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佳句 >

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2-06-30 08:32:48

  第一篇: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近些年,由于自杀、杀人、吸毒,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中日益增多,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存在内容肤浅、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层次有待提升。在这方面,儒家关于敬畏生命、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一、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与生命教育基点确定

  儒家思想具有浓重的珍重生命、爱惜万物的伦理情怀。早期儒家经典《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把繁育万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天地的最高美德。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将生生大德与仁联系起来,以仁释生。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2]朱熹明确提出: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3]

  儒家将生生确定为天地大德,又以仁释生,这就使生生不仅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法则,而且成为道德上的大德。由此,以生生大德为基础,生化出了贵人、重生、爱物等丰富内容。

  1.仁者爱人

  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命观的基础性内容,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其仁的核心内涵,所以才会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5]天地之性,人为贵[6]等贵人重生的主张。甚至于当儒家推崇的男女授受不亲之礼与嫂子生命安危发生冲突时,孟子明确提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7]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

  儒家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所以其贵人重生首先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的,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从生命观的角度看,儒家的孝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孝经》开宗明义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二是延续自己的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自己的生命不能传承,这就意味着祖先的真正死亡,是最大的不孝。

  除了爱自己、爱亲人,仁者爱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同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儒家就依据这样的思想设计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9]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要求关心他人疾苦、促进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意愿,而要达到仁爱,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己所不欲,勿使于人,[11]而不能苛求别人,更不能强加于人。当然,儒家讲仁爱,不是无原则地做乡愿,而是坚持爱人必须符合道德价值原则。爱憎分明是儒家仁爱的一个显著特点。

  2.爱惜物命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认为整个宇宙天地是一个繁衍创化、浑然一体的生命系统,所有生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而人作为天地间之最贵,在珍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将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延伸于他人及天地万物,高扬人类的仁爱之心,兼爱自然万物。

  早期儒家对万物就表现了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孔子的钓而不网,弋不射宿,[12]孟子的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3]都显示了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后来的儒家学者都继承了这一思想。北宋张载认为: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14]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命题--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5]程颢把遵循自然界生生规律同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6]和物我兼照[17]的观点。朱熹进一步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块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之利物之心。[18]可见,儒家对与我并生之万物视如伙伴,心存尊重,养成助长,厚生利用。

  儒家重生爱物的思想对于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领域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根据儒家的整体思想,当前青少年生存状况和生命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青少年生命教育就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点上。

  第一,珍重自己的生命。天地之间,人为最贵,但又是渺小而脆弱的,始终受着病痛、死亡的威胁。人生过程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是短暂的,因而活着是美好的。所以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生命,拒绝自毁,防范危险。要善待自己,掌握好生活节奏,调整好体力精力的支出,拒绝那种摧残身体、挥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意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健康的活着,不只是对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为亲人负责。

  第二,尊重同类的生命。人之生,不能无群。[19]人的生命所依托的社会是人类群体共生共荣的共同体,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在人世间,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都应该得到自己和别人的尊重,而不应该只重视自己的生命而漠视他人的生命。珍重自己的生命总是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最终伤害自己。

  第三,爱惜他类的生命。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它包括所有的生物。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对生命的理解才是完整的。儒家倡导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仁民爱物、品物咸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生物无论其进化程度如何,存在样式如何,都应该得到人的尊重与爱惜。因此,人类应该自觉担负起保护天地万物健全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履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义务。

  珍重自己的生命、尊重同类的生命和爱惜他类的生命构成了生命教育的基础,反观当前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珍重自己生命的教育,而轻视尊重同类生命的教育,更忽视爱惜他类生命的教育,导致生命教育基础和生命教育内容的残缺。

  二、孔颜乐处的处世态度与生命教育对生命过程境界的追求

  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还是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人生的顺、逆、苦、乐各种境况都会在这一过程遇到。如何在各种境遇面前,特别是面对艰难困苦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儒家生命观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孔颜乐处。孔颜乐处是指不计较外在的名利得失,不在乎处境的艰难困苦,保持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和豁达的处世态度。孔颜乐趣这一术语,由宋代周敦颐首次明确使用,但作为一种境界,也是先秦儒家所孜孜以求的。孔子自己就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20]的生活。他称赞其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1]周敦颐认为,孔、颜之所以能安于贫困、自得其乐,因为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在二程看来,是因为孔、颜具有天人合

  一、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应该说,孔颜乐处之乐并不是贫贱本身,而是指他们已经超越了贫贱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即使有人所不堪的贫贱与困苦,也不会因此而失却心中的宁静与快乐。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和处世态度成为成就君子品格的重要传统,它激励志士仁人不畏艰苦生活,勇于面对恶劣环境,不懈追求崇高理想和精神安乐。

  孔颜乐处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在一个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除了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一些更为崇高的东西,如善良的心地、正直的品性、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灵等。孔颜乐处正是人们超越贵贱贫富、利害得失、顺境逆境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生命过程境界。

  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应该引导他们在面对各种生活境遇特别是身处困难、贫穷、挫折等恶劣环境时,泰然处之,正确应对,追求孔颜乐处的生命过程境界。而这一点,正是当前的生命教育所缺乏的。

  第一,以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苦。挫折、困苦是每个人在生命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不幸,也是引起青少年自毁、堕落的重要原因。生命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对面临的挫折和困难要乐天知命。知命就是认识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艰难困苦和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乐天则是在认识这些必然性基础上获得的自由,以乐观、坦然、潇洒的态度去对待艰难困苦和挫折。可以说,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22]如果说乐天知命是对挫折和困苦的顺应和认识,那么刚健自强是在乐天知命基础上化解困难的努力和积极进取精神。只有经过挫折和困苦的磨炼,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在逆境在奋发努力,才会得到才能的增长。当然,艰苦努力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经过了努力就会无怨无悔。所以,只有把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既冷静又积极地面对挫折和困苦,而不会因此而消沉绝望。

  第二,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面对贫富贵贱。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对社会资源的享有程度发生巨大变化,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凸显,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对于家境贫困的青少年来说,要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还要遭受来自世俗的势利歧视;对于家境富裕的青少年来说,要经受各种物质享受的诱惑,更要避免误入歧途。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美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应该说贫富有差距是难以根除的现实,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家境的贫困也非常艰难,但我们可以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去对待严酷现实,消除自卑心理,释放心理压力。儒家主张不以财富地位论人,而以德论人。地位卑微、生活贫困的人和地位高贵、生活富足的人可以具有同样的道德境界,也就可以获得同等的人格尊严。我们的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富不等于贵,要做到富而不骄,贫不等于贱,要做到穷而不馁。当然,不以贫富论人,并不反对以合法合德的手段谋求富贵,摆脱贫困。

  三、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与生命教育层次的提升

  人生在世,需要安全、健康等保障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需要人际和谐、精神愉悦等影响生命质量的精神条件,但是,人生的核心问题应该是生命价值问题。儒家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

  儒家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内涵极为丰富,从生命观的角度看,最能集中体现的就是其生死观。

  儒家所重之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及世界万物的生命存在;二是人生命的价值。前者注重的是生命存在的形态与过程性,后者关注的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要对生命价值作出认识和评价,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生命。因而儒家先哲们不仅重生,而且亦重死,认为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荀子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23]儒家重死,并不是关注死亡本身,而是关注人的生命终结的意义。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有有质量的生命过程,还要有完美的生命结局,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完美人生。

  生有涯,死有期,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儒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如何能超越生命有限性呢?儒家将之落实在道义价值的开拓上。儒家先哲们虽然承认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不主张苟且偷生,当面临生死与道义、生死与名节重大冲突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名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24]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25]荀子提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26]因此,儒家以开拓高于肉体生命价值的道义价值超越了生死矛盾,趋向生命超越的崇高境界。

  在儒家的生命价值观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思想。所谓立德,就是以身载道,志于道,以高尚的人格与卓绝的品行成为世人的楷模;立功则是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做出某种突出的业绩;立言则是创一家之说,为人类思想宝库增光添彩。这就是具体体现儒家生命超越的人生之不朽境界,也是儒家为人们悬挂的人生终极目标。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肉体生命是速朽的,那么追求死而不朽就成为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典型方式。

  儒家以义为上的人生价值观、超越生死的不朽观,重视现世的强健进取、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这对于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主义、商业文明狂飙的时代,人们日常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利益几乎成为现代人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追求目标,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失落。人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对生命自我的关注、缺失了对人性完善的养护、放弃了对崇高道义的追求,将物作为衡量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首要标准。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害怕沾上假、大、空、抹杀个性、强制灌输等等罪名,而不敢理直气壮地讲理想、信仰、人生价值、崇高人格,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平面化了,甚至以心理健康教育来替代,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殊不知,一个具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人格的人,才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这样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反之,一个自毁生命或作践他人生命的人,往往是缺乏理想、信仰的。因此,生命教育必须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衔接,而不应与之划清界限,培养青少年的崇高理想与信仰也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青少年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尊严,爱惜他类的生命,更重要的还要指导他们懂得如何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提升生命意义。我国目前开展的生命教育,重视的大多是人身安全、防灾防病、防止自杀、心理卫生等等生命自保的内容,如果生命教育停留在这一层次,则容易使生命教育肤浅化和庸俗化。所以应该从终极关怀的角度引导青少年追寻生命价值,达到生命的升华。

  总之,儒家生命观的基本思想在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基点的确定、生命教育对生命过程境界的追求和生命教育层次的提升三个层面上可以给予诸多启发,这对于我们改进和完善青少年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生命的启示

  生命的启示

  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有感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在十年前,那时我15岁,还是一个孩子,很为作者的经历而心酸,为书中的父爱母爱而感动。十年后的现在,再次找来重读了此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因为它诠释的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深度与宽度。它告知我们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去活,如何好好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的活着。

  作者周国平用极为细腻的笔法,记录下了他与爱女妞妞共同生活的562个日日夜夜。因为妞妞的妈妈在怀孕5个月时接受了大量X光照射,妞妞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确诊患有绝症(视网膜母细胞瘤)。当父母下定决心,要给妞妞作手术时,已经来不及了,任何治疗都无法挽回妞妞的生命了。然而,妞妞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抛弃她,或是消极的等待亲生骨肉一点点死去,他们像养育健康小孩一样细心的呵护她,直到她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在日记般的记录中间,作者把他对妞妞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微如一字一词,大至一段一篇,直至整本书,无处不充斥着他对妞妞的爱。

  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生命,有的时候可以变得很渺小,一场疾病就可以摧毁它;有的时候它又可以很顽强,克服种种困难。陈独秀说:“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精彩与否,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其实,生命取决于于态度,我们完全可以消极的对待生命,就好像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当我们再仔细地思考一下,苦难总是会消失的,如果连这点打击都承受不了,那么以后的路又要怎样去面对。此时,我又想起了妞妞,相比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了一点小事而寻死觅活。

  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诚如余华所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同样值得尊重。

   第三篇:生命的启示

  生命的启示

  我一直以来都很讨厌母鸡。抖一下翅膀满屋子都是灰尘。有一次我静距离烤鸡他,它翅膀一抖,灰尘都金我眼睛了,疼得不得了。所以我一见到母鸡,都会毫不留情的踢它一脚。

  可是一次特殊的经历,是我认识到了母鸡可爱的一面。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正看着奶奶做饭。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来临,豆大点儿的雨点啪啪地砸在玻璃上。那声音大得连聋子都能听见了。那时我竟然看见母鸡竟然在努力的不让小鸡受寒,它让小鸡睡在它那温暖的双翅下面,母鸡即是小鸡的保护伞、又是小鸡那慈祥的母亲。把小鸡呵护得很好,自己却受着寒冷的雨点儿拍打着,变成一只名副其实的落汤鸡。它的举动令我震惊。没想到一只鸡都能如此热爱小生命,何况人呢。这只落汤鸡慢慢在我心理伟大起来。从此以后,我不再讨厌母鸡,虽然它不爱干净,但是它这种爱生命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第四篇:生命的启示(范文)

  生命的启示

  又是五月。一个充满阳光、花香、温情的季节,一个承载血泪、离别、悲怆的季节,也是一个诠释生命、价值和精神的季节。

  就在那刻骨铭心的转瞬之间,八万同胞尘世相隔,我们劫后余生。上天以决绝的方式让我们记住了历史上的今天,逝者以惨烈的方式为我们书写了生命的启示。今天,我不想站在昨日的回忆中慨叹人生无常,有些伤痛是需要忘却的,有些血痕是需要淡化的,有些眼泪是需要隐忍的,而有些价值和精神是需要思考的。灾难启迪人生,有教于生者,有益于未来。学会感恩。有句话说“要感谢上苍你所拥有的,也要感谢上苍你所没有的”。经历过惊心动魄的那一刻,我们都成了幸存者。我们没有灾区人民的躯体之痛、生离死别、流离失所。我们拥有了继续平安快乐活着的权利,我们是幸运的,生死一线的强烈反差让我倍感生命的珍贵和上天的恩惠。能够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可以感受四季轮回,可以笑看花开花落。从他人的失去中,我懂得了珍惜生命,学会了怀抱豁达和感恩的心去面对苦乐人生。学会关爱。突如其来的灾难,激活了沉寂已久的道德和伦理光芒,爱心崛起,人性回归。原来,人是一撇一捺间相互支撑的动物。正因为有爱,才筑起了患难与共的血肉长城,也正因为有爱,中华民族才会愈挫弥坚。从这种人性大爱中,我学会了如何去长久地去小爱,从点滴做起,关爱自己身边的家人、同事和朋友。

  学会坚忍。“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中国人民在灾难中用行动谱写的悲壮与坚强,也是汶川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张爱玲说:“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 。在我们面对困难、挫折和煎熬,在我们感到消极、疲惫、倦怠时,只有抱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坚强应对生活的挑战,我们的人生才会在千锤百炼中更加精彩,我们的心也才会被磨砺得更加精纯。

  学会忠诚。《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笨拙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我理解,“好好活”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对工作和生活应当抱有的忠诚之心。在我们的税收工作中,忠诚永远比智慧更重要,有忠诚才会敬业、乐业,有忠诚才会有主动,有创新,有忠诚才会专业化、精细化。我们讲求无私奉献,但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忠于职守,奉献是一种境界,忠诚是一种原则,奉献是高层次的道德要求,而忠诚是一种义务关系。奉献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而忠诚是我们应该坚守的。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得到报酬的同时,有付出诚实劳动的义务。就是我们的工作质量要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只有这样,我们的自身价值能从最基本的层面体现,我们的人生意义才得以实现。

  逝者已矣,我们为生命的消逝寄托哀思,也在生命的启迪中获得重生。让我们珍惜拥有,善待生命,坚强自信地迎接未来。

   第五篇: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模版)

  主题: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当今的中国教育推行的应试教育诟病颇多,在探寻中国教育思想改革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视野从国外转回国内,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其中以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开始探寻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功利教育、人本教育 引言: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儒家提倡“有教无类”,信奉“人皆可以尧舜”的信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始慢慢被采用。

  本文分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两大部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儒家的人本教育,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正文:

   曾经,儒家经典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最核心的人才队伍,这群佼佼者成为了权和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这群精英人群开始了对传统教育深切的反思,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场教育变革的重点便是摒弃“腐朽”的儒家思想 ,教育改革从中体西用逐渐开始全盘西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头努力,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却一直没能正确处理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把祖国优良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越走越远。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似乎已经成为空想。此时重拾儒家经典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进行新的思索,在传统精髓中寻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特点:

   笔者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人本思想。例如:“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涂之人可以为禹”等,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和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有教无类”,相信通过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地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地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3、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德现实指导意义。

  (二)、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1、启发式教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它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启发”一词即来源于此,启发式教学也来源于此。

  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历两千余年而不失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还没有完全根绝,“满堂问”的所谓“启发式”又应运而生。我们领会和学习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要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例如,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观察研究学生,是教育所必须的。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

  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这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孔子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快,“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有二十处,批评只有寥寥几处,说明孔子擅长运用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孔子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并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兴趣、期望、竞争、评价、情境等有效激励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发自内心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在很多方面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论理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借鉴。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坎坷征途中,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外来教育的精髓,同时不忘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教育思想中提取精华,实现中国教育的真正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振铎。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郭齐家。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

  [4]郭建锋,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5]郭齐勇。儒家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 上一篇:到炎城
  • 下一篇: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