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包括的文章5篇 ,欢迎阅读参考!
【篇1】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包括
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线日,毛泽东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十大关系。随后在党内高级干部中传达。发表于197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1994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讲话共十个部分: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讲话说明,提出十大关系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我国的经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重工业是建设的重点;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国防不可不有,加强国防的实现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认为几个党比一个党好,今后也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肯定了镇压反革命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镇反的要求;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指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是对的,并要求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包括
1基本内容
提出的背景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十大关系的内容
(1)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2)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3)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5)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7)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8)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9)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10)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篇2】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包括
[摘要]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在总结建国以来建设经验和以苏联模式的缺点和错误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所要解决的十大矛盾问题和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基本思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旧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十大关系;形成背景;调查研究;基本思想
;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深入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所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经济、政治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方法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论十大关系》产生的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新生状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封锁,世界上只有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情和支持新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将战火烧向中国,一直得到美国支持的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还时刻准备着反攻大陆。在这种情况之下,新中国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同苏联结盟以抗衡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可能的军事进攻。
在国家建设上,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多少经验,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建设国家。政治上,苏联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地保证了人民政权的稳固性。经济上,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依靠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这对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国有着切实可行的示范作用。在建国初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遭受百年战争破坏的国家,百废待兴却又缺少资金、设备和技术,生产力水平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苏联的经济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便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生产和社会建设。苏联模式成为新中国建国之初摆脱内外危机的适当的和必然的选择。
(二)苏联模式矛盾和弊端显现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面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围剿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列宁以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化解了危机,随后以新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俄国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斯大林继任后,俄国内外仍然危机四伏,加之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模糊,于是逐渐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高度封闭的外交体制等等,这种苏联模式在短期里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长期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容易破坏民主,不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容易导致生产关系僵化,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改善民众的生活;高度封闭的外交会妨碍对外学习交流,容易导致自身的狭隘与落后。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6月,民主德国柏林发生群众游行示威要求改善生活的事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种种骚动不安的迹象,充分说明苏联模式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已经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新中国在解放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是模糊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不满意,心情不舒畅。;①又经过三年多建设经验的积累,原先的建设模式也出现了不适,现实到了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时候了。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披露的内容震动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揭示了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都是正确的,尽管淆乱许多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但在相当程度上破除了许多人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和教条。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个人的是非功过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败得失,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并以此为契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朝鲜战争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始终是外部侵略和欺凌中国的总后台,有关侵略和反侵略的新认识产生,总是与美中关系联系在一起。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党和国家在世界上获得巨大威望,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彭德怀就此向世界宣布:;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③毛泽东预测;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④并认为中国应该尽量利用这个和平时期进行国家经济建设。
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赢得空前的国际威望,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后来得到印度和缅甸两国的共同倡导,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1954年4月—7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起了积极作用。新中国努力推行;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的方针,⑤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1955年4月,中国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拉会议,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自此新中国同世界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外交关系,并逐步形成走向世界的外交格局,这一时期外交的成就为中国致力国家建设争取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建国初期国家各项建设的经验积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被帝国主义百年侵略掠夺、被国内反动统治者长期剥削压榨,近代工业停滞落后、农业原始生产倒退、交通闭塞运输阻滞、通货膨胀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异常困苦的国家,整个国家处于一穷二白又千疮百孔的状态。中国共产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工作的重心,紧抓国家财政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抵御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侵蚀,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阶级所有、合理調整民族工商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中,国营经济由于属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人民政权的支持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中国依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提高工业化水平,1953年开始实施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注意从当时国情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兼顾,采取灵活政策,改善人民生活,至1956年即宣告计划规定的任务提前完成,初步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与此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至1956年初,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渐铺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实现国民经济的好转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济建设经验,加之对苏联模式的缺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二、《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
(一)《论十大关系》的调查研究和发表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了解实际,而了解实际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⑥只有通过适当的途径、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为准备八大报告,刘少奇从1955年底开始就分别听取了中央部分工业部门的汇报,毛泽东自1956年2月14日开始至4月24日期间,同政治局、国务院部分同志一道先后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以及国家计委编制的关于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国防工业建设规模速度、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与有关人员进行了探讨,在结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经验和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等基础上,思考了今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报告了其总结和思考的重要结果——《论十大关系》,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作为指导方针体现在大会的报告及相关的文件之中。1965年12月27日,毛泽东的这篇会议报告印发全国县团以上领导干部学习。197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正式公开发表。1999年6月,此文被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毛泽东文集》第七卷。⑦
(二)《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通过对新中国三年经济恢复期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合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解决的十大矛盾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主要涉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方针政策、向外国学习的问题等方面的思考。提出这十大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一定要处理好这些矛盾,以便;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⑧
三、《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必须经历的过程,而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是工业化的核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就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⑨新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工业在工业化道路中的意义,都要求新中国发展以重工业优先的工业体系,完成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毛泽东研究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时,直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同时,他也指出;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也就是要在重点投资重工业的建设的同时也要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以免出现像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那样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导致;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严重问题;,⑩出现人民生活必须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从而动摇长远发展的基础。毛泽东关于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关系的论述,实际上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也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其他部门的发展,这是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模式。
在生产力布局上,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毛泽东研究后认为;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而且;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这样做也有利于备战。在考虑到新的战争短期内不会爆发,他主张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以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毛澤东认为我们;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所以中国一定要加强国防建设,;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但同时也认为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而且;军政费用必须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兼顾各方利益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
在利益分配问题上,;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毛泽东认为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在工业领域,在讲究统一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各生产单位、个人的独立性,以保证;发展得更活泼;,;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要适当调整,;并改进工人劳动条件和集体的福利。在农业领域,毛泽东认为苏联积累资金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应坚持轻税,缩小工农业品价格剪刀差,粮食收购价逐步增长、适当补贴,在国家、合作社与农民个人之间规定一个适当的收入分配比例。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三方利益兼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在管理问题方面,毛泽东认为;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苏联那样;把什么都统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央的巩固。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统一计划、统一纪律,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是必须的。但在这个前提下,承认地方的特殊性,允许正当的独立性,增加一点地方的机动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主动性。
(三)积极向外国学习的思想
在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持开放的态度,明确主张向外国学习,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即使社会主义,也;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的,所以向外国学习是必须的。毛泽东又指出:不仅现在我们;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的时候要向外国学习,即使;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在学习外国的方法态度上,毛泽东认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即使;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用这样的态度;。社会科学方面,学习马列主义,;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搞教条主义。自然科学方面,不清楚的可以大部分照搬,;但是也要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至于;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这说明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不排斥学习外国有用的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技术。
(四)处理社会政治生活领域问题的思想
在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汉族地区基础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需要汉族的帮助,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优势互补。?所以必须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以搞好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民族团结并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对待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许多民主党派是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形成的,在新中国,;所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都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就是程度不同的反对派;,他们反对不合理的我们要反驳,反对有理的我们要接受,这有利于团结和调动民主人士的积极性,;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所以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反革命;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会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专政造成危害,所以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初,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现在反革命少了,但还有,;今后,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对于查获的反革命,必须;按照不同的情况,给反革命分子不同的处理;。除少数;老百姓恨透了;的反革命必须镇压外,;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反革命抓到手以后,可以让他们给人民办点事情,从而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分清是非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看他们自己改不改,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还要给其纠正错误后继续革命的机会,我们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是团结全党的方针。?
总体上看,毛泽东很好地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的哲学思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路线,将重点论、两点论、全局观结合在一起。毛泽东辩证地看待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他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建设中也存在着许多的矛盾问题,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但在解决矛盾时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矛盾的特殊性。中国搞社会主义,要在走自己的道路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论十大关系》所阐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原则,不仅对当时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③彭德怀总司令对西方侵略者经典论述.http:GB/67816/9794566.html.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5.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⑦孙佩.《论十大关系》的整理过程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3):119-124.
⑧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4.
⑨斯大林全集(第1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67.
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2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28.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30.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3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4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3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3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39.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40.
【篇3】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包括
;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深入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所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经济、政治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方法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论十大关系》产生的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新生状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封锁,世界上只有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情和支持新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将战火烧向中国,一直得到美国支持的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还时刻准备着反攻大陆。在这种情况之下,新中国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同苏联结盟以抗衡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可能的军事进攻。
在国家建设上,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多少经验,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建设国家。政治上,苏联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地保证了人民政权的稳固性。经济上,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依靠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这对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国有着切实可行的示范作用。在建国初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遭受百年战争破坏的国家,百废待兴却又缺少资金、设备和技术,生产力水平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苏联的经济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便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生产和社会建设。苏联模式成为新中国建国之初摆脱内外危机的适当的和必然的选择。
(二)苏联模式矛盾和弊端显现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面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围剿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列宁以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化解了危机,随后以新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俄国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斯大林继任后,俄国内外仍然危机四伏,加之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模糊,于是逐渐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高度封闭的外交体制等等,这种苏联模式在短期里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长期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容易破坏民主,不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容易导致生产关系僵化,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改善民众的生活;高度封闭的外交会妨碍对外学习交流,容易导致自身的狭隘与落后。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6月,民主德国柏林发生群众游行示威要求改善生活的事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种种骚动不安的迹象,充分说明苏联模式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已经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新中国在解放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是模糊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不满意,心情不舒畅。;①又经过三年多建设经验的积累,原先的建设模式也出现了不适,现实到了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时候了。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披露的内容震动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揭示了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都是正确的,尽管淆乱许多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但在相当程度上破除了许多人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和教条。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个人的是非功过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败得失,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并以此为契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朝鲜战争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始终是外部侵略和欺凌中国的总后台,有关侵略和反侵略的新认识产生,总是与美中关系联系在一起。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党和国家在世界上获得巨大威望,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彭德怀就此向世界宣布:;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③毛泽东预测;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④并认为中国应该尽量利用这个和平时期进行国家经济建设。
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赢得空前的国际威望,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后来得到印度和缅甸两国的共同倡导,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1954年4月—7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起了积极作用。新中国努力推行;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的方针,⑤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1955年4月,中国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拉会议,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自此新中国同世界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外交关系,并逐步形成走向世界的外交格局,这一时期外交的成就为中国致力国家建设争取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建国初期国家各项建设的经验积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被帝国主义百年侵略掠夺、被国内反动统治者长期剥削压榨,近代工业停滞落后、农业原始生产倒退、交通闭塞运输阻滞、通货膨胀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异常困苦的国家,整个国家处于一穷二白又千疮百孔的状态。中国共产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工作的重心,紧抓国家财政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抵御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侵蚀,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阶级所有、合理調整民族工商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中,国营经济由于属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人民政权的支持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中国依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提高工业化水平,1953年开始实施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注意从当时国情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兼顾,采取灵活政策,改善人民生活,至1956年即宣告计划规定的任务提前完成,初步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与此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至1956年初,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渐铺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实现国民经济的好转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济建设经验,加之对苏联模式的缺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二、《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
(一)《论十大关系》的调查研究和发表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了解实际,而了解实际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⑥只有通过适当的途径、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为准备八大报告,刘少奇从1955年底开始就分别听取了中央部分工业部门的汇报,毛泽东自1956年2月14日开始至4月24日期间,同政治局、国务院部分同志一道先后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以及国家计委编制的关于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国防工业建设规模速度、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与有关人员进行了探讨,在结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经验和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等基础上,思考了今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报告了其总结和思考的重要结果——《论十大关系》,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作为指导方针体现在大会的报告及相关的文件之中。1965年12月27日,毛泽东的这篇会议报告印发全国县团以上领导干部学习。197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正式公开发表。1999年6月,此文被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毛泽东文集》第七卷。⑦
(二)《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通过对新中国三年经济恢复期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合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解决的十大矛盾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主要涉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方针政策、向外国学习的问题等方面的思考。提出这十大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一定要处理好这些矛盾,以便;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⑧
三、《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必须经历的过程,而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是工业化的核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就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⑨新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工业在工业化道路中的意义,都要求新中国发展以重工业优先的工业体系,完成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毛泽东研究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时,直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同时,他也指出;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也就是要在重点投资重工业的建设的同时也要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以免出现像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那样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导致;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严重问题;,⑩出现人民生活必须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从而动摇长远发展的基础。毛泽东关于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关系的论述,实际上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也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其他部门的发展,这是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模式。
在生产力布局上,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毛泽东研究后认为;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而且;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这样做也有利于备战。在考虑到新的战争短期内不会爆发,他主张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以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毛澤东认为我们;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所以中国一定要加强国防建设,;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但同时也认为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而且;军政费用必须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兼顾各方利益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
在利益分配问题上,;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毛泽东认为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在工业领域,在讲究统一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各生产单位、个人的独立性,以保证;发展得更活泼;,;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要适当调整,;并改进工人劳动条件和集体的福利。在农业领域,毛泽东认为苏联积累资金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应坚持轻税,缩小工农业品价格剪刀差,粮食收购价逐步增长、适当补贴,在国家、合作社与农民个人之间规定一个适当的收入分配比例。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三方利益兼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在管理问题方面,毛泽东认为;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苏联那样;把什么都统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央的巩固。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统一计划、统一纪律,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是必须的。但在这个前提下,承认地方的特殊性,允许正当的独立性,增加一点地方的机动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主动性。
(三)积极向外国学习的思想
在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持开放的态度,明确主张向外国学习,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即使社会主义,也;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的,所以向外国学习是必须的。毛泽东又指出:不仅现在我们;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的时候要向外国学习,即使;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在学习外国的方法态度上,毛泽东认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即使;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用这样的态度;。社会科学方面,学习马列主义,;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搞教条主义。自然科学方面,不清楚的可以大部分照搬,;但是也要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至于;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这说明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不排斥学习外国有用的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技术。
(四)处理社会政治生活领域问题的思想
在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汉族地区基础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需要汉族的帮助,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优势互补。?所以必须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以搞好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民族团结并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对待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许多民主党派是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形成的,在新中国,;所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都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就是程度不同的反对派;,他们反对不合理的我们要反驳,反对有理的我们要接受,这有利于团结和调动民主人士的积极性,;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所以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反革命;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会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专政造成危害,所以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初,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现在反革命少了,但还有,;今后,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对于查获的反革命,必须;按照不同的情况,给反革命分子不同的处理;。除少数;老百姓恨透了;的反革命必须镇压外,;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反革命抓到手以后,可以让他们给人民办点事情,从而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分清是非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看他们自己改不改,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还要给其纠正错误后继续革命的机会,我们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是团结全党的方针。
总体上看,毛泽东很好地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的哲学思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路线,将重点论、两点论、全局观结合在一起。毛泽东辩证地看待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他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建设中也存在着许多的矛盾问题,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但在解决矛盾时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矛盾的特殊性。中国搞社会主义,要在走自己的道路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论十大关系》所阐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原则,不仅对当时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篇4】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包括
1956年,毛泽东同志基于我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从而开启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于科学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航程;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本文将从二者所蕴含的发展思想的共同点及对新时代的指导意义展开论述。
论十大关系发展理念
新时代背景价值探析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同样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这些矛盾将制约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与如今新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将助力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发展理念是对《论十大关系》发展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论十大关系》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现实之上的,从头至尾,每一对矛盾的论述,都体现了一个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立足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道路,这体现了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这对矛盾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这对关系上,毛泽东同志有过这样的论述:;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这种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和利用。;正确发挥人的因素,才能使;天上的空气清新,地上的森林更茂盛,地下的宝藏更持续;,这里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有学,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向国外学习的口号,这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开放发展理念。在处理国家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和工人的关系,合作社和农民的关系的论述中,充分体现出了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化,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创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论十大关系》思想精髓指导共产党人科学地发展社会主义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时间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的矛盾,我们更应该通过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以创新发展理念来解决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经济发展也已进入了新常态,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是通过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二是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三是推动国际科研的合作与交流,科学利用国际科研资源。
(2)以协调发展理念来解决科学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除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四是坚持发展与安全兼顾,富国与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3)以绿色发展理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一是实行新的考核机制,将环保指标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自然岸线等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三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
(4)以开放发展理念来解决科学发展的宽度和厚度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今天,我们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成功承办G20峰会,成立亚投行等都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实施积极的外交战略,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争取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主导,更好的为人民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谋福祉。
(5)以共享发展理念来推动共同富
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社會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
将《论十大关系》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落到实处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提出这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问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我们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了取得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当前,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区域自治使我国最基本的民族政策,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发展。一是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大团结教育;二是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三是切实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合法权益。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正确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现在,我们在后面加了几个字,形成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今天我们的党派政策,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更应该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益,调动他们监督和凝聚共识的积极性,同时,强化与民主党派的联系,丰富与民主党派活动,切实做到知春秋,保冷暖。
(3)调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能否调动起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之奋斗。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总结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论十大关系》中所蕴藏的思想精髓,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毛泽东文选[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
[2]毛泽东文选[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3]毛泽东文选[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
[4]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7
【篇5】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包括
一、《论十大关系》提出时间
1976年12月26日,经毛泽东生前亲自审定的《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随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二、《论十大关系》提出背景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
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毛主席花了几个月时间,同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工作汇报,主要以总结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为主。经过中央讨论,归纳成十个大问题,后由毛主席亲自概括提炼,运用辩证法思维剖析分解,这就是《论十大关系》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