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推荐 >

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2-07-14 14:34:09

  第一篇: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摘要:敬畏生命的伦理是第一次尝试将伦理学当中的内容和观点拓展到自然界的生命当中,这种以避免和减少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为主要议题的内容需要进行更为深层次和广泛的分析。用敬畏生命理论为指导,让生命在时间和生活过程中有更多深刻的价值观反应,使其与传统的价值观融合,可以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人进行关心和关爱,奉献社会,团结队伍,建立起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内在精神的形成。以下对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敬畏生命;伦理;内涵;生命教育;意义

  敬畏生命是在上个世纪被创立起来的,主要是把伦理学的内容扩展到自然界当中,反对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学说,也是促进人类思维方式转变以及敬畏他人的一种学说,对动植物内部的生命都含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敬畏生命伦理对我们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对进一步提升对生命教育意义具有指导性作用。

  一、对敬畏生命伦理内涵的分析和研究

  敬畏生命伦理是阿尔贝特 史怀泽在上个世纪产生的独特性思想,这种伦理学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社会上各种矛盾凸显以及各种思潮涌现的一种反应。在经过二次大战时也产生了浩劫,特别是以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这些活动让史怀泽对生命产生了不同性的影响,并且将其转移到人类命运的相关思考上。史怀泽主要是以西方长期统治基础上一种怀疑,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反思过程中让史怀泽感受到人类可能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因此要反对战争,也不放弃任何对反对战争的任何性尝试,其中包含了伦理的尝试。敬畏生命就是善于对生命进行思考,保存生命、促进生命、并且让生命的存在能够实现应有的价值。人性中的恶是对生命有毁灭性的,对生命产生伤害,也会对生命的发展产生压制性的作用,这种是必然和普遍性的伦理原理,也解释出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1]。

  敬畏,本身具有畏惧和崇敬的意义,敬畏生命的表达就是对生命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更是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的解释。敬畏是人类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那么为什么要敬畏生命?主要是源自人的一种理性的直觉,人和自然不同,人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利己主义和竞争方面,可能对生命施加各种影响,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显示出敬畏的含义。敬畏生命的伦理就是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中,拯救生命,其中包含自己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然后把这种奉献当成是最大的幸福所在[2]。

  二、敬畏生命的伦理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1.在敬畏生命伦理下,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生命本身是非常神圣的,生命的?W秘也是无穷无尽的。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学习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同学会习惯接受更多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感官性刺激,也愿意沉浸在这种物质性的享受当中,因此对生命缺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经常有沉溺于网络,将网络游戏成功当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表现,轻视生命也将杀戮当成是一种儿戏。在生命教育的背景下使用敬畏生命的伦理,能够让我们对生命有重新的认识,让生命更有价值,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奇妙以及珍贵。在了解生命的背景下,珍稀生命,改变以往对生命的蔑视性态度,并且对生命的好坏有一定的划分,有等级性的观念,这样才能真诚的善待一切生命,才能产生敬畏生命的感受。作为一名学生,在生命理论的影响下,要敬畏生命就需要有不同性的指导[3]。

  2.敬畏生命,奉献他人 在学习和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发展,会体验到和感受到社会的竞争,也会感受到社会利益分配上的不均匀性,这样就会自我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物质和成功的追求,对于社会的奉献、同情以及爱和合作等等有所忽视,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状态就需要了解和生命有关的理论,敬畏生命,不允许他人对自己的生命有践踏,对他人有爱和关怀,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责任。作为青年学生,在了解我国千古传诵的英雄事件以后,要对生命这种无畏的精神有所感悟,在古代以及近代战争当中,有很多民族英雄为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和个人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我,奉献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敬畏生命的伦理下,就需要学生重新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民族和谐的今天,不需要奉献我们的生命就可以给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可以团结、有爱以及关系和照顾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例如,国际上的英雄,拿破仑,他曾经说过,他要比阿尔卑斯山还高,从来没有惧怕过什么,喜欢挑战,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打过无数次胜仗。作为今天的学生,需要学习拿破仑这种敬畏生命,不畏其他的精神。但是风险社会关爱他人也需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很多方面自己无法确切的把握,要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去敬畏生命。例如,在新修订的《中学生守则》当中就取消了“见义勇为”的相关条款,这主要是让中小学生能够有意识的保护自己,在能力不允许的条件下要和敌人斗智,这就是对生命,对健康的一种敬畏和保护,是珍视生命的表现[4]。

  综上所述,本文对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敬畏生命是健康生活的表现,是让生命更有价值的途径,在物质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更多的精神慰藉,以此对已经被漠视的生命灵魂一定的安抚。作为学生,在学习生命伦理之后,还需要对生命进行重新的审视,并且关注生命给我们带来的不同变化,以此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让生命更有方向感和使命感,有效的抵抗外界的浮夸之物。

  参考文献:

  [1]刘虹.敬畏生命挚爱医学――《医学在走向何处》述评[J].医学与哲学,2014,35(3):93-95,封3.

  [2]王德国,王立榕.浅析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医学伦理人格[J].医学与哲学,2014,11(21):82-84,93.

  [3]郭良婧.敬畏生命:生命伦理学的价值之维[J].兰州学刊,2014,11(8):84-87.

  [4]施锦芳.生态文学及其动物叙事的批判性――以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和中国作家叶广芩生态文学为例比较[J].当代文坛,2015,14(1):172-175.

   第二篇:对生命的爱与敬畏

  对生命的爱与敬畏

  ————读《花田半亩》有感

  可曾有人想过,当你的生命接近尾声时,你是恐惧,无助还是坦然,乐观。我想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那种感觉的。自然对于健康生活的我们来说也很少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然而对于一个15岁就身患绝症的田维来说,生命对于它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两个字。

  这个姑娘离开人世后,妈妈在她的电脑里发现了50万字的博客,这个博客是在她初三那年写的,在初三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她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2002年12月14日

  春天终于要来了吧。我们一个个走进一间腾空来充当照相室的教室,坐下来对着镜头微笑。在“咔”一声里印记下我们在那个冷冷的楼道里挣扎的最后一段时光。

  多么细腻女孩的心思啊,多么美得文字啊,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她刚刚被确诊患上了一种类似白血病的免疫性疾病,这个女孩名叫田维,亲友们亲切的称她为田田,他的博客名叫花田半亩,整整50万字的博客,让看到它的母亲心碎欲绝,在亲友们的帮助下,田妈妈为女儿出版了花田半亩,这本书。从15岁开始这个女孩就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病重的时候,她的十个手指全部都变白了,她的手和腿疼得钻心,病痛时,她记录了自己的哀伤

  2003年10月28日

  我是个始终疼痛着的孩子。冷寂的夜,我在疼痛中失眠,又在疼痛中

  醒来。母亲簌簌的流泪:“孩子,我多愿意替你疼”我强作笑颜,轻轻抓住她一日日老去的手。

  虽然在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田田的哀伤悲泣,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她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在病痛中田田挣扎着,读完了初中高中,考上了北京语言大学,进了理想中的中文系,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田田的病情突然加重

  2007年2月17日

  妈妈说,如果能再次孕育你该多好。你仿佛是在怨恨你自己,将我生成多病的身躯。你觉得,是自己造成了我连绵的苦难。妈妈,我却时常感谢你给的生命,即使这身躯有许多的不如意,但生命从来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可宝贵的礼物,我感谢今生是你的女儿,感谢能依偎在你的身旁,能够开放在你的手心。妈妈,不幸,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幸福,却是更深切的主题。

  2007年7月4号,田田离开人世前一个月,田田记下了这样的文字。 2007年7月4号

  不要说,你无所谓生死,此生尚在,便难脱深情,纵使弘一法师如此高通明澈之人,也不免在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人评:“悲见有情,欣见禅悦“。却喜欢那一句:”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活着挺好,没有了,我也安宁,这是怎样的一种对死亡的体会,和对生命的洞察,也许正是因为田田从15岁开始就和死神较量,而且对生命有这样的超乎常人的体会,所以在亲友们眼中,在田田眼中总有一种超越年龄的一种沉静

  倘若这世上未曾有我,那么又有什么遗憾,什么悲伤,生命是跌撞的曲折。死亡是宁静的星,归于尘土,归于雨露。这世上不再有我却又无处不是我。读完它的诗,我扪心自问,如果换作是我,面对死亡时,能做到她那样的通达么,未必。

  田田的书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男孩子尤,他在13岁时被诊断患有纵隔恶性肿瘤,可是他却把这肿瘤当做是上帝给他带来的礼物,他在病中写下了大量的文字,15随时结集出版。他给自己的书名取名为《谁的青春有我狂》,他在序中写道:在疾病之神不停地将死亡的烟花爆炸在我头顶时,我却每日高歌着女生的名字。青春,我向你宣战。这个才华横溢的勇敢的少年,在2006年,他16岁的时候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文字和人生却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感动和力量,在田维的日记里曾这样描素这样的小弟弟

  子尤的世界里,是疾病蔓延的黑暗,他却用年轻的光芒把过于匆忙的生命照的雪亮,他令我相信,没有什么能够剥夺你去生活的权利,只要,是真的生活过,只要你真的爱过。面对死亡,他们都能这般从容,这般淡定的过完生命中剩下的每一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描绘出了绚丽多彩的人生,也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对生命的爱与敬畏。只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警醒,生命的确不在于长短,即使浑浑噩噩的过完每一天,还不如那短短的日子里描绘出人生最美的篇章

  眼下我的确是要好好反省下自己了,这段日子里我一直都浑浑噩

  噩的过着,就像早上睡个懒觉没了罪恶感,就像看了一天的电影不用担心我还有什么没做好,反正关系都不是很大,连刷空间动态都成了低头没事干随手摆弄手机的举动。这样的一天又一天真的是很不好。频频繁繁纠结着这些就过了好多的日子,再没了畅想未来的勇气,也是缺少了那资本,曾经的傲气都随着杂乱无章且营养过剩的非正常生活的出现而机智地逃离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过渡期,没适应的源头还是自己没能驾驭好,毕竟接下来的相当长的日子还是依旧。 想着去年的这个时候忙碌又紧张,尽管如此却觉得很充实。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的目标,也知道自己的梦想。那时即使很忙偶尔也会抽空写写日记,翻翻爱看的课外书。可是现如今的自己,上了大学开始迷茫,好像每天过的都很充实,但也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反而开始与室友有了矛盾,与父母有了隔阂。没有好好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反而常常会沉浸于高考失利的悲痛中,仿佛做什么事都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我依旧摆脱不了这样情绪化的自己。然而我听见你说,不要抱怨,不要叹息,我的遭遇,我的命运。不幸的故事太多,我并不是特殊的一个。一个面对死亡的姑娘都能如此坚强,那么我为何不能从容面对。是的就像你说的我并不是特殊的一个 我想和我一样刚刚踏入大学的校园,糊里糊涂过完大一上学期的孩子们大有人在,甚至在我的了解中,我曾经那个学习很棒的同桌,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的不适应,开始逃课,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甚至脱离群体,闹失踪。我时常觉得这样的我们是对生命的极其不尊重。面对自己的不辛,田维始终以微笑据之,且笑得是那么自然,那

  么亲切,笑淡了瑟风,笑清了霾云。七年,一部《花田半亩》。而我过去的几年里,留下了什么?常常走笔搁一半,便觉得词穷,然后将其荒废,如今思之,无限地懊悔。余生何去何从,当细细思量!我希望大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都能好好重申自己,调整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生活得每一天。上天让我们拥有聪慧的大脑可以汲取知识,明媚的眼睛可以享受世界,健康的身体成为生命的主宰,那么我们不能辜负上帝的期望。生命是跌撞的曲折,这世间既然有我,我就该活的精彩不是么。 轻轻翻开田维姐姐的书,无法感同生受的病痛折磨,那句“病,它多残忍,不给你一个理由,就能轻易地把你锁在日夜的煎熬。”一阵阵酸楚涌上心头,滴落在指尖。抬起头本想抹去那眼泪,却发现窗外阳光明媚,第一次发现连阳光都显得刺眼了。偶尔情绪低落,你的那句:‘迎接所有的安排,而无所谓怨恨和悲泣,从容淡定。这样的生命,将是骄傲与尊贵的。“我于是决定拒绝狼狈,拒绝一切忧伤。在他的书中我忽然发现,也许生命,并不等同于活着,但活着却需要有生命的迹象,有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却仍然活着。可是逝去的人他所创造的辉煌也只能局限于生前,对于拥有生命的我们来说为何不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逝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文字,经历给与我们正能量,我们也要将这份能量用自己的形式传递下去

  在田维姐姐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之所以我们敬畏,爱我们的生命,因为有牵挂,有爱我们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还有这个充满爱的

  社会,有所牵挂必定有生的期望。所以不论何时,不论在何地我们都该坚强的充满希望的生活着。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花季的年龄。然而她刚刚步入这花季,就匆匆离去。一曲天籁之音,戛然而止,留给人以无尽惋惜。田维就是一朵午夜之中独自盛开的昙花,虽然只有那一现,但其芳香醉人,久久不散。

  生命诚可贵,爱它,敬畏它,价更高!

   第三篇: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

   彭英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杏林子

  “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杏林子

   杏林子我国台湾著名作家,在信念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项项辉煌!她的人生令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生命 生命》是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达了她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索和决心与命运奋力抗争的坚定信念。 “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这是杏林子曾经最真实的想法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极痛苦的挣扎之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身份贵贱,无论身体健康与否,都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开篇就摆出了作者自己长期以来思索的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义究竟何在?我为什么活着?我这病残的身躯存活在这世上有什么意义?„„也许是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别敏感吧!世间的万事万物总会引起作者的无限联想。飞蛾求生,是“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求生的固执。这是一个生命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这使得作者大为“震惊”,忍不住放了它!这震惊,不仅仅来自于一个小生灵的抵命抗争,更来自于对一个独立生命的敬畏!瓜苗生长,是“冲破坚硬的外壳,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两个“竟”,不啻于两声对生命奇迹的惊叫,不啻于两声对生命不屈的赞美!“静听心跳”,似乎平淡了些可分明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

  在我看来,飞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意味悠远的是下面一句: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是白白糟蹋这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还是好好使用生命?让我们读者也对生命尊重和敬畏。课前我就和孩子们共同查阅了有关杏林子的资料,一种紧迫,一种焦急,一种责任,油然而生,让孩子们也萌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探究。同时在上课一开始再次重新走进这位作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这篇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有点难,不是难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上,而是理解重点句子。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积累又相对较少。如何让学生从文中普通的事物中感悟生命的含义,体会杏林子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命运不幸的不屈。如何让这两个“生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一切的读都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创设情境,用经验催生感情。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珍贵,领悟生命的真谛。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画面、角色置换理解了一只弱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对生命的热爱。并通过诵读生命的格言,探究思考生活中像杏林子一样珍爱生命的人还有哪些?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书写生命的感言,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丽,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第四篇:“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活动课教案

   “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活动课教案

  一、教学主题: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二、教学理念:

  运用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利用自我体验、生生互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创造实际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使其对生命价值与意义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教学对象:中学生

  四、教学对象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开始有自我意识的产生,但自我判断能力是低下的,初中生在活动中与他人交往中,会主观和片面地评价自己。他们的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初中生感受生命的存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存在价值,提高自我判断能力以及挫折应对能力,有利于初中生正视生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懂得人类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线.行为目标: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珍爱生命;发展学生的 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模仿、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他们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六、教学重点: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七、教学难点:如何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八: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情境体验法

  九、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一个荒芜寂静的地球,慢慢地,有了植物,有了动物,有了人类(基本上按生命进化的过程展示,并伴随着鸟的歌声、兽的吼声和人的话语声),不久,一切又全部消失,地球重归于沉寂。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喜欢有生命的地球,还是没有生命的地球?为什么? 2.导入新课

  教师引题:地球上有了绿树鲜花的摇曳,有了鸟的歌声、兽的吼声,才有了生机,而有了人类之后,人类更是用智慧与双手创造了地球上的一个个奇迹。套用恩格斯的话说: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命。

  (二)第二环节:多彩的生命世界(板书) 1.活动一:看一看 (书上的图片) 教师:高原因为有了鹿群、海底有了动植物才有了活力,才有了生机。 2.活动二 :搜集与交流

  教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命实体的照片,大家很用心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意义的图片,现在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欣赏、研究一下,老师作简单的介绍,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多彩的生命世界哦。

  (图片幻灯片展示,教师作简单介绍。)

   3.活动三:说一说 教师:通过观察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片,大家一定感叹这些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自然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多姿多彩,你们心中的生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思考并简述,老师作简要点评。) 教师: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4:活动四:读一读

  (学生简单阅读小故事:《小鱼的故事》)

  教师提问:故事主要人物:“男士”、“小男孩”他们对待浅水洼中危在旦夕的小鱼的态度:1.无所谓 2.很“在乎”。到底怎样对待这些脆弱的生命呢?谁的态度更值得我们肯定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正是人类和其他众多的生命才构成了一个共存共荣的生命大系统。因此,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抱有感激之心,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

  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友好的。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对大自然的征服其实就是对我们家园的侵略和掠夺。所以,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觉悟及道德习惯。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板书)它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文明。

  5.活动五: 做一做

  学生思考: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应怎样爱护环境、保护生命的多样性? 学生动手:写一则公益广告用语,警示人们善待其他生命。

  (三)第三环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板书)

  1.情景导入:

  情景一:2010年4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初一(四)班学生李力(化名),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李力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

  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情景一:一个生了重病的人,万念俱灰,后来他发现只对窗口的一颗树,秋风不断吹落了树叶,他认为当树上的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时,自己的生命也该完结了,可树上一直都有一片树叶,于是他鼓起活下去的勇气。

  教师提问: (1)为什么,有人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逃避现实,选择轻生? (2)为什么,一个患者会因为一片树叶而鼓起继续存活,振作做人的勇气?

   教师启发思考:人生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人生的一切无从谈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必须有生命这个基本载体。只有有了生命,你才能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奉献他人和社会。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简评:每一个生命都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2.拓展活动 (开放性的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1)活动一:荒岛生涯

   假如有一天你坐船出海,突然遇上风暴,船只被巨浪吞没,你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你怎样寻求生存?

  (2)活动二:谈判专家

   假如你是一个谈判专家,现在在38层楼高的天台上,有一位高考落榜的女孩准备纵身一跳,结束无望的人生,你将如何凭借你的三寸巧舌,说服这位女孩打消轻生的念头呢?

  (3)活动三:心理医生

   假如你是一位心理医生,现有一位心理异常的病人,因为儿子的突然去世陷入无限的悲伤中,并且要不断虐待小猫小狗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好受一点,你该如何为他进行心理治疗呢?

  (小组派代表陈述己方观点,教师作点评并总结。)

  3.情感升华

   (1)欣赏:冰心《敬畏生命》 节选,并请同学们深情朗诵。 用爱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中就不会堆积烦恼;世间纷争也会减少。//生命虽然很有价值,若不能好好运用,等于没有价值。//面对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借由人生的历练,锻炼出柔软如水、坚强如钢的精神。//病死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透彻生命、明了生命的源头,就不会恐惧死亡。//对于生命,谁都没有所有权,无常一来、呼吸一停,则万事皆休。

  (2)聆听:歌曲《生命如歌》 ,并提示同学留意歌词大意。

  轻轻的你离开 /就像我轻轻的走来 /在这匆匆的岁月里 /生命无须等待

  轻轻的花绽开 /就像树静静的成材 /在这初恋的季节里/青春一去不再来

  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我都过/人生是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我都喝

  轻轻的花绽开/就像树静静的成材/在这初恋的季节里/青春一去不再来

  人生是辆五彩的车/是风是雨我都坐/人生是首无尾的歌/是高是低我都和

  未来的希望在呼唤/声声呼唤我/声声呼唤我/声声呼唤我/声声呼唤我

  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我都过/人生是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我都喝

  (四)第四环节:教师结语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对“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两个主要内容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多彩的生命世界、宝贵的人类生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学会敬畏生命、懂得珍爱生命;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希望你们 懂得不仅要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更要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渡过自己的无悔青春,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好,这一节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十、教学评价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内容:

  一、生命的世界是多彩的,生命之间是相互关联、息息相关的;人类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有顽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二是要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的能力,以及尊重、关心、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心得有几点如下:

  (一)教师主导地位,给学生的思考创设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最实用的教学手段达成具有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和教学讲授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以后将会好好改善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

  板书设计

  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一)多彩的生命世界

  (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

  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一)人生的前提:敬畏生命

  (二)珍爱生命,创造人生价值

  (三)生命如歌,待你唱响

   第五篇:生命的意义——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读《生命的意义》

  首先声明:题目刻意没有用“读后感”一词,是因为对于这本书,我真的还不敢妄谈“感想”。这本书我是断断续续读完的,书中对生命、幸福以及精神等领域的观点,在我看来太深奥了。所以,以下内容至多只算第一次读过此书后对书中内容的介绍。我想,我一定还会再去读它。

  初识这本书是在一个书友俱乐部里的推荐中,对它是这样介绍的——1991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将《生命》列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书的精华部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苦难价值的体会、对超越自我之责任的承担……与其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现在更乐于追求个体的幸福……每个人被不断催促着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只会伴随着某些东西款款而来。 你幸福吗?这句话曾经被人们大加调侃。但是,很多人心中却也实实在在的在追求着幸福的感受。他们认为人生在世能够幸福的度过每一天才是生命的意义,才不枉自己来世一回。每每听到“我要开心,我要幸福”的说法,心里总有一丝不安的感觉,可是,却又无从反驳。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也希望自己每天开开心心的度过,人生百年,不过3万多天,我追求自己的快乐有什么不对吗?我甚至连自己都不能反驳。可是,我的不安感却一直存在,不安于,如果人人都这么想,这样做,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啊!这样的社会能够带给大家幸福吗?我能想象到的是分裂、对立、冷漠和停滞。这样的幸福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并且能够带给我们持续幸福感受的幸福吗?

  有段时间,自己虽然没有达到被“什么是幸福”所困扰的境地,但是这样的想法却时不时的在思想中蹦出来,并触动一下自己。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抱着解惑的想法,我拿起了它。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Frankl(弗兰克尔)是一名德国犹太人,精神病医生,1942年被纳粹关进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来先后被关押到巴伐利亚、达豪、等集中营,三年后他极其幸运的重获自由,但这三年中他的妻子、父母都被杀害了。1946年,他将集中营的经历提炼病出版了这本书。之后,两次增补,加入了医学理论方面的观点,创立了精神疗法中的“意义疗法”(维也纳精神治疗三大学派之一)。

  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和心理变化,特别是对于自己作为一名囚犯的心理变化历程进行了深刻分析。因为Frankl独特的身份(精神病医生+学者+囚犯),所以,他对集中营中经历的描述十分独特。其中,既有集中营地狱般的凄惨经历,又有学者对事物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总结,还有精神病专家对一名关于在集中营里的囚犯的心理历程的变法分析。所以,前半部分读起来很是恳切又超然。从他对集中营生活的描述中,我没有读到抱怨和可怜倾诉,从他对非人生活和时刻濒临死亡处境的描述中,感受到的却是他坚韧和强大的内心,以及冷静的观察视角,当然也不乏丰富的感情。真的很感动,也很受用,感觉每一页都有经典的段落和语句。不愧是一名心理学专家!

  书的后半部,主要论述了意义疗法的理论和一些基本观点,读起来不觉晦涩,但却很难真正读懂。在对理论的叙述过程中,有非常多的观点,值得细细体味,这也是本书最终观点的升华。如果想要学习,需要反复阅读。

  写到这里,再次深深感觉,这本书其实不需要任何人为它写读后感,因为Frankl已经用通俗易懂,但却沁入心脾的语言将它们展现给了读者。

  摘录书中的一些段落,供大家分享:

  1、 但幸福也不是能够强求的,它只能是结果。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原来,“追求幸福生活”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追求,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

  2、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你的内心才是你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

  3、 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

  4、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幸福的感受一定在爱与被爱之中)

  5、 囚犯的内心生活可能很极端,他们能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在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影响下,他们甚至忘记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现代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慵懒,同样让人们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以及道德修养趋之若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现在艺术市场会非常活跃)

  6、 不知妻子是否还活着。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我不知道妻子是否还活着。但在这一刻,一切都不重要,对于我来说也没有必要知道。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爱、我的思想以及杜宇爱人形象的回忆。即使我的妻子已死去,也不会影响我对她的殷切思念,我与她的精神对话同样生动,也同样令人满足。(能够运用想像力脱离当前环境,在心里跟挚爱的妻子对话,让爱充满胸臆,是人独一无二的本领,这能够帮助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存活下来)

  7、 打个比方:一个人的苦难就好比毒气。如果向空荡荡的毒气室灌入一定量的毒气,气体将完全而均匀地弥漫开来,不管房间有多大。(同理,很小的苦难或者快乐都可以同样的被无限放大,充斥于我们的灵魂和意识,这更加突显出对待问题的意识与角度的重要性)

  8、 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9、 没有困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所以,释迦摩尼也会离世。生命中理应包括困难)

  10、 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当痛苦真实出现在眼前,便不再是痛苦了,或者说,你已经有60%的把握战胜它了。恐惧同样源于对未知结果的担心和不停的思考)

  11、 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

  12、 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你必须承认,即使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的、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13、 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流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眼泪,证明人们愿意承担痛苦,愿意面对这段经历,没有逃避)

  14、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不光我们的经历,还有我们的行动和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苦难都不会消失。„„„„“曾经是”也是一种“是”,甚至更为确定。

  15、 世界上有且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任何地方都有这两类人,人类社会的所有团体中也都有这两类人。„„„„集中营生活撕开了人的灵魂,暴露出人性的深处。在人性的深处,如果你发现人类在本性就善恶交织,你还会觉得奇怪吗?

  后半部分的摘录:

  1、 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2、 存在之虚无是20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书中指的的西方20世纪,我觉得中国现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它可能是由于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双重丧失。在人类历史之初,人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某些动物本能。在最近时期,人类还遭受了另一种丧失,那就是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迅速地消减。(西方的社会发展的确超前我们,我们的现在正在经历着第二重丧失,所以,很多人会不同程度存在内心的空虚,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存在之虚无”)

  3、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极之间。„„„„自动化可能导致普通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得到替代性补偿,还有些时候,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被追求享乐所替代。(现代中国社会的通病,就是这样的!所以会产生很多很多社会问题)

  4、 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以现实为基础,以责任为依托,才能树立起生命的意义)

  5、 寻找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1.工作(获得成就,我们常说的实现个人价值);2.爱之意义(关爱他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3.忍受受苦(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Frankl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或通过工作,或体验某种事物或爱某一个人,而在极端的情况下,当一切欢愉都被剥夺,无法避免的苦难本身正是生命的意义。他从集中营的经历中,领悟到第三种途径。

  6、 拉比,你能够利用多年遭受苦难的经历去净化自己,一边你也能像孩子们那么纯洁,能像他们那样在天堂里拥有崇高地位,这难道不正是你活着的意义吗?《圣经·旧约》中不是说过,上帝保存着你所有的眼泪吗?因此,你所有的痛苦未必都是没有意义的。(苦难也可以是心灵净化的途径,内心的快乐真的可以胜过任何苦难的现实)

  7、 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的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我们要的自由不等于放任)

  8、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9、 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

  10、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with almost any how 就摘录这些吧,前面说过,这本书几乎每页都有经典段落或者句子,值得读者思考。虽然,读过之后,依然似懂非懂,但真的还是受益匪浅,至少它使我内心的疑惑有了思考的方向。我们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死亡,那么,接纳生命也就接纳了死亡,就像说中书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那么我们就努力去做吧,虔心接纳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这一事实,哪怕只是带个身边人一丝微笑,那也一定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终将死去,为什么还有认真的活着?我们明明知道最终一定是一无所有,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的工作?我们明明知道生命的一切在最后终将化作虚无,为什么还要默默承受那么多的痛苦与艰辛?看看这本书吧,你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