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妙篇 >

浅谈《老人与海》中的象征寓意

更新时间:2022-07-08 05:44:32

  第一篇:浅谈《老人与海》中的象征寓意

  浅谈《老人与海》中的象征寓意 ——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起初是一部名为《现有的海》的长篇小说第四部分的结尾,因为博得友人的一致赞美,故事又相对独立,因此单独发表。发表后引起轰动,并为海明威带来了1953年度的普利策奖金以及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原文全文仅两万余字,海明威用简洁有力的语言、细致平实的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个年迈的老人的一次撼动人心的“海上搏斗”:这个孤独的渔夫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但他仍然不舍不弃,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经过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并把它绑在了小船的侧舷上。但一大群饿疯了的鲨鱼却循着血腥味尾随而来,老人费尽力气,用掉了所有可以用的工具,仍然没有办法与鲨鱼对抗,鱼肉被凶恶的鲨鱼群瓜分得一干二净。最终老人只把一副空的大鱼骨架拖回了岸边。

  海明威用失败的结局衬托出老人的悲剧色彩和不屈的硬汉精神,采用大量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命运的斗争、生存与毁灭的价值的探讨,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映射。

  本文接下来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及一些物象的象征寓意的分析,浅谈作者通过这些象征手法所要表达的内涵。

  (一)《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中最主要塑造的就是主人公圣地亚哥这个形象,这是一个经验丰富、意志顽强的渔夫,是作者一生的创作中“硬汉形象”的高度升华和总结,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贫穷和不走运使他不像传统的英雄那样伟大光鲜,他生活拮据,并且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过一条鱼。但他没有放弃过希望,一次又一次充满信心地踏上出海的征程,并且总想着要去到远一点的地方,到没有人探索过的海域捕一条大鱼回来,证明自己仍然强健有力。

  捕鱼对于圣地亚哥来说并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谋生之道,作为一个渔夫,他

  1 感到去捕鱼就是自己的使命,也是人生的价值,因此捕到鱼就是渔夫尊严的证明。圣地亚哥说“这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①,于是他不断投入到与大海的搏斗之中,即使已经年迈苍老,渐渐力不从心,仍然缅怀着青春的激情与活力,追逐着理想。这是他性格中固执的一点,他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老去。此外,他还有些逞强。他与小男孩每天都要扯一套谎话,以至于小男孩都已经无法辨别他们对话中提到的物品究竟是否存在。老人虚构黄米饭,虚构渔网,也是为了维持他的自尊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硬汉”的“风度”——不仅从老人与鱼的斗智斗勇上反映,从他的生活状态中也可以反映出来。

  在与海上的鱼搏斗了三天三夜之后,老人最终疲倦而归,只带回一架空空的鱼骨。他失败了,但他却没有被打败,只要他还没有屈服,他就不承认自己被打败。“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给打败”②这句话突出地表达了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即不向命运低头,无论被如何摧毁,受到何种不公,仍然永不服输,顽强拼搏。虽然老人在这次捕鱼的行动中失败了,他却是生命的英雄,这种不屈的精神是永恒的,积极的,象征着作者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安的时代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以及人类对命运的抗争精神。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老人的曲折命运也隐喻着作者本身。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身心都遭受战争的摧残。老人的那份沧桑、衰弱正是海明威经历战争后饱受创伤的状态。而那之后海明威连续十年都没有发表过什么重要作品,甚至引起过评论家的一致批评,许多人认为他已经文思枯竭、江郎才尽。这正是那个连续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鱼的老人。感同身为渔夫却捕不上鱼的不堪,海明威也决心要写出一部“最好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完成这部小说后,海明威说“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批评意见”③,足见他是在用这部作品重获文学创作的尊严。

  小说中多次写到老人由于老迈在捕鱼过程中的不甘。例如文中曾细致地描写了老人左手抽筋,表现了老人体能上受到的限制——老人并没有他所想的那么强壮,并且他也不断意识到这一点。“我恨抽筋,这是对自己身体的背叛行为。”④他急切地呼唤甚至责备自己的左手,以求它能在大鱼开始有所行动之前恢复知觉。经过一天多的对峙,老人几乎没有休息,他觉得自己还能熬夜,但是理智却告诉他应该睡一会觉。在后来与大鱼的搏斗中,他已经“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

  2 楚东西”⑤,他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的怎样忍受痛苦”⑥。这个过程不仅是老人与大鱼在对抗,同时也是老人与自己的老迈在对抗。海明威早年在战争中受过许多肉体上的创伤,这些伤处在他的晚年给他带来无尽的痛苦。海明威和小说中的老人一样,自尊心很强,因此他不愿承认自己的年弱体衰。

  年老是一股不可抗力,如同小说中的深不可测的大海、凶猛残暴的鲨鱼,在它们面前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要与它们拼搏,结局几乎是注定的。面对这最大的“摧残”,“老人”走到了他的骄傲允许走到的最后一刻。——《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他完成了这部“人生总结”之后,1961年海明威自杀而亡。

  即使自然法则可以毁灭海明威,然而精神却是无法被摧毁的。海明威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永不言败的意志,传达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孤独地拼搏,在自然与时间等巨大的力量中努力维持人类的尊严。海明威已经看到死亡之于尊严是没有影响的,并且在他看来,死是美丽的、壮阔的——如同那条美丽的大马林鱼,因此他对死也许并不畏惧。

  (二)《老人与海》中其他物象的象征意义 (1)大海

  不难看出,大海象征着人生的搏斗场,是每个人的人生舞台。这个场所深不见底,仁慈又凶猛,既如女性一般阴柔,也是“黑色的”“黑暗的”,象征着变幻莫测、包容万象的势力。在这个舞台上,有着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也有着与老人争夺鱼肉的鲨鱼那样的残暴不公的强权者。在海上不断地航行,就如同生命在流逝一般。不断地得到,又再失去,最终回到如同青春时代般的活力饱满的状态,又再次踏上征途。

  (2)鲨鱼

  鲨鱼象征着一切凶恶的势力、破坏性的力量,他们掠夺成性,不考虑公正或应得,只凭借自身的力量去摧残对手,抢夺猎物。他们嗅到血腥就会趋之若鹜,当那条臭迹变得很宽的时候,“它们竟然不用到处来回搜索这臭迹。它们并肩笔直地朝小帆船游来。”足见它们的贪婪和狡猾。鲨鱼的力量是凶残的,从而更衬

  3

  ⑦托出与之殊死拼搏的老人的顽强。

  另外,在小说结尾处,有一个旅行者和侍者错将马林鱼的鱼骨当成鲨鱼的鱼骨,把好不容易从鲨鱼嘴中夺回来的鱼骨当成了罪魁祸首的骨头,这显然是一种嘲讽。嘲讽世人对老人用尽全力拼搏的战斗的无知,不仅混淆是非,反而还赞叹起了破坏者。

  (3)马林鱼

  马林鱼的象征意义是丰富的。它象征着目标、理想、追求,又象征着对手、劲敌;在孤独的海上,老人常常与大鱼对话,他爱这条大鱼,因此这条鱼又象征着朋友、尊敬者;最后这条鱼的鱼骨被带回来,渔夫们惊讶地测量它的长度,对老人升起一丝敬意,又表明这条鱼象征着成功、辉煌与光荣。——虽然最后,老人并没有把鱼完整地带回来,这份光荣也就打了折扣,被世人所误解。

  老人与马林鱼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他赞美这条鱼,赞美它的机智、它的坚持、它对痛苦的忍耐。在老人看来,马林鱼就和自己一样,他们的搏斗中有相当一大段时间是在互相僵持。“他选择的是呆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轨迹。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如今我跟它给拴在一起了。„„而且我和它都没有人来帮忙。”“你现在觉得痛了吧,鱼。我也是如此。”⑧他一边与鱼僵持,一边判断着鱼的状态,这时他便站在鱼的角度思考,思考它的感受,猜测它会走的方向,并不断地认同、尊敬这条鱼。另一方面,在表达对鱼的赞美的同时,老人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非要杀死它不可。“我要跟你奉陪到死。”“它能熬多久,我也能熬多久。”⑨丝毫没有放手的意味。在他与鱼拼搏的白热化阶段,他差点萌生了就这样让鱼把自己害死得了的想法,然而又马上提醒自己应该清醒过来,要懂得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非常尊敬这条鱼,但是征服它才是老人的最终目的,是老人的生存价值,因此他们的敌对是必然的,对目标、成功的追求也是必然的。然而老人对待鱼的态度告诉我们也应该赞美对手、尊敬对手、把对手当成朋友。因为它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狮子

  小说中有数次提到了狮子这个物象。狮子象征着青春、激情与力量。第一次是老人和小男孩谈论起棒球时顺便提到的,老人说“我像你这个年纪,就在一条

  4

  ⑩

  ⑾去非洲的横帆船上当普通水手了,我见过狮子在傍晚到海滩上来”。这说明狮子是老人在盛年时见过的,狮子使老人回想起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那时他充满了激情与雄心。后来在海上,老人孤独地与大鱼作漫长的对峙,这时他更加需要勇气与力量。老人想,“但愿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就是借狮子来鼓励自己,使疲惫不堪的自己重新获得精神支持。因为老人想要回到充满力量的青春年代,想要证明自己还未老去。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提到了狮子。“老人正梦见狮子” ⒀他回到岸边,回到有小男孩帮助、有其他渔人们刮目相看的岸上,也代表着他的青春的回归。然而他带着满身创伤,甚至说“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⒁老人还能再次恢复体力出海打渔吗?这是个未知数,然而他正梦见狮子。小说结尾用狮子再次点明主题:他的希望永不破灭,他的精神永不被摧毁。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还有许多象征意义,比如小男孩象征着希望与活力,小说中老人的几次劫难象征着基督耶稣的受难等等。《老人与海》是一部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情节上扣人心弦、情感上震撼人心的作品,同时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这部作品背后更深的审美价值和作者的意识表达也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它超越时空带给人们的启发和研究价值,使这部作品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经典。

  注释:

  ①:海明威著 吴劳译 《老人与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7月 第69页 ②:同上 第122页

  ③:《海明威谈创作》 三联书店 1985年 141-142页

  ④:海明威著 吴劳译 《老人与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7月 第80页 ⑤⑥:同上 第112-113页 ⑦:同上 第132页

  ⑧:同上,分别摘自69页,75页 ⑨:同上 第71页 ⑩:同上 第112页

  5

   ⑿⑾:同上 第41页 ⑿:同上 第85页 ⒀:同上 第146页 ⒁:同上 第145页

  参考文献:

  蔡凤鸣 《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霍明杰 《浅析中“狮子”意象的两种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第4期

  侯晓艳 《试论海明威中大马林鱼形象的象征意义》宜宾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

  贾文宇 《浅论海明威的硬汉形象》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 吴劳 《的多层次涵义》 《老人与海》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7月

  6

   第二篇: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象征主义的浅析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的浅析

  现代文秘Y131 Y01113140 殷丽

  内容摘要: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运用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颂扬了人类在与自然搏斗时表现出的“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打败”的伟大精神。而细读作品,发现作品中出现过的老人、大海、小男孩、大马林鱼等均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本文着重挖掘老人、大海、小男孩、大马林鱼等蕴涵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海明威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象征主义;老人与海;海明威

  一、《老人与海》讲述的主要内容

  老渔夫桑提亚哥独驾孤舟在大海捕鱼,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在第85天他遇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老人终于将其捕获。不料返航途中遭到了一群鲨鱼的进攻。他们围绕着绑在船弦边的马林鱼你争我夺。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也无济于事,最后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仅将光秃秃的马林鱼骨架带回了小茅屋。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的全部情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小说却能深深影响欧美文坛,震撼数亿读者心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着多层次、复杂而深刻的象征意义。老人桑提亚哥是人类的缩影,海是老渔夫活动的舞台之一,出海捕鱼是与大海抗争、不屈于命运、积极奋争的象征。《老人与海》故事象征的是人类同大自然抗衡的故事。

  二、“老人、大海、小孩、鱼骨架”的象征意义分析

  1、老人桑提亚哥——“硬汉式”人物

  桑提亚哥可被解读为一个典型的“硬汉式”人物。主人公曾是海边最有经验、捕鱼本领最高的渔夫,然而现在老了,生活状态也不佳。但是他并没屈服,仍然对生活充满着昂扬的斗志,为的就是要证明自己还是最棒的渔夫。所以他能够忍受三天三夜的饥饿,并想尽一切办法把扑到的鱼带回来(尽管剩下的只是骨头),以此证明他从来都不是弱者,而是命运的强者,从来不气馁,永远都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可以认为,主人公桑提哥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理想化的。 老人在与成群结队的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斗志和能力,然而这一切努力似乎最终被证明是徒劳的。首先,孤独一人出海是客观原因。之所以孤独是由于渔民们怕沾上厄运而疏离了他。老人一心要捕一条“他为之而生的”大鱼。老人就是要指望着它来恢复自己的名声,这就决定了他不得不一个人去深海,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厄运漩涡。老人在德行与命运的斗争中,德行取得了更高意义上的胜利——精神上的胜利。这些深刻反映了海明威创作思想从消极向积极方面的转变。

  2、小男孩曼诺林——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传递

  小孩与老人在心灵里有着极大的共识,他们是很投机的。从老人角度而言,这个年轻的小伙也正是他小时候的写照,所以老人对他寄予了期望。从小孩角度来说,老人是他心里的偶像,所以要一而再的多次陪他出海打渔,因为老人在小孩心里的伟岸是无与伦比的。由于老人一个人在小划艇里捕了八十四天鱼而无收获,小男孩的父母就迫使他离开老人。然而,当小男孩赚了一些钱之后,他又决定回到老人身边。而在捕杀大马林鱼和与鲨鱼的斗争过程中,老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叫喊着小男孩的名字。这表明了小男孩对老人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的,当老人没有带回一条鱼,而仅仅是一根大马林鱼骨架时,男孩并没有像其他渔夫那样嘲笑他,而是安慰老人男孩决定陪着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出海捕鱼,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将会代代相传,小男孩也象征着将来人类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3、大海——黑暗的世界

  作品透过对大海这一意象的刻画,折射出了黑暗的人类世界,在大海面前,人类只是渺小的弱者,受她支配。高兴时她会给人类带来好运(好收获:大马林鱼),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考验与磨难(鲨鱼),让人类一无所有。我们似乎无法预料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无法躲避不幸的遭遇,因为我们此时正作为“此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人类唯有坚强地突破自我,不断获得新的希望和力量,才能超越现存世界强加给人的悲剧。

  4、马林鱼骨架——象征伟大意志的胜利

  桑提亚哥在海上捕鱼87天,杀死了巨大的大马林鱼。为保护大马林鱼,老人同疯狂的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光了,仅留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又一次无功而返。然而这次几乎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搏斗显然已经超出了老人的本来意图,发展成为对一种精神的追求。虽然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具骨架只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废物,对老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成功—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他不可动摇的意志的象征,是敢于面对并挑战失败和死亡的象征。

  三、结语

  《老人与海》以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简单的故事情节塑造一个硬汉的形象。老人桑提亚哥、小男孩、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等被赋予丰富的象征和寓意,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整部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颂扬了“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这些都为人类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形象。

   第三篇:中国画的寓意和象征

  中国人的家庭里,都喜欢张挂一些中国花鸟画。中国花鸟画多取吉祥题材,每一幅画都有其象征意义。懂得一些这方面的常识,于作画特别是挂画者都很有好处。牡丹——象征富贵荣华,繁荣昌盛。题画词如“国色天香”、“富贵有期”、“芳艳绝伦”、“十分春色”等。松柏——象征昌盛、坚强、长寿。题画词如“永寿万年”、“万古长青”、“寿而康”、“傲霜雪”等。桃子——象征长寿。题画词如“万寿果”、“千岁之寿”、“玉桃长生”、“仙果延年”等。竹、竹笋——象征坚忍不拔,虚心有节,节节高升。题画词如“高风亮节”、“卓立清风”、“劲节虚心”等。荷花——象征清白廉洁,洁身自好。题画词如“出污不染”、“一尘不染”、“亭亭玉立”等。并蒂莲——象征夫妻恩爱。题画词如“连理双葩”、“双丽并妍”、“并蒂双思”、“风合双香”等。菊花——象征坚贞顽强,有节操,有骨气,益寿延年。题画词如“美意延年”、“延年万古”、“独傲秋霜”、“晚节香”等。荔枝——象征吉利。题画词如“红利如山”、“赤珠映日”、“缀赤珠”等。石榴——象征繁荣昌盛,朝气蓬勃,后继有人。题画词如“笑口常开”、“浓艳繁红”、“子孙满堂”、“万子同苞”......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写意画(freehand brush work)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没骨: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 白描: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写意:追求抽象、简练、概括的意境。又称“水墨画”。

  工笔:勾勒细腻精巧的叫工笔,工即工整工细之意,敷色也层也渲染,显得浑厚浓重 这四种

  写意 是很难的

   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

  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而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

   宣纸的种类

  宣纸历史久远,种类繁多.现根据不同分类,作一简介. 根据配料比例,可以分为绵料,净皮,特净三大类. 绵料:青檀皮约占30%至40%;稻草约占60%至70%. 净皮:青檀皮约占60%至80%;稻草约占20%至40%. 特净:青檀皮约占85%至95%.稻草约占5%至15%. 根据厚薄不同,可以分为单宣,夹宣等等. 单宣:单宣即是单层,是比较薄的宣纸. 夹宣:即是经过连续两次抄造而制成的宣纸. 根据尺寸不同,可以分为四尺宣,五尺宣,丈二宣等等. 四尺宣:四尺宣是指二乘四的宣纸,实际上是宽二尺零五,长四尺一寸. 五尺宣:五尺宽是指二尺五乘四尺六的宣纸,实际上是宽二尺五寸二分,长四尺五寸九分的宣纸. 丈二宣:丈二宣是指四尺三乘十一尺的宣纸,实际上是指宽四尺三寸五,长十一尺四分的宣纸. 根据加工不同,可以分为生宣,熟宣,箋纸三大类. 生宣:生宣就是普通生产的宣纸,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具有渗化,吸水等特性,润墨性很强.用于泼墨,写意画. 熟宣:熟宣是在生宣上加刷一层胶矾,使其失去渗化和吸水特性.因此熟宣也称”矾宣”.用于工笔画. 箋纸:箋纸是用于生宣按照不同用途,通过印刷,染色,加料,擦腊,砑光,泥金,泥金银粉,洒金银箔片,描金银图案等方法制成的纸.多数又称 “花箋”或”锦箋”.用宣纸加工箋纸后,往往冠以种种雅称.主要用于书写.如玉版(以淀粉为黏合剂,阄两层以上生宣,托裱制作而成),虎皮宣(即金粟箋),是将宣纸加工点染成斑纹,使之美观.)

   第四篇:《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赏析》.docx

  莫言拿到“诺奖”,国人心里热了,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各大媒体更是将莫言先生的“红高梁地”的曝光到底的。溯源的精神总是驱使国人,遇事“总要翻过底朝天”。同样的,我最近方才读完海明威几本作品,其中包括《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并且翻阅海明威的相关资料,追溯其的生平事迹,以期望更好的解读文本。

  一、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与文本关系分析

  (一)海明威事迹简述:

  1899年出生在一个父母性格迥异的家庭,父亲的冒险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人生。他爱好广泛,但是好胜心极强,在体育运动比赛项目上拿不到冠军,就会放弃这项运动。也因此,他拳击失败了,该踢足球,但因为足球队里不是主力而放弃。喜欢钓鱼和打猎,这是他一生都爱好的事情。自学生时代起,爱写作,是校园里写文章响当当的人物。

  1918年参加军队,受到垄断资本家的鼓动,年轻的他赴欧洲意大利一带参加协约国对奥地利的作战受了重伤。战后获得意大利十字军功奖章回国做了记者,但是思想转入了迷茫。1924年辞去记者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写作,这一年出版了《在我们的时代》。次年再版的《在我们的时代》使他赢得了声誉。

  此后,陆续出版了《太阳也升起来了》、《永别了,武器》、《下午之死》、《非洲青山》,《有的和没有的》。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参加了反对佛朗哥的战争,后来加入国际纵队,对人民和共产主义有了接触与了解。这改变了他在精神世界里面的迷茫。海明威在此期间写了剧本《第五纵队》的解说词,还写了战争题材的小说《战地钟声》等。二战中,他多次负伤,尽管健康不好,但是依然喜欢打猎和斗牛。他是一个在打击面前不肯低头的人,因此,晚年的他思想斗争极其巨大。但是,“唯有《老人与海》是他比较乐观的,尽管乐观里面透射出孤独哀伤。”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治疗效果不显著,在友人家里悲痛难忍的他选择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 作者的人生态度分析:

  首先,从学生时代可以知道,好胜是他最大的特点,因此,他身上有一种积极的冒险精神。后来主动要求参军,以求得建立“军功是最好的佐证。其次,他是一个硬汉式的人物,在意大利作战时,被炮弹炸伤晕死醒来依然扛着负伤的队友闯过敌区。第三,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直不停的斗争着,跟敌人在战场斗争,在非洲和狮子、犀牛搏斗,在西班牙多次参加斗牛大赛等等。还有,他心里有一场从未停歇的战争。这样的作者,成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的原型。打渔为生,但是又老迈的主人公的原型,极大程度上源自作者自己。

  二、《老人与海》中象征形象分析

  (一)《老人与海》讲述的主要内容

  老渔夫桑迪亚哥独驾孤舟在大海捕鱼,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在第85天他遇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老人终于将其捕获。不料返航途中遭到了一群鲨鱼的进攻。他们围绕着绑在船弦边的马林鱼你争我夺。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也无济于事,最后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仅将光秃秃的马林鱼骨架带回了小茅屋。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的全部情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小说却能深深影响欧美文坛,震撼数亿读者心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着多层次、复杂而深刻的象征意义。老人桑迪亚哥是人类的缩影,海是老渔夫活动的舞台之一,出海捕鱼是与大海抗争、不屈于命运、积极奋争的象征。《老人与海》故事象征的是人类同大自然抗衡的故事。尽管大自然力大无比、坚无不催,人类凭借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勇敢、不屈不挠、永不言弃、战胜自我的精神,不断向成功靠近,最终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老人与海》颂扬的是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

  (二)“老人、大海、小孩、鱼骨架”的象征意义分析

  海明威艺术的鲜明个性与高度的才华,在于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影响很深。在此,不得不要说明的就是他的“冰山理论”了。当然,冰山理论,最为熟悉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了。但海明威是不是受到佛洛依德心理学的影响,从小说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看,这是显而易见的。

  193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这正如我国修辞史学上常说的“言不尽意”,“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作品里有大量的“潜台词”,阅读越让人深思其中象征的深刻情趣与卯足劲奋发的精神了。

  1、老人桑迪亚哥

  桑迪亚哥可被解读为一个典型的“硬汉式”人物。主人公曾是海边最有经验、捕鱼本领最高的渔夫,然而现在老了,也不佳。但是他并没屈服,仍然对生活充满着昂扬的斗志,为的就是要证明自己还是最棒的渔夫。所以他能够忍受三天三夜的饥饿,并想尽一切办法把扑到的鱼带回来(尽管剩下的只是骨头),以此证明他从来都不是弱者,而是命运的强者,从来不气馁,永远都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可以认为,主人公桑提哥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理想化的。

  “硬汉”是他的信念,是他的理想人物,是他对当时灰暗的、压抑的社会现状发出的呐喊。其实,老人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不过他对生活的态度达到了普通人生经历的超然境界。沃特•威廉姆斯认为,“作者关于生活周期性的思想不容忽视;每个周期都像一次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基督执着于自己的使命而受难,最终赢得精神的超越。而老人经过激烈的拼搏,在失去战利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表面上虽然失败了,却取得了内在的胜利,精神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老人在与成群结队的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斗志和能力,然而这一切努力似乎最终被证明是徒劳的。首先,孤独一人出海是客观原因。之所以孤独是由于渔民们怕沾上厄运而疏离了他。老人一心要捕一条“他为之而生的”大鱼。老人就是要指望着它来恢复自己的名声,这就决定了他不得不一个人去深海,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厄运漩涡。老人在德行与命运的斗争中,德行取得了更高意义上的胜利——精神上的胜利。这些深刻反映了海明威创作思想从消极向积极方面的转变。海明威在 1926 年给马克斯韦尔•帕金斯的一封信中说:“我认识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即使正在走向坟墓,也要没法在路上有出色表现。”的确,死亡,老人并不畏惧,慷慨激昂的面对,毫不屈服于命运,反而把厄运重重地踩在脚下。

  2、小男孩曼诺林——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传递

  小孩与老人在心灵里有着极大的共识,他们是很投机的。从老人角度而言,这个年轻的小伙也正是他小时候的写照,所以老人对他寄予了期望。从小孩角度来说,老人是他心里的偶像,所以要一而再的多次陪他出海打渔,因为老人在小孩心里的伟岸是无与伦比的。由于老人一个人在小划艇里捕了八十四天鱼而无收获,小男孩的父母就迫使他离开老人。然而,当小男孩赚了一些钱之后,他又决定回到老人身边。这可以视为精神的回归,萨特存在主义里面也谈到类似的问题。每当老人黎明之前出海捕鱼时,他总会说:“Then if you looksomething truly big we come to your aid.”在捕杀大马林鱼和与鲨鱼的斗争过程中,老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叫喊着小男孩的名字。“How I wish the boy were here ”这句话在这篇小说里出现了许多次,这表明了小男孩对老人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的,当老人没有带回一条鱼,而仅仅是一根大马林鱼骨架时,男孩并没有像其他渔夫那样嘲笑他,而是安慰老人:“We will fishtogether now for I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 ”。这两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斗志雄心是如此类似,以至于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一个人来看待。这在海明威的人生历程里,少年时的他或许也正如这个小男孩,充满着对世界的极大好奇心与征服感。“这个老人的过去和未来一幕幕全反映在小男孩的身上,并用一种不可比拟的精神力量使他精力充沛。”男孩决定陪着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出海捕鱼,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将会代代相传,小男孩也象征着将来人类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老人在搏斗里多次提到小男孩,也是他心里的脆弱之处。老子说,刚强者,死之属;柔弱者,生之属 。这在心里强大但实际上心有余力不足的老人那里,体现得很清楚。这和庄子的哲学,“无所待”是截然不同的。这种重视现实,对现实的有着强烈的改变欲。

  3、大海——黑暗的世界

  《老人与海》中的语言是很独特的。解构主义认为,言语在不断演绎的同时也进行着不断的播撒,使得文本的内容呈开放性、不确定性,且不具有还原性。延异与撒播是言语固有的特性,所以言语并不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意图。言语的播撒使意义的传达不可能像在场的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而是像种子一样不断地向四周离散所获得的零碎性与不充分性来反对中心本源,并且拒绝形成新的中心地带。通过播撒,任何文本实际上都宣告了不完整,具有非自足性,然而却呈现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意义多样性。 因此,我们对大海也可以有如下解读。

  作品透过对大海这一意象的刻画,折射出了海明威的存在主义哲学及超人哲学的气息。萨特认为存在本身就是虚无,而尼采则认为存在是种超越,对人类本身的超越。而海明威则通过对这位“硬汉”式英雄的描写诠释了尼采的这一理念:超越本身不是来自于生命之外,而是人的生命本身。大海这一意象代表黑暗的人类世界,在她面前,人类只是渺小的弱者,受她支配。高兴时她会给人类带来好运(好收获:大马林鱼),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考验与磨难(鲨鱼),让人类一无所有。我们似乎无法预料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无法躲避不幸的遭遇,因为我们此时正作为“此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人类唯有坚强地突破自我,不断获得新的希望和力量,才能超越现存世界强加给人的悲剧。海对渔夫来说既是他生活的来源,又是生命的依托;既是生存的竞争对手,又是神圣而玄妙的象征。他理想中的海是童年时代非洲的海,“拖长的金黄色的海难和白得刺眼的海滩,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现在,他每晚住在海边,在梦中听到海潮的怒号,看见本地的小船从海潮中穿梭来去。”他想象中的海是个女人。她爱憎分明,有时候撒性子,甚至搞恶作剧,那是她无法控制自己性情的缘故;正如月光能媚惑女子,月光也能媚惑海洋。海似乎就是他的情人,迷蒙月光下的海洋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女郎啊!海又是他的慰藉。有时大海更像一位母亲,仁慈而具有无限的生殖力;孕育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总之,她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情人;既是他的女神,又是他的女妖;既是他童年的故居,又是他心灵的慰藉。她能够创造一切,也能够毁灭一切。大海这一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了个性意识的消失,她深不可测,代表着死亡。我们可以说老人所面对的问题其实就是“生存还是毁灭”。在死亡面前,主人公毅然保持着人类的坚强个性、价值与尊严。即使在与鲨鱼生死搏斗时,老人也从没被大海的汹涌、野蛮、阴险和深不可测所吓倒,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并且保持了乐观优雅的风范。作者在此似乎是向人类发出倡议:面对失败应自强不息地勇敢面对。

  4、马林鱼骨架——象征伟大意志的胜利

  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 87天,杀死了巨大的大马林鱼。为保护大马林鱼,老人同疯狂的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光了,仅留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又一次无功而返。然而这次几乎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搏斗显然已经超出了老人的本来意图,发展成为对一种精神的追求。虽然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具骨架只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废物,对老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成功—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他不可动摇的意志的象征,是敢于面对并挑战失败和死亡的象征。

  5、87天——带有宗教的象征意义

  桑迪亚哥的身上带有浓厚的基督色彩。桑迪亚哥以前曾87天出海一无所获。现在又遇到了84天捕不到鱼的“背运”,加上海上拼搏的3天又凑成了87的数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因为耶稣在旷野之地受魔鬼的考验,40天水米未进,之后的40天又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在后来一周便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复活。前后加在一起恰恰也是 87 天。除了这隐藏的数字信息,海明威还在小说的后面部分描写老人回到小茅屋后的情形时写道:“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下两只胳膊伸得直直的”,俨然一副基督受难的姿态。这些描写似乎象征着“以耶稣的受难、复活暗示一切信仰宗教的人们都将蒙受巨大的灾难,但终将获得精神上的再生”。回想作者不服输的性格,敢于拼搏的精神,我越来越感觉到作者在写类似于自传的小说。

  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理想的追求之物,而老人对大马林鱼的征服,则表明了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和阻碍。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老人魂牵梦萦的“那群狮子”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

  三、结语

  《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完整体现。小说以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简单的故事情节塑造一个硬汉的形象。老人圣地亚哥、小男孩、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等被赋予丰富的象征和寓意,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整部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颂扬了“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虽然解构主义有其局限性,但在其言语观的合理批判精神的观照下,我们确实体会到了《老人与海》文本的开放性和其意义的不确定性。尽管我们不能准确、具体地勾勒出其内涵,但我们却可以沿着言语演绎与播撒的轨迹进行建设性解读。为人类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形象。

   第五篇: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特色及象征意义

  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特色及象征意义

  【摘 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20世纪 50年代的优秀作品。文章就该作品的词汇运用、句法特点、修辞手法象征意义以及极具张力的语言风格探讨作品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老人与海》;语言特色;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可以说是海明威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作品中主要人物桑提亚哥集中了海明威一生致力创作的“硬汉式”人物的基本特征:沉默寡言,富于内在的勇气和尊严,性格冷峻,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桑提亚哥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在他身上没有愤世嫉俗的浮躁,没有迷乱、挣扎的绝望情绪。他心境明净,宽厚稳实,像一位历经沧桑的彻悟者。

  《老人与海》中的词汇使用多名词与动词,甚少使用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直接诉诸人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富有强烈的感性效果。从句法结构上看,段落短而均衡,句子结构简化,很少使用分词句和复合句型。句子简短有力,与所叙述的情节和表达的主题达到了高度一致。另外,海明威在书中用的比喻也独具特色。他的比喻所创造的意象不落俗套,清新出奇,感觉真切。海明威还通过象征性描写隐晦地表达了他对美国现实的极度悲观。他的语言迷人,富有力度,以至于他的语言风格形成了一种独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文学现象。很多人认为,他简单、新鲜和干净的散文格式是其名垂不朽的线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mastery of the art of narrative)为由,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海明威叙事艺术的最高评价。

  本文试从词汇运用、句法特点、象征意义以及极具张力的语言风格来探讨《老人与海》的成功之处。

  一、语言特色

  (一)词汇运用

  《老人与海》总字数27394个单词。其中所用字数最多的前20个单词是the(2429),and(1315),he(1172),of(559),I(508),it(193),to(461),his(456),was(441),a(399),in(384),man(304),that(298),old(286),fish(285),but(236),him(230),on(207),with(207),had(205)合计10875,占总字数的39.7%。

  从作者所使用的这些代词、冠词、介词、动词和名词可以看出,海明威使用的语言是简单的英语。董衡巽在《美国现代小说家论》里说到:“这是现代的写法,最好的写法―英语就得这么写。坚持这么写,不要浮华花哨,不要赘言冗长。你想起一个形容词,就消灭它……形容词挤在一块儿,文章没力,离远一点就有力。一个人一旦养成好用形容词的习惯,或者写的冗长,花哨,就好比染上其他恶习一样很难改掉”。

  作者大量的选择了名词和动词,很少使用形容词。例如,在曼诺林回忆起和桑提亚哥捕到大鱼的情景时,其语言声色俱备,给人以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I can remember the tail slapping and banging and the thwart breaking and the noise of the clubbing. I can remember you throwing me into the bow where the wet coiled lines were and the feeling the whole boat shiver and the noise of you clubbing him like chopping a tree down and the sweet blood smell all over me.”

  在这里,“slapping” “banging” “clubbing”和“chopping”等词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诉诸人的视觉,“wet”,“shiver”,诉诸人的触角,而“sweet”一词又嗅觉。这段文字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伸手可触。

  (二)句法特点

  《老人与海》的句子简短,句法结构特别简单。从语法部分的数据可以看出《老人与海》句子简短,平均长度仅为14.4个单词,明显低于语料库显示的一般句子的长度(17.8)。而且句法结构特别简单,非独立分句与独立分句之比仅为0.63?U1,大大低于语料库显示的标准样(1.63?U1),显然,文中有许多由“and”连接的短小陈述句,短小简洁的句子使叙述富于鲜明的节奏,动感强烈。

  句子间的衔接手段非常简单。许多句子是由人称代词he或所有格his来连接的(38.3%)。“利用关联词连接的句子较少,而利用可替换的近义词来连接的句子只用两个。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可在《老人与海》中,居然有不少句子之间没有明确的衔接手段(9.2%),这使语言更简约含蓄了”。

  综上所述,在语法和句子的衔接层次上,《老人与海》都表现出简洁、精炼的特点:句子结构短小,名词和形容词的出现频率很低,动词丰富而准确,再加以方向性副词的搭配以及简练的句子衔接。

  二、象征意义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像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以象征性。

  (一)故事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角度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

  (二)狮子是生命力与青春的象征。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桑提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既能创造人间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桑提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后期海明威在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作者在小说中五次提到狮子。

   (1)“When I was your age I was before the mast on a square rigged ship that ran to Africa and I have seen lions on the beaches in the evening.”

  (2)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 on the beach.

  (3)I wish he’d sleep and I would sleep and dream about the lions.

  (4)After that he began to dream of the long yellow beach and he saw the first of the lions come down onto it in the early dark and then the other lions came and he rested his chin on the wood of the bows where the ship lay anchored with the evening off-shore breeze and he waited to see if there would be more lions and he was happy.

  (5)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

   小说结尾(5)梦到狮子,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回声,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虽然他拖回的只是一副鱼骨架,但他在精神上却始终是个胜利者。

  (三)老人的英雄气概唤回了孩子的回归

  在故事的结尾处,当孩子看到那苍白的鱼骨架和老人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时, he started to cry,and all the way down the road he was crying.孩子心痛的不仅是老人那双流过血的手,更心痛的是老人历尽艰险才得到的战利品竟然被鲨鱼咬噬得一干二净,更心痛的是老人在历经长达八十四天的凄惶失意和极度紧张艰苦的考验后所换来的却只是更大的失望。孩子的放声大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听觉感,深深地撞击着读者的心弦,甚至掩卷之后仍依稀可闻。这哭声包含着孩子对老人的无限崇敬和深深的同情。这哭声显然是孩子在老人的英雄气概感召下性格走向成熟的起点,象征孩子的回归。这一象征手法的处理昭示出他是在通过一条相当新的路子返回到他的起点,表达了作品的乐观主义倾向。

  《老人与海》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老人桑提亚哥、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小男孩、老人那抽筋的左手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简练的语言风格使人于平淡处感到新奇,从一粒沙中看一个世界,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正像海明威在作品中通过主角桑提亚哥口中所说,在人的生存与命运抗争中,“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he said“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这一深刻的信念揭示了本篇故事的主题,即结局是否圆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生存中不断挑战的精神及在失败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 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3]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4] 杨大亮,邵玲,袁健兰.冰山的优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 曾晖.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对《老人与海》的文体学分析[J].新西部,2010(16).

  [6] 蔡凤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作者简介:冯勋波(1983.11- ),男,汉族,宁夏人,本科,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