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教学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很少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多数学生到上课时才把教材拿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来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例如,在进行“氧气”内容教学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①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木条、硫、铁丝在氧气中点燃时的现象和产物是什么?如何表示?
③木条、硫、铁丝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点燃时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呢?
④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
⑤上述反应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化合反应?
⑥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
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学生学习将会变得主动,预习效果将大大提高。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首先要求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使学生思考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
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时,我投影一段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费一万元,欢迎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会动心?
创设情境,教学中巧问善诱也是营造探究氛围的好方法。上课时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问题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还应该把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
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时提出:“参加”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判断是否参加?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短语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注意什么?
若提出的问题恰好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形成开放式探究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创造始于问题,哪怕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先对每个人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组内答疑,然后各小组将有价值的问题推荐给全班,这样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又使教师的精讲具有针对性。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内容教学时,在学完制取之后,学生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除了大理石与稀盐酸以外,还有其他物质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吗?
②二氧化碳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呢?
③若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该怎么办?
我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夸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学生受到了极大鼓舞,在他们看来,他们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也就是在这种情绪动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提倡学生多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除了完成学生实验以外,部分演示实验也可改为让学生实验。
例如,在介绍“空气”内容时,关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我把它改为分组实验,结果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中出现了各种情况。在讲授“氧气”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
五、用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进行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①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②对你所推测的气体,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上述做法不仅能很好的锻炼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较多的探究性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上好探究课,不能把学生的探究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把探究课上成知识讲授课,在探究课上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必然得到加强,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