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文 >

谷雨抒情散文

更新时间:2022-07-08 05:43:26

  第一篇:谷雨抒情散文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事西窗谷雨茶。”不知不觉谷雨就悄然而至。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过后,夏已始,天气渐渐转暖,可今年与往年不同,乃是微凉。

  据说,谷雨这天采的茶才是真正的谷雨茶。谷雨茶,又称二春茶,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茶之佳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认为采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茶采的量较少,物以稀为贵,喝茶人都知道,谷雨茶是珍品,能喝到谷雨茶非富即贵之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是从文字上“嗅”到芳香,永远也没有福气品尝到。泡开的谷雨茶,不仅色彩明亮,而且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可以清火、明目、避邪。我欲喝到谷雨茶,这是奢望,就像永永远远也摘不到星辰。

  推开窗,雨无声无息地飘着,它用纤手深情地轻拂绿草,轻拂百花,轻拂万物生灵。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这雨来得正是时候,昨晚在家门口半寸方地种的黄瓜秧、丝瓜秧,吮吸了谷雨乳汁,比昨日更精神了,傲然挺起新叶。对面的房檐下的山茶花更艳了,那一滴滴雨珠粘着桂树新叶,新叶泛着果绿,如涂上了金油,沿着叶片略鼓起的弧线,缓缓划下,悄然无声滋润土地。谷雨啊,闻不到你的馨香,却见你处处留情,你侃侃而来,那湿地,那河塘,那田野,吟咏着“雨生百谷”的迷人神韵。

  我独自漫步陌上,墙角的藤蔓放肆地张开四肢,沿着老屋花格窗攀爬,彰显着自己的魅力;茶花已香魂散去,与枝头做最后的诀别,零落红尘,此时又有几人能立于花边,听那嘤嘤的哭泣?细雨乃斜飞,飘至发上,飘至脸上,温润而畅然,默视这烟雨蒙蒙的天,心事摇曳,想与你来一场浪漫邂逅,恍惚中,你迎风浅笑,仿若与你如初见,总想书写你的风姿。

  “谷雨时节种谷天,水稻插秧好火候。”小时候,每到谷雨前后是父辈最忙碌的时节,插秧,栽红薯苗,种棉花,甘蔗……田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可今日去校外田园上转一圈。不见一个人影。过了十多分钟,蚕豆地里才冒出了六十多岁男人,穿着工作服,提着特大塑料袋,正在蚕豆杆里挑选个儿饱满的蚕豆,此时,蚕豆大多只是小指头般大,很嫰,还要等过一段时间摘,一些长得壮一点蚕豆,有大拇指宽,两三寸长,颜色漾青,摘下蚕豆仁软软的,煮熟含在在口里即化,美味可口,保管你半辈子忘不了。而蚕豆花还陆陆续续开着,蚕豆花若紫蝶张扬盛开,好似要向人诉说着昨日故事。我走上前去向农民询问:“这稻田怎么没有人来拔秧,插秧?”

  大伯停下手,望着青绿色的稻田:“现在不兴插秧了,洒下种子,任种子自由生长。”

  “这样能行吗?”

  “怎么不行?只是产量没有插秧高,可这样省力,插秧多苦,上下弯腰多累啊,现在大多数人贪省力,况且又不缺粮食。我们这代人还会种田,下一代人,田都会没有人种了,荒芜了。”可我不这么认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行各业总有人喜爱干的。告别大伯继续前行。

  细雨还是没有歇脚的美意,仍斜飞,草色更青,岸边柳絮纷纷飞落河里,漂向远方,油菜花差不多已淡出舞台,花所剩无几,大多开始结籽;月季花,玫瑰花,杜鹃花正开得如火如荼,招引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埋头贪婪吮吸着花粉;燕子变换着不同飞姿,时而斜飞,直冲上天;时而侧飞,揩着秧苗,仿若与它亲昵;时而迅疾飞向天的尽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默默在田埂上继续踟蹰前行,默默地看,默默地想这谷雨的来历,谷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昭令,宣布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们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

  谷雨啊谷雨,你靓丽了一个季节的最后容颜,却妆饰了一个年成丰盈的希翼。

   第二篇:抒情散文

  一个单纯的孩子,过他快活的时光,匆匆的,活泼的,何尝识别生存与死亡。

   ——题记

  今天中午,爸爸打过来一个电话,他说:“小„„小乌„„飞了。”从他微颤的声音中我已经明白了。我没有再和他说什么,他也没再和我说什么,父子俩对着电话久久不能言语。

   是的,小乌死了!他不存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且允许我用“他”)

  我不敢去回忆小乌,但是小乌却再我脑海中不断地闪现„„我想起我回家时小乌的前脚总是不断地抓我的脚,嘴里激动地叫唤,他像孩子一般在我的身上蹭来蹭去,亲热无比;我想起初三学习紧张之余小乌陪我散步的情景,他带走了我多少的烦恼啊;我还想起他晚上替我们家抓老鼠的情形„„我想起得实在太多太多„„

  想起和小吴的第一次别离,那是在初三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因为那时我要去上高中,而且爸爸要去绍兴工作,妈妈耐不住一个人在家的寂寞,准备与我一起去大田。考虑到家里会无人,爸爸担心小乌无人照顾,给了奶奶点钱便托她照顾。那天上午临走前,我们生怕小乌会跟过来,于是我们用骨头响把小乌“骗”在家里,没想到当我们放好骨头后他闻都不闻,硬要缠着我们,并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声音,这是我一生不曾听过,也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耳闻的神奇!并且他的眼睛放射出一种不可形容,不可信的辉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印证一个事实:他分明是要我们带他一起走!但是我们却不能带他走!我们走几步,他就跟几步,在我们去车站的路上,他一直都跟着,伴随着他悲伤的奇怪的嗓声,我们并没有勉强他回家,因为我们是一家子!我们不能伤害他!接着我们上车了,他也试图上来,但司机却把门死死地关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用双脚不断地扒然而徒劳„„

  我们都不忍看到残忍的一幕!我的眼眶出奇的湿润了,眼泪就像门前的小溪哗哗地流,我是智识愈开流泪愈少的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也真的哭了好几次。最终车开动了,我们再也想不到我们的朋友小乌竟然追着车,他分明就是一只猎豹,他居然就真的追上了车!我的眼泪再次涌动,我打开车窗,激动地叫唤着小乌,我看到了小乌的泪,晶莹的,一路跑,一路挥洒,我依旧听到了小乌那刺心的声音!我多么想让车停下来哪怕是开慢点啊!但我不能。直到跑到“乌石头”(据我家相当远),小乌才停下来,他知道那是徒劳的,我也知道人是残酷。听奶奶说,小乌回来后三天吃不下饭。自从那次后,我就再也不敢回家„„我不想让小乌难受。

  今天中午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和妈妈饭没吃就回家去看小乌了,我一眼看去,只见一双装满了泪的眼眶。二个月前伴着我散步的小乌,但现在何以不再答应我的呼唤,何以不再能表情,不能再说话,他的灵性哪里去了,他的灵性哪里去了?妈妈说,小乌是饿死的,姐说,小乌是贪吃被人放药致死的,我说,小乌是被我害死的,小乌是被我害死的!

  平心的说,我们姑且试问人生里最基本的事实,最单纯的,最普通的,最近人情的经验,我们究竟能有多少把握,我们能有多少深澈的了解:我们是否亲身经历过?譬如说:痛苦、悲、死、妙、恨、快乐、真疲倦、真饥饿、渴、毒焰似的渴、真的幸福、冻的刑罚、忏悔、种种的情热。

  如今,我常常看到了一种可爱的狗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奔跑,我叫他:“小乌„„小乌„„

   第三篇:抒情散文

  黄 昏

  辽阔的大地,有足够的空间来盛下整个黄昏,让它一点一点地慢慢消逝。斜阳,那来自上苍的天光就像河流载着生命,沿着地面的起伏流淌开去。一个悲壮的落日黄昏,被大地上千年岁月阐释得悠长悠长!

  春城的黄昏也和许多城市的黄昏一样,烈日虽然去了但空气中还弥漫着浓得令人发闷的喧嚣及钢筋混泥土的余热,路上是一个个手夹公文包的匆匆身影。饭后到校园的一角或公园的一角吹吹凉风,听听鸟语,放松一下压郁得久了的心灵。难得的一片净土啊!......此时,此景,此情,令我情不自禁的地想到家乡——那山清水秀的山村!

  山村有种宁静而朴实的美;黄昏有种短暂,诗意的美,乡村的黄昏自然就美得神秘了。古老的《诗经》中的黄昏是一首怀思的田园牧歌:“君子于役,不知归期,葛至哉?鸡栖于埘,日之久矣,牛羊下来,君子予于役,如之何勿思?”当炊烟四起,空气中饭香弥漫,鸡已入笼,牛羊已归,那依门怅怅的女子,又要空度一个孤独的黄昏了。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那在仆仆路上奔波的君子,每到夕阳西沉时,由何尝能不遥望归家的道路呢?黄昏让最朴实的情感酿成诗意的酒:“着寡孤独的黄昏暮着雾与雨,我在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何况那林中的子规鸟,正在用浓浓的乡音呼喊:“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大地在沉睡中,游子却仍然在路上。 在路上...... 在路上...... 日复一日,家越来越远路越来越迷茫,那时候的他们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若是一直往前走,也许有一天能够看到自己的家园,以及圈中的牛羊。

  ...... 我们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当我们走过,海浪就会抹去我们留下的痕迹。伸出双手,我想握住沙子,然而它却从指缝间溜走!最终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握住。指间残留的海浪气息,风一吹就消逝了。当淡白的月亮从天边缓缓升起,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光芒,勾起了对黄昏的全部记忆:炊烟、饭香、牛羊、鸡鸣、落日以及那个背牛仔包的男孩。

  „„

  那时的我是一个叛逆的孩子,村里的伙伴们都回了家,学着大人的样子扛起了梨耙、锄头„„我也想像他们一样早些长大,成为汉子!因为村里的大人们都说:读那么多的书没用处,能算算钱数识识几个字儿就得了,关键是要有力气干活!那时我也这样认为,因此没少逃课回家,但每一次回家都是被父亲用严词送回学校的。而每一次回学校眼角都含着莹莹泪花,心里满是不情愿和叛逆。

  一次次的回来,一次次地被送去,一次次的日落,一次次的黄昏,一次次夕阳下拉得细长的身影,转眼间就过了六年。这六年里,父亲那苍老而又严肃的声音总会不断萦绕在耳畔。在那缕缕话语中睡去,一切都随着心跳的节律平静了下来,只留下了巨大的余倦和喜悦,在梦里。

  直到有一天我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一切都是人是物非。当看到了同样的夕阳时,在惊喜中我顿住了脚步,准备承受这记忆中的温柔疼痛,但那声音却久久没有响起。我抬起头来,愕然发现,原来一直发出那严肃的声音鞭策自己的,竟然是我自己„„

  现在的我已不是那个叛逆而无知的野孩子,明白父亲一直的苦心。欣慰的是我最终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也没有辜负我自己!

  在茫茫人生路上,我走过了一片又一片的沼泽„„偶尔停在还残留着太阳余热的石头上,悠悠远望。在我背后,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脚印,一次次的夕阳滑落,炊烟升起。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将黄昏驮起,驮进游子的梦乡里。

  在如水般的月光里! „„

   第四篇:抒情散文

  回到原点

  文/广东一考生

   ①头顶灰白的天空,穿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口r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能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②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老巷的深处。映人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③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人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那是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④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的景物与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被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⑤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⑥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花开一瞬间

  文/邹镓豪[江苏省常州第一中学]

  累了,我就静静地靠树坐下。

  这八株六百年的桂花,似乎还在守护着庭院,诉说着过去。

  这里过去是唐荆川的宅第,几百年间,已数易其名花虽未开,香已飘散,我闭上眼,用力嗅了一下。眼前,洁白的桂花开满枝头,飘散在光滑的罗砖地上,年少的唐家小姐穿着绣花鞋,踮着脚从罗砖地上走过,揽一揽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头发上有淡淡的挂花香。

  当年的唐宅该是多么的繁盛,唐公骑着高头大马,唢呐声声,旌旗蔽天,宫灯通亮。封火墙越发高大,红木雕越发鲜亮,下马石越发庄严,建起多年的会元坊也在庆贺着主人抗击倭寇得胜回家。而院中唐公手植的桂树,正冉冉开放。

  我缓缓地睁开眼,倏忽之间,桂花慢慢张开花瓣,金黄的花蕊瞬间湿露了出来。我兴奋异常,没想到无意间的休息竟遇上了桂花绽放的瞬间!然而,当日光撞到那布满灰尘的红木雕时,我的心砰的被撞击了一下,这红木雕,是不是当年物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开只是一瞬,繁华只是暂时。

  一瞬间。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当年的唐公不曾想到他死后的几年便家道中落,宅第改了他姓;当年的红木雕不曾想到昨日的光泽还没有褪去,已没有了人来擦拭;当年的下马石不曾想到昨日主人还站在它身上慷慨激昂,今日它已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唐家的繁华,似乎只是一瞬。

  雕栏犹安在

  昔人鬓容不复来

  唯有梁燕有情年年心不改

  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吟唱,在这低低的吟唱声中,人们一波一波地拥进来,又一波一波地喧哗而去。最后只留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和这八株桂花。

  然而真的只是一瞬吗?当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时,常州的热血儿女哪个不高呼着唐公的名字,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当我们徜徉在青果巷时,还会记得当年唐公的威武,唐家小姐的风姿,还会吟着“青果巷唐家半条街”的古语……唐家给我们所带来的,绝不止那一时的繁盛,更是数百年来常州人英勇不屈、能文能武的风范,这种馨香,定会持续千年,永不消散。

  再回眼看那几株桂花,它们静静地站在这里,看着莺归燕去,人来人往,年复一年地盛开。即使它们深知花开终会花落,但花开的那一瞬却依然尽情绽放。花虽已谢,香飘万里。

  视线从花间穿过,幽绿的爬山虎正奋力地向墙外爬去。

   第五篇:抒情散文

  抒情:《文心雕龙》说过:“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意思是说,当人们眼前出现熟识的事物或似曾相识的事物形象时,就会勾起形象记忆,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并同外物发生感应、共鸣,这时人们就“情动心摇”起来。这种现象归结为一句话: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抒情是间接抒情。散文是抒情文学,“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① 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有色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调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者的情感。

  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