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通过表演来感受、认知、理解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可以通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角色的选择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可以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应该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老师,我们怎么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应该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符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应该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应该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幼儿教师知识
虞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幼儿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第二篇:读《学前心理学》有感
读《学前心理学》有感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第三篇:读《幸福》有感
读《幸福》有感
“幸福”是人们经久言论的话题,也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家庭的美满、事业的成功,有的人认为幸福是拥有一笔财富,有的人认为幸福是每天的开心大笑......而我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幸福》中感受到的幸福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相辅相持与守护。
莫泊桑的《幸福》讲述了一群饮茶客人的聊天,聊的是经久不衰的爱情话题。一位老先生为在座的客人讲述自己年轻时在科西嘉岛旅行时见到过的一个经久不渝爱情示范:科西嘉岛的一切显得原始粗暴,不管是风景还是人,也是那般纯朴自然。“我”借宿在一个老妇人家里,饭后与老妇人聊天,惊讶得知老妇人竟然是传闻中与人私奔的贵族小姐苏珊德·西尔蒙,而男主人就是当时苏珊德的父亲指挥的那个轻骑兵团里的尉官,如今已是个泥腿子的老头,她已变成了一个满身泥土的农妇。我如老先生那般惊讶这个奇特而又简单的爱情故事,思索着这种爱情竟是如此之完美,她对他的索取竟是如此少。对她而言,这个男人就是一切,就是一个人所需求的一切,所梦想的一切,日日夜夜期待的一切,永远希望的一切。她心甘情愿接受对方那种没有任何魅力、任何奢华、任何风雅的生活,将就并习惯这这个男人的丑陋,更是挚爱着这个男人,只因为这个男人使得她的一生从开始到终结都充满了幸福。
或许有人会像当时在座听故事的一位妇人那样,认为:这个女子的爱情理想未免太肤浅,她的需要太原始,要求太简单。她只不过是个傻瓜。这种想法在如今的社会也是普遍存在的,两个人的爱情不再是纯粹的,参杂许多成份,比如双方父母的看法、经济基础、潜力股,甚至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诱惑,像苏珊德·西尔蒙那样的付出和索取,真是爱情中的傻瓜、输家。但也有人像老先生那般被这平凡却经久不渝的爱情感动,赞同苏珊德·西尔蒙的做法,因为“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只要她自己幸福”。在我看来,幸福不是别人眼中的幸福,而是自己内心真正感到幸福就好了。就像我们爸爸妈妈的爱情,或许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让他们争吵、冷战,但他们都没有抛弃对方,也努力为我们创造幸福的家庭。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爱情的真谛 ,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在对方的身边,可以什么都不希求。同样,这样的相辅相持与守护的幸福,还存在我们的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所以对于幸福的追求并不艰难,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恩的心。
第四篇: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读后感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读后感
密云县第六幼儿园付寒兵
打开《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写在前面”的话,它将我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在这里,作者虞永平教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是他对幼儿生活、幼儿生命、童年幸福及其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立场,虽然策略和方法是有变化的,但虞永平教授的基本观点却始终如一而不曾改变。他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幼儿重要的生活内容,所以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充实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的生命,幼儿园课程应该关注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现实基础。所有幼儿园的课程是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它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又不失死板,而是有灵活性的,是预成与生成相结合的。在这些话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之间的关系。
书中的文章中明确的指出了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生命成长,提倡幼儿园的课程应该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幼儿生活的本职,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对“竞争观”进行了批评,自里行间感受到了幸福对与学前课程的重要性,也深刻的探讨了幼儿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对幼儿园课程存在不良现象进行了分析,帮助我们找出了学前教育质量低的真正原因。
看了此书以后,让我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要全面的进行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要以幼儿为主,以幼儿发展的出发点为
主。幼儿园课程和幼儿的幸福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想想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园为了追逐利益,过多的进行课程的过度开发,对幼儿进行“轮番轰炸”,让幼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的课程是与幼儿发展相违背的,也是我们坚决杜绝的课程;还有书中提到的“竞争观”,也引起了我的思索。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世界,幼儿需要的不是竞争,而是一个能得到积极支持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教师的幸福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幸福的理念与味道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环境中,他们需要、兴趣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天性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被充分关注,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能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与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作为幼教工作者,只有有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念才能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结合自身工作来说,园所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虽然能够较全面的考虑诸多因素,但是有时对课程观的原始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工作起来事倍功半,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建设,也影响了幼儿的发展,通过此书,给我们一个提醒,让我们在经过探寻之后,有回到了幼儿园课程应走的道路上,对课程的全面诠释让我们清晰的找寻到课程建设应该走的“幸福”路程,明确了所追寻的儿童幸福是什么,也让我们这些从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者有了开成开发的依据,指导我们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让幼儿获得幸福的童年。
第五篇:读《幸福中国》有感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了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了起来„„” 这首歌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对祖国深情的赞美。“孩子上学不缴学费了,住院药费能报销了,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广场舞又跳起来了„„”这一句句知足的话语,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是多么令人开心啊!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工人们的辛勤劳动,他们冒酷暑,战严寒,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挥汗如雨,一座座高楼大厦矗立起来,使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每当看到他们辛勤工作时,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村的样子。几年前,我们家那边只有矮矮的砖瓦房,但是现在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村广场也变得宽阔了,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晚上,夜幕降临了,华灯齐放,老人在健身器上荡来荡去,小伙子在打球,妇女们在广场上跳舞,孩子们在人空里跑来跑去,好一派热闹的场景啊!有一次,我问妈妈以前是什么样子,妈妈告诉我,以前住的是土墙茅草屋,穿的是清一色的灰暗的粗布衣服。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白面馒头就已经很幸福了,你外公外婆还吃过糠和野菜呢。妈妈全家三代十几口人挤在一间低矮的茅草房里,没有电视.、电脑,甚至连电灯也是在妈妈三岁时才接通的。因家里太穷,没钱读书,外婆小学毕业就呆在家里割草放牛,哪像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而那时的马路是崎岖不平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最好的工具是自行车„„
妈妈讲到这里,令人感到一阵辛酸,但是今非昔比,建国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崛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农村人盼望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已变成了现实,并且出门打的、商场购物已成为时尚。现在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村里泥泞难走的土路也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两旁修建了排水沟,栽上了风景树,安上了亮丽的路灯,人们漫步在林荫街道上,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如今,电脑成了我的学习工具,我家爸爸、妈妈每人一部手机,我二叔家还买上了小汽车,一到周末载着一家人,乐呵呵地在宽敞的大道上嘀嘀哒哒地飞驰„„总之,我们的祖国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要大声地呼喊:“我爱你,祖国!”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我感触很深。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科技的
发展、幸福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为建设幸福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寿光市营里镇第二实验小学
六、二宋会芹
辅导教师:单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