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经典语录大全
导读:余秋雨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语录,比如:“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灯下回信》”,“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 《文化苦旅》”,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很通透很深刻呢?励志故事网的小编给大家编辑了余秋雨经典语录大全,一起来读一读吧。
1. 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2. 我在山河间找路,用我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3. 夜雨会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深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自怜,构成万里豪情的羁绊。 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夜雨,使无数旅行者顿生反悔,半途而归。 --余秋雨 《夜雨诗意》
4. 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 --余秋雨 《行者无疆》
5. 你可以接受不属于你的好东西,那也可以接受不属于你的坏东西。
6. 为什么把择定终身的职责,交给半懂不懂的年岁;为什么把成熟的眼光,延误地出现在早已收获过的荒原? --余秋雨
7. 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 《文化苦旅》
8. 一切装腔作势的深奥,自鸣得意的无聊,可以诓骗天下,却无法面对孩童。
9. 不想搪塞,当然沉默,牵牵嘴角,已是礼貌。
10. 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11. 一座城市真正的气度,不在于接待了多少大国显贵,而在于收纳了多少飘零智者。一座城市真正高贵,不在于集中了多少生死对手,而在于让这些对手不再成为对手,甚至成为朋友。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拥有很多精神孤岛,不管他们来自何方,也不管他们曾经在别的地方有什么遭遇。----出自: 余秋雨 《中国文脉》
12. 流浪者的本性:不在乎脚下,只在乎远方。
13. 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14. 把历史消融于艺术,把宗教消融于美学。这种景象,我在罗马、梵蒂冈、巴黎还一再看到。由艺术和美学引路,千年岁月也就化作了人性结构。----出自: 余秋雨 《千年一叹》
15.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6. 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余秋雨 《山居笔记》
17. 她没有吃过苦,但她吃得起。----出自: 余秋雨 《吾家小史》
18.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灯下回信》
19.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0. 科举制度有节律地选拔管理人才,这是中国社会没有长时期失序的重要原因,也是绝大多数书生追求的人生出路。因此,作为唯一教材的儒家文化也就在无数人一代代的记诵、复述、阐释中融入大地,融入人格。这真是人类文明延续史上把最不可思议的长篇传奇。佛教以僧侣集团作为传遍网络的格局,本也厉害,但与之一比,就显得弱了。 --余秋雨 《借我一生》
21. 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乡关何处》
22. 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出自余秋雨《关于年龄》
23.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24. 至今记得初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所受到的震动。他认为,一个人突然在镜前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士比亚的决斗、毒药和暗杀。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5. 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6.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27. 我和两位最要好的同学相约,三人以抽签分工,分别考全国最难考的理科、医科和文科高校,目的是二十年后再聚,就能知道世界的全部了。出自: 余秋雨 《吾家小史》
28.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29. 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因此就出现了学者的责任。但是弘道的学者也永远是少数,历来正是由少数人维持着上层文明。
30. 余秋雨说: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它走。如果它能回来,那么它就永远是你的;如果它不能回。
31. 我鄙视一切嘲笑受难者的人。我怀疑,当某种灾难哪一天也降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做什么。
32. 自己和老汉都坐在舢板的横条板上,大海高于两脚,就在手边,却又从手边延伸到了天际,辽阔到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它即便无意中一抖,歼灭了无数生灵,也不会有丝毫感应。此刻,小舢板薄薄的船底木板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一个木板,一个老汉,就是我今天的全部依靠了,生命实在是琐小到了不值一提。这才感知,陆地上的仇冤格斗,血火成败,全被平实的泥土宠坏了。一宠坏,也就失控了,耍泼了。如果多到大海上来做做小舢板,或许会清醒一点。----出自: 余秋雨 《空岛》
33. 嵇康、阮籍他们在后代眼中越来越显得陌生和乖戾,陌生得像非人,乖戾得像神怪。
34. 太大的名声,总是跟着太大的寂寞。
35. 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余秋雨 《行者无疆》
36. 似病似死间,也可能豁然洞开,惊鸿一瞥,执掌起满天晚霞。
37. 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人千里跋涉,奔波在灾祸的第一线,展示的是文化良知而不是身份背景,耶律楚材于我们就不会那么陌生了。 --余秋雨 《哪里来的陌生人》
38. 人这个字倘若总被大写,宽大的羽翼也会投下阴影。时代到了这一天,这群活活泼泼的生灵要把它析解成许多闪光的亮点。有多少生灵就有多少亮点,这个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9. 山间那么美好,因此,孩子们也就从不害怕坟墓。现在想来,这是湖光月色在抚平人间的生死界限。 --余秋雨 《借我一生》
40. 司马迁大概是在四十六岁那年完成《史记》的。据王国维考证,最后一篇是《匈奴列传》,那是公元前九十年写就的。 我们记得,司马迁遭祸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为李陵辩护时有可能“影射”了汉武帝所呵护的将军李广利不得力。就在公元前九十年,李广利自己也向匈奴投降了。司马迁把这件事平静地写进了《匈奴列传》,他觉得,一个与自己有关的悬念落地了,他已经可以停笔。这之后,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他到底活了多久,又是怎么逝世的,逝世在何处,都不清楚。----出自: 余秋雨 《中国文脉》
41. 我们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没有演出,是因为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结物时没有在这里见到可认定为观众的大批“人形模壳”。什么叫“人形模壳”呢?当时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们死亡前的挣扎形体,火山灰冷却凝固时也就成了这些形体的铸模硬壳。人体很快腐烂了,但铸模硬壳还在,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一旦发现这种人形模壳,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浆缓缓注入,结果剥去模壳,人们就看到刘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显得清清楚楚。 --余秋雨 《行者无疆》
42. 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3. 最高贵的艺术,未必出自巨额投入、官方重视、媒体操作,相反,往往是对恶劣环境的直接回答。艺术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 《文化苦旅》
44. 艺术世界的至高部位总是充满神秘。企图显释者,必得曲解。只有放弃刻板的世俗思维和学术思维,才能踏进艺术之门。
45. 无论是临水还是倚山都会有一些不方便,甚至还会引来一些大灾难,但相比之下,山间的麻烦更多。从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了它的山窝里很快就会感到闭塞、局促、坎坷、芜杂,这种生态图像与水边正恰相反。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历来盛邑大户可以离山,却总不离水。 --余秋雨 《行者无疆》
46. 一切伤口都保持着温度,一切温度都牵扯着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唤着愈合,一切愈合都保留着勉强。 --余秋雨 《行者无疆》
47. 马可波罗和欧洲传教士鲁布鲁乞眼中的中国,优美高贵恭敬忠厚善良,这让今日的我们汗颜无比。----出自: 余秋雨 《中国文脉》
48.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 --余秋雨 《行者无疆》
49. 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毁损,有人在点点滴滴地追求;有人在振振有词地偷盗,有人有含辛茹苦地奋斗;有人在流言蜚语间钻营,有人在冰天雪地里行走。
50. 嘲笑受难的人,当某种灾难也降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当然绝对不会去救别人,因为别人有道德缺陷,正在接受惩罚,于是他们就趁火打劫、谋财害命,来帮助完成那种处罚。事后,他们万一幸存,又会滔滔不绝地成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学家。 --余秋雨 《行者无疆》
51. 心里想的是,让一个人拔离乱世投入书海,是一种惊人的体验;再让他拔离书海投入幻想,体验更为特殊。
52. “在佛学中,五蕴,指人间种种蕴藉。世上很多强人,都觉得自己蕴涵强大,连通各方。王直是这样,和珅他们也是这样。结果呢?佛说,五蕴皆空,都空了。这个岛,就是见证。”岑乙说。“五蕴皆空,是不是有点悲哀?”小丝问。“不悲哀。空了,就有了这番美景,这般安静,就有了聊天的我们。所以,空是至悟。这岛叫五蕴岛,也就是空岛,至悟之岛。”岑乙说。小丝好一会儿不说话。岑乙问:“你在想什么?”小丝说:“我想,赵南虽然不在岛上,却一定入了空镜。她此刻所在,不管在何方,在天上,在凡间,也都是空岛。”岑乙赞叹道:“说得太好了!那就异地同岛吧,我们不走了,与她同在。”小丝又转身看了看岛的几个方向,说一声:“好美的终点!”----出自: 余秋雨 《空岛》
53. 囚禁在象牙塔里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 --余秋雨 《行者无疆》
54. 历史最终记下了一个结论:任何军事远征,都是文化自杀。
55. 自然的最美处, 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 难于框范的部分。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6. 先不讲彼岸,只讲此岸。先不讲天堂,只讲地狱。先不讲星星,只讲乌云。—— 《文化苦旅》
57.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余秋雨 《寻觅中华之丛林边的那一家》
58. 孩子,人的一生很短,能做得事情不多,不论什么事情,只要一起头,对面的边界已经隐隐出现了。
59.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60. 孟河是在寂寞中长大的,不想与人说话,又很想与人说话。出自: 余秋雨 《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