引起关注:(1)产业竞争无序,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市场准入有待提高,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2)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科学技术;(3)技术产业的示范与应用推广,市场推广度还不高。

  2)融资机制匮乏。麦肯锡研究报告称中国构建“绿色经济”从现在到2030年需40万亿,也就是说年均需1.8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绿色经济”。虽然中国政府不断加大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推动绿色信贷,还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国际CDM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并与国际金融机构广开合作之门,甚至开始建立国内首个环境交易所,拓展融资渠道。但是,这些努力带来的资金非常有限。融资机制匮乏限制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速度,甚至可能损害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细分领域观察:技术是关键

  在当今社会,没有哪一种科学技术或解决方案,能够独立的解决全球碳排放问题,而是必须与运输业、制造业、能源行业、农林业、房地产、金融业等相互结合技术,才能使之可行。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因此积极开拓、发展并加速低碳技术应用成为必然选择。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大约5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IPCC估计,电力行业占了最大的份额,约为26%,工业19%,森林17%,农业14%和交通13%。我们需要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削减至200亿吨,这意味着现有基础上63%左右的削减。要达到我们的减排目标,除了减缓并且最终停止森林的砍伐,重点应该放在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关键部门的低碳发展上。电力、交通、建筑、工业4大部门的减排量要分别占到2050年总减排量的38%、26%、17%、19%。下面我们主要根据气候组织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一些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景。

  1、低碳能源供应:新能源发电替代传统发电。低碳能源供应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与封存(CCS)等。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这2种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景。

  1)风能技术现状:全球风力发电在2007年安装能力94GW(主要是陆地)。自2001年以来,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每年增长了20-30%左右。装机容量大部分被安装在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德国、美国和西班牙等国家。风电在2006年略低于1%的全球电力供应总量。相比陆上风力发电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欠成熟,成本要高50%,但它能够提供更多的由于海上设施的较大规模而来的未来潜力。虽然风力发电越来越商业化,但是如果风力要充分发挥其潜力,达到提供充足的零排放的电力供应,还需要大量的研发工作。海上风力发电正处于商业化前的发展阶段,但正在推广中。

  风能减排潜力:风电技术在2020年前可以减少1.25Gt二氧化碳eq(占电力部门减少排放量的36%)。到2050年,风力发电技术的减排量预计将增长到2.14Gt二氧化碳(4.5%的

  全部能源有关的减排量或12%的电力部门减排量)。

  风能投资需求:从现在到2035年,每年需要投资210亿美元(总投资包括公共和私营部门)从事研发、示范和推广,以达到全面商业化目的。2035年和2050年之间,每年需要670亿美元的商业投资,在全球推广风能技术。

  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太阳能光伏系统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并网或独立(离网)。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分布于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这些构成了光伏市场总额的10%。在过去15年里,太阳能光伏市场急剧增长,未来发展速度将继续加快。2006年世界光伏总累积量为6.6WG。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光伏总累计量为5.7GW,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8倍。德国、日本和美国约占全球光伏累积容量的70%、全球光伏制造产能的63%。要成为具有充分竞争力的能源,太阳能光伏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发,示范和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减排潜力:2020年之前,光伏发电可以减少减排0.33Gt二氧化碳eq(大约占电力部门的减排量的10%)。2050年,太阳能光伏减排量可以达到1.32Gt二氧化碳(约占电力行业减排量的7%)。

  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需求: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蓝图远景,为了实现全面太阳能光伏减排潜力,在2005年至2030年每年在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领域投资81亿美元是需要的。2030年和2050年之间,每年555亿美元的投资是需要的。光伏系统的投资成本仍然很高,这是光伏推广最大的障碍。

  2、低碳交通运输: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

  1)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现状: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汽车的效率优势、和部分时间通过发电机提供能量的混合优势。另一方面,电动汽车没有内燃机,因此,依赖发电设备的能源储存或电池组,而不是混合动力提供能量。目前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的数量还相当有限,虽然汽车制造商正在加大投资在该区域投资。例如,丰田公司最近推出了第一款完全混合动力汽车,500辆已制造出、并在销售。为了达到所需的推广和商业化,进一步研发、示范和推广的支持是必需的。

  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减排潜力: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在2020年能够减少0.04Gt二氧化碳eq(占运输部门减排潜力的3.6%)。 在2050年,它们在减排量的份额提高到2Gt二氧化碳(约占4%的能源有关的总减排量或16%的交通减排量)。

  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推广途径:研发估计减少电池的成本从目前的1000美元/kWhr达到300美元/kWhr。充电混合式试验汽车将在2010年全球达到10000辆,额外的成本降低可以通过2010年和2020年之间的研发、学习获得。混合动力汽车半商业的推广,需要在2020年前,在国际能源署成员国销售额提高5%的份额。2020年至2030年,混合动力汽车的商业化会累计销售量达到100万辆。纯电动汽车将需要在2030年开始推广,紧随着混动动力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而增长,并将在2050年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超过混合动力汽车。这项技术51%的减排量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49%将在经合组织国家。能源存储系统是需要获得进一步进展的主要领域。

  2)氢燃料汽车技术现状:燃料电池车是基于氢转化为电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非常高,2007年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厂家生产,价格高达10万美元。另一方面,本田2008年开始了氢燃料电池车的第一商业生产,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可在美国和日本制造出世界第一批二百辆轿车。氢燃料电池车仍需要大量的研发和示范的支持,以便把技术推广。

  氢燃料汽车减排潜力:预计到202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不能商业化。然而在2050年,它们在减排量的比例将提高到1.8Gt二氧化碳(约4%的全部能源相关减排量或14%的交通运输减排量)。

  氢燃料汽车推广途径:到2020年,研发、示范、推广预计将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下降到300美元/kW(而现在500美元/kW左右),以及能量储存成本下降50%。预计通过研发、示范和学习,进一步降低成本,全世界约1万辆试验汽车。这意味着氢燃料电池车2020年开始商业推广,2030年经合组织市场中的份额提高到10%,累计销售量达到100万辆。持续降低成本,估计它的价格到2050年下跌6倍。这项技术减排量的56%将在经合组织国家。44%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2020年降低成本的目标是相当具有野心的,将需要在能源存储附件上加倍努力研发、示范和推广。

  3、中国低碳技术循序突破。由30多位专家构成的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近期编制了《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对于影响能源科技路线选择的多种因素,按照资源性—贡献度—环境性—技术性(自主创新度)—实现度—经济性的优先顺序选择。报告指出了10个旨在引领我国能源科技发展、造就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工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技术方向。

  《路线个不同发展时期为时间节点, 给出了10个技术近期、中期、远期的阶段目标。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领域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

  清洁煤技术放在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领域最重要的位置,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以煤为消费主体的能源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决定了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优先考虑煤。中长期来看,发展无污染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将成为未来煤电主流。目前我国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迅速,已经基本完成国产化,具备了批量化建造的能力,这些新型的机组拥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低的煤炭消耗,并从技术上给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和多联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低碳能源供应、交通运输节能的重要举措,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 1月中国汽车月销售量首次超越美国以来,稳坐世界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每年有85%的汽油和20%的柴油被汽车烧掉,汽车无疑成为能源消耗大户,能源紧张、环境恶化与汽车行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新能源汽车在政府大力支持,产业面临快速发展,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中心。

  发展智能电网,积极支持新能源的发展。智能电网计划是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5月21日首次公布的,其内容有:坚强智能电网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坚强智能电网的主要作用表现为,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实现电力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我国将加快推进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尽快制订风能、太阳能发电并网等相关标准规定。积极推动建立电网与清洁能源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加强汇报和沟通,促进新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能源产业短期内由于经济危机导致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显得生产相对过剩,这不是真正的过剩。新能源规模发电目前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一旦获得突破,应用前景不可限量,新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成本较高,还不能广泛推广应用。但是中国发展新能源具有更强的紧迫性。中国能源禀赋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大量消费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对海外

  石油依赖度不断增加影响国家安全。因此新能源必须成为中国未来低碳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

  低碳经济相关上市公司投资策略:

  政策、技术与业绩

  目前沪深股市拥有低碳概念的上市公司众多,220余家低碳经济相关上市公司:谁最牛?我们建议从以下3个标准来考察证券市场中不同低碳细分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1、政策制度。包括政府的扶持力度,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前期投资额较大,融资政策非常重要,不同的低碳技术,成熟程度不同,风险程度可能差异很大,获得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私人资本和国际资本、节能专项资金支持或介入的程度都会不同。我们认为能够获得较多政府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扶持,享受融资政策优惠的低碳细分行业和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2、研发实力、核心技术。低碳经济尤其新能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短期内可以获得突破的领域值得密切关注。具有核心技术、自有知识产权、具有可持续性技术优势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可以获得高的估值溢价。

  3、综合业绩成长性。低碳经济特别新能源公司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风险可能很大,如果非低碳的常规业务具有较好的稳定增长业绩,可以提高公司投资的安全边界,因此在对低碳上市公司评级时候,对低碳业务、非低碳的主营业务都要作详细的分析,业绩明确、可持续增长的公司无疑更具投资价值。

  低碳经济前景无限光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我们认为目前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能、风能、太阳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众多子行业都有较大的投资价值。一般在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上游的资源、设备的需求剧增,常常供不应求,因此目前我们更看好低碳上游产业。

   第三篇: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未上马已脱缰 无一合格

  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远比全球变暖升温更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将它敲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会在0.004秒的时间里蹦出3600万个搜索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员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在11月29日开幕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有项明确的任务——积极参加以“低碳城市”为主题的边会,与各国代表“学习并交流经验”。但他坦言,将不会在边会上进行主题发言。

  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

  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颇为多样。在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地标;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俨然有赛过“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立于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选择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共建,让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底气;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场消灭空调外挂机的全城总动员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在姜克隽看来,这些热情值得鼓励,但要“名副其实”很难。

  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这一概念发轫于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顿2007年发表的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在计划书中,利文斯顿将伦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锁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堪称“低碳城市”的典范。自1995年到2005年期间,这座拥有120万人口的城市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就算是形象工程,也比没有要强,起码说明重视这个形象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认为。在他看来,低碳城市的理念能被广泛接受,本身就很不容易。

  几年前,他所在的研究机构曾就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合作事宜,与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接触,但大部分负责人都以“不知道国家在气候谈判上的态度”为由婉拒了合作邀请。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成为分水岭。这次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此次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坎昆召开的气候大会,是缔约方第16次会议。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庄贵阳说,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00个中国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联姻”。“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他分析道。

  早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就与国家发改委、英国大使馆联合举办了一个气候变化战略能力建设项目,邀请各个省份的发改委官员来北京参加

  研讨。

  据王克回忆,参会的地方级官员们,不是直接走人,就是在研讨会上处理公务,或者干脆质疑说:“这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怎么不找气象局的来?”

  时隔8年,这一项目再次启动,明显换了种待遇。在半年的时间里,研讨会就已经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两次,受邀的近40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全部赴会,而且还带来了各种问题和思考,光是自由讨论会就持续了一个上午。

  做好基础性工作,能比“神七”上天还难吗?

  面对这股热潮,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曾起草了一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相关负责人并不讳言这份意见的目的:“旨在为低碳热降温,现在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时至今日,这份意见并未出台,取而代之的是8月10日公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国家发改委对进入试点的五省八市明确提出了5项具体任务,其中一条是“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恰恰折射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困境:地方发改委没有经验,寄希望于意见出台,以向中央取经;国家发改委同样没有经验,寄希望于通知落地,以观地方试点。

  “低碳城市被炒得那么热,其实,真刀真枪的工作还没起步,还停留在摸索阶段。”王克分析道。

  据悉,碳排放指标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确定。执行方式可能是建立在省份级别的领导签署“军令状”的基础之上,即作为一种约束性的硬指标,分解到各地区。

  据王克回忆,在今年6月举行的研讨会上,地方官员向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频频提问。他们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基础碳排放量的统计与检测方法;第二,中央与地方如何分配财政投入;第三,是否存在可以学习的现实案例。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顾朝林教授看来,这些都是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就像“做生意之前要摸清家底、算好账”一样。

  事实上,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试点中的五省八市,还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至于财政投入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任务中20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看齐,目前尚无定论。

  “做好基础性工作,能比‘神七’上天还难吗?”顾朝林反问道。

  一些城市的规划小组还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甚至在方案上也部分照搬“十一五”中的节能规划。

  但类似于通过大批淘汰落后产能而减排的方式潜力并不大。仅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各省累计淘汰的小火电机组已超过1000万千瓦,这一规模超过了英国全国的火电装机容量。“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王克说。建设低碳城,绝对不是政治任务,而是一种责任

  “大家都想建设低碳城市绝对是好事情,但不要把它当做是政治任务,而要视为一种责任。”作为中国最早研究低碳城市的学者之一,姜克隽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宣扬低碳城市的意义,那就是创造宜居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在新能源经济领域实现我国技术上的后发优势。

  而事实是,不少地方官员将低碳城市的建设目的视为“为气候谈判服务”。在一些研讨会上,有些官员经常会借用我国代表在世界气候谈判大会上的发言词,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开场白。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曾举行过一次研讨会,听取一些地方负责人预估的减排目

  标。在讨论过程中,各省份代表均以其他省份代表的主流减排目标为参照,有的将目标从30%增加到了40%,也有的从50%减少到了45%。最终,几乎所有代表的意见都趋同于45%,这也是我国承诺减排目标的上限。

  “每个城市资源禀赋都不一样,有些城市应该更激进,有些城市则太激进了,缺乏科学性!”一位专家评价道。

  今年,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帮助贵阳市制定了一份《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规划》。而在东部某发达城市举行的一次规划研讨会上,王克发现,该市给出的规划方案,居然大部分抄袭自那份贵阳的行动规划。在提评定意见时,王克没好意思写明抄袭,只是委婉地表示根据该城市的发达程度,已经“不需要再延长产业链做深加工了”。

  在姜克隽看来,城市建设主政者应该转变思维,“低碳不是包袱,是财富”。

  去年,他到斯德哥尔摩开会。在清晨,他发现大批市民自发骑车上班,原本的两条机动车道一条变成了自行车道,剩余的也以公交车为主。姜克隽忍不住掏出相机拍下了这一幕。他告诉记者,这座古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个决策环节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目前斯德哥尔摩已经实现了1990年基础上的25%二氧化碳减排,并计划在2050年成为零碳城市。

  近日,一则来自北京近郊怀来县的新闻吸引了姜克隽的注意。新闻中提到,一条大街改造后全长4260米,车行道宽度24米,道路档次大大提高。今年年初,这座城市提出了要在经济开发区内建起新城,打造成中国第一个零碳城。

  “太宽了!”姜克隽连连摇头,在他看来,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建这么宽的大街走的还是“建汽车城的老路”。

  11月29日,记者回访了这座“零碳新城”。除了一座占地7000平方米的两层生态新城规划馆外,这片方圆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荒草丛生。

  而在展馆西侧那一排银白色的太阳能路灯下,那块印有“零碳城”字样的巨幅围墙式广告牌也已悄然撤下。

  钱江晚报:低碳城市不是时髦“头衔”

  庄贵阳

  2010年12月03日11:11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中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很高,都希望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实验室。实践证明,通过有意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风险,促进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

  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即便是在缺乏国家政策和承诺的情况下,世界上很多城市和大都市地区正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一座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前列,开放、宜居、宜业并具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应对调整能力。

  城市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存在巨大的责任,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就必须把城市有效整合进来,就必须让资金、技术、政策以及社会意识等诸方面在城市层次上得到全面有效贯彻。

  低碳城市虽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理念,但离我们并不遥远。(庄贵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来论:“低碳”不仅是标签

  2010年12月0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新闻背景:目前,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低碳”不仅是标签

  “低碳”,的确是城市发展应该追求的目标。百余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节能、环保型发展之路的迫切要求和积极探索。然而,“低碳”不应仅是标签,而应是城市建设时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减少碳排放的行动。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明确“低碳”的内涵。如果不知道城市碳排放的基本构成,不明白能源、生产、消费和生活在城市碳排放中的权重,一边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一边换几个太阳能路灯、修几栋低排放大楼,“低碳城市”难免成为形象工程。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权威机构研究制定“低碳城市”标准,需要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进行测评和认证,使“低碳城市”真正可量化、能操作。否则,“低碳城市”将可能沦为空喊口号。

   第四篇: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中国经济暴露出来的问题,指出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要通过调整结构,走政府推动和经济自主增长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提出了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一、

  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推动作用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正在恢复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201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但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持续性政策刺激的结果。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在经济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我国社会事业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热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特别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以及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

  二

  1.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问题

  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最稳定、可持续的动力。但是它大大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从长期看,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待提高,国家

  2.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抑制房地产泡沫问题

  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运用各种手段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坚决依法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3.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如何看待就业问题

  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主动转型可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极低收入、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遇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各类要素价格迅速上升,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依靠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维持高增长的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利益诉求进一步分化,各

  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环境污染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转型。

  无法克服高额生产成本和有限的创新与技术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结构性制约,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

  成功应对“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挑战,需要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资。中国政府需要进行重大的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鼓励创新,要靠扩大内需。这些政策措施关键在于能得到有效实施,对于帮助中国经济转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我相信这将有效应对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怎么看2011年经济形势》,潘建成,《时事报告》2011年第1期。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走向》,邱健,《学习时报》2010年12月20日。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汪同三 、张涛,中国矿业大学网站2011年3月21日

   第五篇:低碳经济和低碳文明

  低碳经济和低碳文明

  低碳的含义: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

  提出背景: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诤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低碳经济目的: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 内涵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意义: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实现方法

  首先,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其次,抓好试点和典型。深圳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第三,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第四,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第五,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第六,处理好“一抓”“三防”关系。第七,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第八,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低碳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第九,将“低碳经济”绩效纳入政府、公务员政绩考核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