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文 >

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更新时间:2022-07-01 06:24:25

  第一篇: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过去几年德育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素质教育,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德育团队工作新体系,呈现喜人局面,为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推动学校德育快速发展

  我区学校德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精神,以“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为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思想,提出“立足学生、回归生活、培养素质、打造特色”的工作思路,加大人、财、物投入,积极整合和盘活德育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模式,为推动我区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XX年年5月,省落实中央8号文件工作督查组对我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二)队伍健全,机制灵活,保障学校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1.德育队伍健全。为保障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不断加大德育队伍建设力度。XX年,区教育局设立群团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德育的行政指导;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设立德育部,负责学校德育的业务指导;全区各中小学设立德育处,并按规定配齐人员,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目前,全区中小学德育团队专职干部逾千人,形成有班主任、德育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及校外热心教育的关工委、“五老”干部等一大批兼职队伍,初步形成由单位一把手负责的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干,团结奋进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2.德育机制灵活。积极落实“校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办学理念,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围绕“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根本目标,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校园”为切入点,积极盘活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资源,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举措和模式,形成了“行政主导,科研引导,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灵活机制,为我区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既有力、又灵活的机制保障。

  (三)求真务实,强化措施,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从XX年开始,区教育局联合区委组织部、区文明办、区关工委、团区委、区妇联等职能部门,每年以“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为主线,贯穿学校德育团队活动,加强学生爱国、文明、诚信等传统民族精神教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营造了“齐出力、共参与、铸特色”德育氛围,着力打造我区学校德育品牌。XX年年,市关工委在全市推广了我区新安街道暑期“礼伴我行”教育活动经验;西乡街道黄麻布小学和流塘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同时区教育局分别被市委评为文明单位,被市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单位。

  我们在打造我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上,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结合历届“深圳关爱行动”,各学校深入开展“一帮一”助成长、中学生社区服务、小学生做家务、家庭教育“百场讲座”、心灵关爱社区行、百名教师访千家、万张贺卡送警察等活动。积极开展与贵州纳雍、广东龙川和始兴等单位的对口扶持工作,各学校发动学生为贫困山区学校捐资捐物价值450万元,与龙川教育局成功打造“个十百千万”教育互动模式。今年初,我区广大师生为受冰雪灾害地区捐款捐物达130多万元;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更加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以交一次特殊团费、队费的形式向灾区献爱心,捐款逾千万元。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涌现以张佳欢、梁臣、吕赖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二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和李传梅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举办李传梅先进事迹报告会,《李传梅》画册等,充分发挥身边道德模范作用,将道德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通过参观、学习、论坛、体验活动,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为行为习惯。

  三是加强学生廉洁修身教育。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区各学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开展廉洁警句征集、征文比赛、漫画、书法、摄影比赛、小故事比赛等活动,注重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区教育局荣获市“廉洁教育进家庭”主题活动优秀组织奖。

  四是加强国学教育塑造健全人格。XX年年7月,区教育局成立“宝安区国学教育研究会”,制定《宝安区推进国学教育方案》,将33所中小学定为全区第一批国学教育基地,国学教育在全区全面展开。各学校将国学教育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8号文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并率先探索“京剧进校园”活动,使“宝安京剧娃”在全国叫响,成为一大品牌。广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名著逐渐内化为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精神实质,形成自觉的现代文明行为和健康、奋进、向上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

  五是培养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与区科协、团区委等单位联合,坚持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宝安区选拔赛,将环保教育与科技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作品屡获佳绩,其中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区获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第23届我区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进入全国大赛的项目2个。海湾中学、石岩公学、兴围小学等一批中小学的机器人项目还获邀参加国际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目前,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崭新平台。

  六是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XX年年,我们结合实际,整合综治、安全、文明等项目的考核内容,制定《宝安区教育系统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形成“以考评促创建,以创建抓落实”的综合考核机制。经过考评,宝安高级中学、天骄小学被评为首批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宝安中学等5所学校评为首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新安中学等20学校(幼儿园)被评为首批区“安全文明校园”,通过“安全文明校园”创建,进一步规范了校园安全管理、加强治安防控设施建设、加大校园周边治安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使校园的安保工作有机融入全区社会治安大巡逻体系中,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得到扎实开展,校园综治工作成效显著,校园文明水平跃上新台阶。

  七是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每年坚持与街道教育办(社会事务科)和直属单位签订社会维稳及综治责任书,将每年12月4日当周定为“法律伴我成长”法制宣传教育周,普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区“12·4”普法游园及现场法律咨询活动,与区法院联合举办中学生模拟法庭现场展示及经验推广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水平。XX年年,编印具有区域特色的《宝安区中小学法律知识读本》(中、小学版);与区公安分局联合编印《校园治安法制宣传教育案例汇编》,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法制教育内容。

  八是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为全面加强预防毒品及教育工作,区教育局每年与各单位学校签订《禁毒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以“6·26”国际禁毒日为(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契机,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周”活动。各中小学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到校开展预防毒品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到区戒毒所参观,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毒品预防和教育。目前,全区拥现“深圳市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校”17所。

  九是加强环保教育。坚持以创建“绿色学校”为抓手,通过开展环保调查和体验、教科书循环使用、环保文艺表演等各种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环保教育。推行部分教材循环使用,推进循环经济项目工程在校园中的应用。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共有国家级3所、省级24所和市级46所“绿色学校”,被评为“区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示范校”9所学校,列入节能减排改造示范校11所。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优秀组织单位”。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了一批特色德育模式。区教科培中心的“家庭教育”、“宝安京剧娃”,新安、西乡等街道社区的“160假日工程”校外教育、福永街道的“感恩教育”、沙井街道的“爱心教育”、观澜街道的“环保教育”等特色;涌现了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海滨中学的“同心教育”、弘雅小学的“四雅教育”、建安小学的“养成教育”、西乡中心小学的“现代城市人教育”等一大批学校德育新模式。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获得广东省德育创新一等奖,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教科培中心的“家庭教育”获广东省德育创新二等奖。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学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1.家庭教育蓬勃开展。全区现有家长学校327所,在校学员30多万人,家长年培训量达6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公民办、中小幼学生家长的全员培训。全区教育系统充分依托各级家长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开办社区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万师访万家”等活动。XX年年,我区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称号。

  2.校外教育有声有色。XX年以新安中学、新安湖小学等15所为校外教育试点校,与“160假日工程”相结合,在新安湖社区启动了以“四进社区·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校外教育活动,以点带面,普及推广,将“心理咨询、法律普及宣传、义工活动广泛开展。

   第二篇:学校德育工作报告: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过去几年德育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素质教育,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德育团队工作新体系,呈现喜人局面,为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推动学校德育快速发展

  我区学校德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精神,以“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为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思想,提出“立足学生、回归生活、培养素质、打造特色”的工作思路,加大人、财、物投入,积极整合和盘活德育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模式,为推动我区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XX年年5月,省落实中央8号文件工作督查组对我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二)队伍健全,机制灵活,保障学校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1.德育队伍健全。为保障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不断加大德育队伍建设力度。XX年,区教育局设立群团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德育的行政指导;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设立德育部,负责学校德育的业务指导;全区各中小学设立德育处,并按规定配齐人员,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目前,全区中小学德育团队专职干部逾千人,形成有班主任、德育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及校外热心教育的关工委、“五老”干部等一大批兼职队伍,初步形成由单位一把手负责的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干,团结奋进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2.德育机制灵活。积极落实“校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办学理念,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围绕“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根本目标,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校园”为切入点,积极盘活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资源,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举措和模式,形成了“行政主导,科研引导,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灵活机制,为我区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既有力、又灵活的机制保障。

  (三)求真务实,强化措施,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从XX年开始,区教育局联合区委组织部、区文明办、区关工委、团区委、区妇联等职能部门,每年以“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为主线,贯穿学校德育团队活动,加强学生爱国、文明、诚信等传统民族精神教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营造了“齐出力、共参与、铸特色”德育氛围,着力打造我区学校德育品牌。XX年年,市关工委在全市推广了我区新安街道暑期“礼伴我行”教育活动经验;西乡街道黄麻布小学和流塘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同时区教育局分别被市委评为文明单位,被市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单位。

  我们在打造我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上,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结合历届“深圳关爱行动”,各学校深入开展“一帮一”助成长、中学生社区服务、小学生做家务、家庭教育“百场讲座”、心灵关爱社区行、百名教师访千家、万张贺卡送警察等活动。积极开展与贵州纳雍、广东龙川和始兴等单位的对口扶持工作,各学校发动学生为贫困山区学校捐资捐物价值450万元,与龙川教育局成功打造“个十百千万”教育互动模式。今年初,我区广大师生为受冰雪灾害地区捐款捐物达130多万元;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更加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以交一次特殊团费、队费的形式向灾区献爱心,捐款逾千万元。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涌现以张佳欢、梁臣、吕赖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二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和李传梅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举办李传梅先进事迹报告会,《李传梅》画册等,充分发挥身边道德模范作用,将道德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通过参观、学习、论坛、体验活动,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为行为习惯。

  三是加强学生廉洁修身教育。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区各学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开展廉洁警句征集、征文比赛、漫画、书法、摄影比赛、小故事比赛等活动,注重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区教育局荣获市“廉洁教育进家庭”主题活动优秀组织奖。

  四是加强国学教育塑造健全人格。XX年年7月,区教育局成立“宝安区国学教育研究会”,制定《宝安区推进国学教育方案》,将33所中小学定为全区第一批国学教育基地,国学教育在全区全面展开。各学校将国学教育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8号文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并率先探索“京剧进校园”活动,使“宝安京剧娃”在全国叫响,成为一大品牌。广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名著逐渐内化为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精神实质,形成自觉的现代文明行为和健康、奋进、向上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

  五是培养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与区科协、团区委等单位联合,坚持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宝安区选拔赛,将环保教育与科技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作品屡获佳绩,其中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区获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第23届我区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进入全国大赛的项目2个。海湾中学、石岩公学、兴围小学等一批中小学的机器人项目还获邀参加国际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目前,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崭新平台。

  六是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XX年年,我们结合实际,整合综治、安全、文明等项目的考核内容,制定《宝安区教育系统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形成“以考评促创建,以创建抓落实”的综合考核机制。经过考评,宝安高级中学、天骄小学被评为首批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宝安中学等5所学校评为首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新安中学等20学校(幼儿园)被评为首批区“安全文明校园”,通过“安全文明校园”创建,进一步规范了校园安全管理、加强治安防控设施建设、加大校园周边治安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使校园的安保工作有机融入全区社会治安大巡逻体系中,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得到扎实开展,校园综治工作成效显著,校园文明水平跃上新台阶。

  七是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每年坚持与街道教育办(社会事务科)和直属单位签订社会维稳及综治责任书,将每年12月4日当周定为“法律伴我成长”法制宣传教育周,普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每年组织师生参加区“12·4”普法游园及现场法律咨询活动,与区法院联合举办中学生模拟法庭现场展示及经验推广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水平。XX年年,编印具有区域特色的《宝安区中小学法律知识读本》(中、小学版);与区公安分局联合编印《校园治安法制宣传教育案例汇编》,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法制教育内容。

  八是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为全面加强预防毒品及教育工作,区教育局每年与各单位学校签订《禁毒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周”活动。各中小学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到校开展预防毒品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到区戒毒所参观,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毒品预防和教育。目前,全区拥现“深圳市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校”17所。

  九是加强环保教育。坚持以创建“绿色学校”为抓手,通过开展环保调查和体验、教科书循环使用、环保文艺表演等各种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环保教育。推行部分教材循环使用,推进循环经济项目工程在校园中的应用。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共有国家级3所、省级24所和市级46所“绿色学校”,被评为“区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示范校”9所学校,列入节能减排改造示范校11所。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优秀组织单位”。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了一批特色德育模式。区教科培中心的“家庭教育”、“宝安京剧娃”,新安、西乡等街道社区的“160假日工程”校外教育、福永街道的“感恩教育”、沙井街道的“爱心教育”、观澜街道的“环保教育”等特色;涌现了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海滨中学的“同心教育”、弘雅小学的“四雅教育”、建安小学的“养成教育”、西乡中心小学的“现代城市人教育”等一大批学校德育新模式。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获得广东省德育创新一等奖,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教科培中心的“家庭教育”获广东省德育创新二等奖。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学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1.家庭教育蓬勃开展。全区现有家长学校327所,在校学员30多万人,家长年培训量达6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公民办、中小幼学生家长的全员培训。全区教育系统充分依托各级家长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开办社区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万师访万家”等活动。XX年年,我区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称号。

  2.校外教育有声有色。XX年以新安中学、新安湖小学等15所为校外教育试点校,与“160假日工程”相结合,在新安湖社区启动了以“四进社区·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校外教育活动,以点带面,普及推广,将“心理咨询、法律普及宣传、义工活动

   第三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道德是做人的根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广大德育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引

  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健康的活动教育学生,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大青少年学生基本素质良好,热爱祖国,要求上进;勤奋学习,遵章守纪;关心集体,乐于奉献,表现了一代新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积极发挥辐射功能,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开创我市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高度发达,社会活动更加丰富多采、五光十色,人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学生在校接受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启蒙教育,受到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但是,现在的校园已经没有封闭的“围墙”,学校筑起的道德和信念的大堤要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在“入世”之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各种腐朽东西的侵蚀;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面前,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实,认清主流和本质;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情况下,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等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还很不适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率先探索,稳步推进,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现代化工程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推进德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德育现代化工程,被誉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推进德育现代化是坚持“三个代表”,贯彻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德育工作自身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发展趋势,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和解决当前德育工作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市教育系统要把推进德育现代化作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内容,为在全市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德育现代化关键要与时俱进,在德育内容和形式上有新的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内容主要是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主体是“三观”、“三主义”、“三德”教育。我们要在保持传统德育内涵精华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使德育内涵更能反映时代的要求,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跨世纪的现代人作为德育最重要的内容,充实与思想、政治、道德有关的新要素,如人文知识、心理素质、科学精神、品德能力、情绪智力等内容,从而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要求。

  在德育形式上,要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三类课程教育为主脉络。针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新情况,各类学科都要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重视科学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欣赏品位和人格修养,以及处理自身内在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引导学生进行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思考,进行理想人格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活动课程要体现

  德育的导向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环境课程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整体渗透和陶冶作用,让软环境体现人文美,硬环境体现自然美,软硬环境相互衬托,彼此融合,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要学习掌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手段,善于借助图书馆、

  资料卡、计算机、信息网、校内电视台等阵地和途径,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应用、学会多种科学实验方法,使学生能够终身学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在不同环境中生活,能与不同的人协作,成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

  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领导是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在组织上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学校党政领导不仅要熟悉德育工作,成为内行领导,而且要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防止和纠正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各地要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联系学校制度,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引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和公正评价教育工作和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学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因此要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公安、司法、工商、文化部门,以及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都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依法管理文化市场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加大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禁对青少年进行封建迷信宣传活动,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优良校风建设,并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和形式帮助和指导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以自身的积极工作和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企事业等各界人士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远见卓识,关心和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为培养祖国下一代贡献力量。

   第四篇: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时间:2014-04-08 17:53:32 来源:49中 作者:49中 浏览量:143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班主任的能力高低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对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校始终把班主任管理工作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强化班主任管理为提高班主任素质的突破口,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落实“两个注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注重管理,加强德育领导职能,打造中层领导分年级管理的工作新模式。 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德育副校长负总责,中小学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具体抓,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落实中层以上领导分年级管理,年级组长具体抓的横向管理模式,这样就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德育领导主抓,其余领导共管,横向纵向全方位立体式的班级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目标清晰、责任明确、监督到位,是我校深化德育工作改革,注重工作实效,逐步探索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具体做法: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德育领导会按例召开德育领导碰头会,商讨一学期工作重心和方向、措施。旨在落实具体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日常管理:树立年级组长责任意识,年级分管领导深入与年级组长和本年级班主任共同开展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的设想,形成德育问题大研讨的氛围。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具体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我校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

  狠抓仪容仪表:2013年上半学期,我校加大力度全面抓好学生仪容仪表工作,通过由学校层面通过大会小会宣传教育,学生干部轮岗监督机制,班主任、年级组长、年级领导责任包干制,操行评定扣分制,班风分量化管理制等等层层落实把关,每周年级会议上反复强调落实,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校学生不重视仪容仪表,不穿校服,不佩戴校徽的旧面貌,如今的四十九中学放眼望去,学生们全员穿戴校服、整齐划一的规范管理已经体现。

  清洁环境卫生:由于我校校园面积大,达到88.3亩,有一半的面积是没有硬化的绿地、裸露的泥土或树林。使校园的清扫和保洁带来一定的困难,我校将此工作作为洒扫应对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来细抓。各班清洁区一天两次的打扫必不可扫;每天早上年级分管领导必须先到本年级清洁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班主任,督促其学生完成任务;各班保洁员课间巡视清洁区,发现垃圾及时捡走;年级分管领导时刻巡查,确保校园内无乱扔的垃圾纸屑。因为层层监管到位,宽敞的校园干净整洁,再无以往农村学校大面积垃圾纸屑横飞的现象。我们这样的分层管理解决在学生中表现突出的棘手问题。做到齐抓共管,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逐渐把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逐个改变,学校的校风校貌切实得以实质性的转变。

  (二)注重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1. 实行“青蓝工程”,给年轻班主任搭台子,压担子。 对于新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为他们配“导师”,让有丰富经验的优秀老班主任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班主任进行“结对子”,采取“传、帮、带”做法,我们对年轻班主任提出的具体目标是:“一年适应,两年成熟,五年挑大梁”。具体做法有几点:1.学校根据《南宁市49中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实施条列》进行有效管理;2.由德育处根据年级、性格、年龄等因素指定师徒结对人员,并颁发聘书;3.师徒分别填写《帮扶计划书》和《成长计划书》上交德育处存档;4.每月师徒结对观摩班会课、指导制定班级计划、班级文化、汇报交流讨论不少于两次;5.每学期徒弟上交一篇成长日记。通过优秀班主任不断分享管理经验,交流管理方法和心得,以及对日常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帮助,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的新老交替,较好地提升了年轻班主任的综合素养与管理水平。特别是近两年来,学校引进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充实我校教师队伍, 7名硕士研究生和1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来到学校,他们大部分都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岗位,在老班主任的悉心传授下,工作上手快,短短一两年的时间,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取得不俗的成绩。从2012年至2014年间,我们学校总共结对子14对,在班主任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何丽华老师参加高新区班主任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其中:“技能比赛”一等奖、“我的教育故事”一等奖、案例分析三等奖。谢阳老师获得高新区班主任技能大赛二等奖,所带班级获得南宁市优秀班级体称号;黎书妹老师获南宁市教学骨干称号,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李泽老师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高新区经典诵读教师组比赛二等奖;、黄华丽老师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2. 拓宽渠道,实施全员培训,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培训》是我们的特色。 我校自2011年起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召开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培训会议》以及班主任例会集中培训、优秀班会课评选、班主任交流论坛、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集中学习。每学期坚持开好“五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一次年级班主任会议;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一次班主任培训会;每学期两次家长会。这些常规培训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规范、班主任素养、班级管理、班队主题教育活动教案设计、班主任专业成长等专题模块。通过培训,规范了管理,提升了素质。特别是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培训会议》是我们坚持多年的特色培训。也是所有班主任都期盼的培训会议。它不同于以往单板枯燥、形式单一的工作会议。会议内容为每期一个不同的主题,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互动交流、分享故事、小组竞赛、拓展运动等形式,打破传统会议模式,融洽领导教师之间关系,形成平等交流、互相促进,达到融学习与娱乐于一体的学习方式。如:

  第一期《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论坛》是以专家讲座与阅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期《李镇西的班级管理工作》以分组讨论和拓展运动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期《班级文化建设的探讨》则是赴实地观摩学习和班级实践相结合; 第四期《优秀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介绍》是由所带班级获市级优秀班集体的优秀班主任作管理班级经验介绍;

  第五期《赴南京溧水县东庐中学取经学习汇报》由参加学习的班主任为全体班主任做学习汇报交流和研讨活动。

  《班主任培训会议》我们一直坚持在做,收到的效果非常的好,班主任们大家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转变和更新了教育理念和手段,提升了班级管理能力,班主任从中得到的启发和实例为他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宝贵经验。

  3. 重点培养,打造名师。

  经常组织骨干班主任外出学习培训。要求每个外出学习的班主任回来,都要通过报告会的形式,及时地把学习来新的教育观念、经验、方法传授给每位班主任,有力地带动了学校班主任整体工作水平。2012年至今我校先后两次派出7名班主任及德育部门领导赴南京溧水县东庐中学取经,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2013年2013年上半年组织李泽、黄华丽、黄鑫、卢细丽四名班主任参加南宁市中小学班主任网络远程培训班学习。下半年组织黄永玉、唐丽云、龙菊芳、卢细丽、颜培娟、何克挺、谢阳、黄园园、黄忠振等九名班主任参加南宁市中小学班主任网络远程培训班学习。学校为班主任的外出培训做好了有力的保障,我校的班主任外出培训基本达到每学年每人参加学习一次。另外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平台进行二次培训,每位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都要进行学习回报,将所学知识传达给全体班主任,班主任们也将进行专题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等,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培训。经过多种培训,班主任们能力大幅提高,我校时玉春、黄永霞老师所带的班级被评为2011南宁市优秀班集体。谢阳、韦月桂老师所带的班级被评为2012南宁市优秀班集体,龙菊芳、韦月桂老师所带的班级被评为2013南宁市优秀班级体。黄永玉、时玉春、黎书妹、覃湘评为高新区优秀班主任,卢显海、邓金燕老师被评为高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谢阳老师和何丽华老师分别代表49中参加高新区班主任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以德育课题带动班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育人功能,发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2012年4月,经过学校认真地商讨,以校长为课题负责人,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以及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为主研人员申报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有效结合的实践与探索》成功立项。通过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一课题的开展,组织带动班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相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很多学生培养了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在此方面我校也有一些突出亮点的品牌活动:

  1.2013年下半年,我校响应南宁市的号召,在学校设立了专用的道德讲堂堂址,并按要求统一布置会场,开设了每两周一期的《四十九中道德讲堂》主题教育活动,采用班级轮流公开汇报课的形式,要求教师学生观摩。班主任们认真备课,从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学生们寻找身边好人好事为典型事例,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通过诵读经典、传唱文明、观摩视频、讲述故事、赠送吉祥等活动达到育人目的。截至目前我校共举办了《雷锋的故事》、《与人为善》、《尊师重教》、《整洁畅通有序》、《帮助他人就是快乐自己》等五期道德讲堂教育活动,每期的活动都能感动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大家的心灵在一次次的道德感悟中得到净化和洗礼。

  2.2012年,我校师生与广西林业集团共同举办“孝文化”主题班会,邀请林业集团领导、社区、家长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会上很多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和言语感动着家长们,在场的所有人员无不动容,母亲更是激动万分,流下感动的泪花,与自己的孩子深深的相拥。这次的活动社会反响好,得到了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专题采访播出。。

  3.2013年4月20日,我校联合广西大学、林业医院夕阳红护养中心举办了“朝夕相伴,让爱回家”暨“我的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为老人按摩、捶背、表演节目,用真情去关爱空巢老人,他们也用爱心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他们创造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生活。

  4. 2013年我校大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处、团委和少先队以及班主任们在德育副校长的带领下组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主题系列活动,有5月份“青春志·中国梦”五四系列活动、6月份“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班会课、书画比赛、12月经典诵读比赛等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感恩母校毕业班会。2013年5月31日六年级召开迈好人生第一步,为您献上最完美的答卷感恩母校毕业班会。首先同学们交换礼物,共庆小学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回顾小学六年学习生活时光,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小学毕业歌曲《今年夏天》响起,同学们都纷纷地落下眼泪。然后同学们宣誓,集体朗诵了《感谢您,母校》,最后班主任进行了小结。

  6. 2013年5月,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美丽高新,清洁49,圆我中国梦”主题活动,其中开展了动员大会暨实践劳动,及家长宣讲活动。并组织开展“整洁 畅通 有序大行动”之“小手拉大手 文明齐步走”活动。坚持每月评出文明宿舍12个(男女各6个),优秀班集体12个,并颁发流动红旗。各年级组每月评比 “每月一星”、 “学习标兵”等活动,形成人人争创先进,个个不甘落后的氛围。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我校属寄宿制中学,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属24小时监控,学生大多是进城务工子女,而且大部分学生住校,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家庭状况、社会关系、行为习惯等各有不同,意味其教育、管理难度是较大的,我们必须拓展教育空间,征得家长、社区、派出所的配合,采用多渠道育人。

  1.建立家长委员会。我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要求各班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让家长委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家长与学校配合默契,家长们热心为学校出谋献策,学校积极为家长们排忧解难,家长与学校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家委会成立以来,致力于协助学校、老师开展各方面的教学活动以及各项课外活动,在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以及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协助与配合作用。

  2.坚持家长会制度,通过听讲座面对面的交流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90%以上。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了解学生。通过学校向家长介绍学生基本情况、学校发展规划及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希望。让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孩子。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转变家长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于违纪学生,德育处采取请家长来校共同配合教育的方法,使家校形成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坚持家访制度,家访形式灵活多样,班主任通过电话、短信、QQ、走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可以移动公司“校讯通”平台,以及腾讯飞信等工具与家长一起探讨教育方法。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共建,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与协调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4.保持与辖区派出所密切联系,确保校园周边治安稳定。

  四、取得的成绩

  1. 2012年获得南宁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

  2. 2012年我校获得南宁市《重阳节》经典诵读比赛三等奖; 3. 2013年我校获得高新区经典诵读比赛集体节目一等奖; 4.2013年获得高新区经典诵读比赛学生一等奖;

  5.2013年李泽老师获得高新区经典诵读比赛教师二等奖; 6 .2012年邓金燕被评为高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7.2013年卢显海被评为高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8.2013年黄永玉、时玉春、黎书妹、覃湘评为高新区优秀班主任; 9.2011年时玉春、黄永霞老师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南宁市优秀班集体; 10.2012年谢阳、韦月桂老师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南宁市优秀班集体; 11.2013年龙菊芳、韦月桂老师所带班被评为南宁市优秀班集体; 12.2013年李熙莹同学获得南宁市“三好学生标兵”称号 13.2012年樊丽荟同学获得南宁市“美德少年”称号;

  14.2013年何丽华老师获得高新区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其中“技能比赛”一等奖、“我的教育故事”一等奖、案例分析三等奖; 15.谢阳老师获得高新区班主任技能大赛二等奖;

  16.2012年邓桂华老师获得南宁市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录像课比赛三等奖; 17.近三年学校共有231名同学评委南宁市三好学生,27名同学评为南宁市优秀学生干部;

  18.2013年邓辉同学被评为南宁市优秀小记者; 19.2013年张嘉裕同学获得高新区经典诵读比赛学生族一等奖。

  五、遇到的困难

  1.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所起的作用与社会环境影响相互抵消。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和城中村学校校园周边环境恶劣,社会闲杂青年滋事,网吧、无证经营摊点多。

  2.家校结合工作仍然薄弱。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不少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给学生德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 德育投入不足,必备的德育图书、资料缺乏,环境配置与发展不均衡。 4. 网络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5. 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性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六、思考和建议

  1.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希望能协调相关部门,联合社区、公安、媒体等部门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多多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

  2.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去。 3. 女生的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

  4.提高全员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加强全体教师皆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思想,使全体教师能共同教育培养学生。 5.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我校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科研及管理意识。 在班主任工作建设中,我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探索,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之路,有成绩也有困惑,更有巨大的挑战也有艰巨的任务。今后,我们仍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方法,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制定、修改、完善班主任管理,探索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努力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新局面

  努力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新局面

  自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开设综合实践课、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并对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和实践的同时,从树立德育工作新理念和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入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工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的做法是:

  一、确立德育工作新思路

  反思过去的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存在三个脱节:一是学校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脱节;二是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三是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脱节。

  (二)德育工作课程资源匮乏,大多依托于政治课本。

  (三)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上政治课、找学生谈话,参观德育基地、听报告、看电影,不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必须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县确立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整合德育工作力量。注重全员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注重学科、环境、生活、活动等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注重全程育人,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非常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创新管理机制。我县成立了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乡、村两级也成立相应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指定了专人负责。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了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

  与此同时,我县制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健全了督查考评制度,将考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免和中小学校长选聘的重要依据;聘请了中小学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督查员。

  三级管理机制的建成,强化了党政部门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意识,使我县的德育工作责任明确,层次清楚,信息畅通,组织协调,从而确保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评价机制。纵观和反思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之所以实效性较差,其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一种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为此,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改革德育工作评价机制。

  一是实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也称为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状况。这些材料主要是学生的作品,但同时也包括教师、同伴和家长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记录袋收集和选择的材料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 1

  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就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二是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今年上半年,我们结合“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制度改革”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在全县初中毕业生中推行了综合素质评价。所谓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纬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既是学生初中毕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只有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B等(含B等)以上方能报考重点高中,综合素质评定等级为C等(含C等)以上方能毕业和报考普通高中。

  为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我县成立了以县教文局局长为组长、县纪委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的评定工作,监控评定过程,接受投诉和举报,纠正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处评价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各初中学校相应成立了学校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其成员由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处和政教处主任、教师及家长代表组成。评定委员会负责落实评定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任免班级评定小组成员,组织、监督评定工作,认定评定结果,接受和处理投诉、举报。

  因时间关系,对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在这里就不作介绍。

  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是从六个维度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直接与学生升学挂钩,而且是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内容,使德育工作融入于学生成长、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有利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师的生关系和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实现评价的德育功能。

  (三)创新工作机制。我们在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整合任课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工作力量,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和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一是明确了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目标。我们制定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时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工作目标。二是加强了对家庭德育工作的指导。我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城区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函授学校”。通过这一平台,我们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长进课堂、家长访谈、亲子活动和《赏识》教育宣传等活动,开通了家长热线电话,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主动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家长教育能力。三是积极整合社会的德育工作力量。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加入德育工作行列,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如老干局和关工委组织“五老”干部在学校开展了革命传统故事巡回报告会,司法局组织法制副校长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等活动,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等部门开展了“赣源杯”百部爱国影片展演活动,县交警大队在全县中学开展了“中学生交通安全”征文活动等等,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德育工作新资源

  课程改革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认为,德育课程的资源是广泛的,

  校园环境、校刊校报、学校周边环境、电影电视、报刊杂志、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都是德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求学校打破德育工作传统化、模式化、简单化的格局,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延伸到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延伸到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开发学科教学德育资源。我们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三者有机整合,使德育工作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自然渗透。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注重培养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开发校园环境德育资源。我们在全面创设花园式、园林式、生态式校园的同时,要求学校按照“五个结合”(即校园管理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诚信教育相结合,与法纪教育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着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力创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明校园建设更加科学化、人文化和规范化,处处体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如在校园的绿地上树上一块“爱护花草,人人有责”标语牌,在走廊上挂上一块“轻步慢行,悄声勿语”的标语牌,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了熏陶学生、教育学生的阵地。

  (三)开发本课程德育资源。学校德育工作要有个性、有特色、有实效,校本化是必由之路。我们要求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校本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本地的文化背景、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校传统、教育、教学优势来思考和规划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大余的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从而使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走进了课堂,形成了很多富有我县特色的德育课程。如新余中心小学、水城小学充分发掘梅岭、革命烈士纪念墓、牡丹亭遗址等本地资源,编写出了《梅之恋》和《梅之韵》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东门小学还开发了《电影课》这一校本课程,通过播放爱国主义电影,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不但开发和完善了学校德育课程,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开辟德育工作新途径

  新课改理念要求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我们按照生活化、人本化、人性化的要求,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一)从德育生活化人手,实施“活动育人”工程。强调活动的体验性,德育的生活化,避免形式化。一是积极开展好创建“平安校园、诚信校园”、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文明、反对邪教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开展读书活动是加强文科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学生文化、科技素养的需要,更是做人教育的需要。我们要求学校要通过举办“读后感评比”、“故事会”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推动读书活动,开启学生大脑,丰富学生阅历,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三是开展“手拉手”、“志愿者”、“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深入开展县情教育,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学校、节约型社会。

  (二)从基础文明人手,实施“以德养身”工程。结合我县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建设,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倡导文明举止、文明教室、文明餐饮、文明宿舍、文明交通等,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使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群众性、主体性、长效性。

  (三)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实施“阳光教育”工程。我们在对特殊学生(如家境贫困

  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学生”、外商子女、迷恋网络学生、性情孤僻等学生)学生进行校外调查,建立信息记载卡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心理驿站”,开通了“学生心理热线”,并通过专家辅导讲座等形式各级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特殊学生的沟通、教育、引导和研究。

  (四)从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入手,实施“体验育人”工程。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关心他人,注重自身修养等良好品质。根据这一理念,我们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摒弃了过去简单、陈旧、不贴近学生实际,不注重学生感受的做法,围绕学生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和线索,精心设计和开展了涉及学生与社区、交通、自我、环境、科技、经济、他人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向生活。如通过开展“章江河水的调查和研究”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和感触环境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锻造了坚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研究力度,力求使德育工作与新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