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句 >

山东建筑大学简介

更新时间:2022-07-11 20:10:11

  第一篇:山东建筑大学简介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专业为特色,工、理、管、文、法、农、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位于文脉绵延、山水秀美的泉城济南东部新城,北至世纪大道,南到经十东路,毗邻济南市政务中心和奥体中心,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一、历史沿革

  1956年,作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新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宣告成立,并于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其后,伴随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调整,学校历经山东建筑学院、山东省建筑学校等发展时期。1978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本科办学,定名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7年,学校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学校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基础设施

  学校设施先进,功能完善。2004年,在驻济高校中率先建成并启用新校区。现有新校区、和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5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86万余册(含外文印本图书2万册),电子图书112万册(含外文电子图书2万余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8.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9亿元;教学用计算机5098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18500个;拥有便捷高速的校园网络。学校区位优势明显,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环境优美流畅,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校园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三、办学层次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设有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建筑城规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15个学院(部)和继续教育学院。拥有48个本科专业,涉及6个学科门类;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专业硕士培养领域。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

  四、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不断改善,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现有专任教师130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6.4%,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占74.71%。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人员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8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2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8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建设,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6个土建类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或复评。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了以学习型、实习型、研究型为服务模块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先后十九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就业工作创新教育示范高校”。办学5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本专科毕业生,他们扎实苦干、锐意进取、遍及齐鲁、辐射全国,多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的业务和管理骨干。在山东省评选的19位建筑大师和规划大师中,有9位毕业于我校。广大建大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出色的表现为学校创出了品牌,赢得了社会赞誉。

  六、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将其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突出土木建筑学科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注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提升研究和建设水平,在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等研究领域均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3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立项评审中,获批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中,2个学科被列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实验室被列为省级强化实验室,标志着学校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学校坚持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和高层次科研奖励。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8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35篇,出版专著教材540部,获得国家专利180项。《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七、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学科领域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2006年,推介实施《山东建筑大学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节能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学校先后与东营市、山东省科学院、力诺集团等地市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0余项,有400余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主持或参与制定了30余部国家与省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整合资源成立科技产业园,建成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完成国内第一座建筑物原地旋转平移、古建筑保护平移等工程,承担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奥体中心、园博园等2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参与完成世博会山东馆、十一届全运会自行车馆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积极参与救灾重建,主持了援建板房和太阳能小学的设计工作,被评为全省建设系统抗震援川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学校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八、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不断拓展办学视野,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办土木工程、建筑学、国际商务等6个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余个学生访学项目。积极开展学者互访,有60余名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回校工作,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常年在校任教。加强国际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现承担多项国际间科研协作项目,先后承办国际可持续能源技术大会、太阳能建筑国际研讨会等20余次学术会议,并邀请外籍专家来校开展短期讲学和学术活动,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山东省建科院、青建集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4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设立奖教学金18项,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学科引领”、“人才建设”和“管理创新”四大工程,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山东建筑大学校友

  校友会各地分会

  新闻作者:庆典办公室 2006年4月24日

  省直校友会

  名誉会长

  杨金镜 山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焕彩 山东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程曾惠 山东省建设厅助理巡视员 徐茂波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柳文敏 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顾一中 山东交通学院副院长

  林松柏 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 长

  顾发全 山东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

  副会长

  张广奎 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处长 康会亭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韩培江 山东省城市建设学校校长 江崇居 山东省监狱管理局设计院院长 刘 新 省开发银行客户部主任 孙 黎 山东省省级机关住宅公司 申作伟 山东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 昶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乔 社 山东省城乡建设勘查院党委书记 宋义仲 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秘书长

  贾凤兴 省建筑工程管理局行业发展处副处长

  常务副秘书长

  唐建民 山东建筑大学和平校区管理处处长

  副秘书长

  于仓建 民航山东省安监办 于振国 山东大学副处长

  尹枝俏 山东省建设厅勘查设计处助理调研员 王海山 山东省永隆装饰公司总经理 任 群 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刘宝强 医药工业设计院土建室主任 刘金栋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副主任 曲振云 山东冶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李吉平 山东省粮油工程设计院院长 李 波 省人防质监站站长 李 彬 山东省商职学院高工 狄元孝 山东省审计厅科长 刘树新 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

  修志栋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办公室副主任 殷 涛 山东省建设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 温风军 山东省鲁商冰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 毕可敏 山东省建筑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副主任 张 爽 山东省质监站副站长 李 煜 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科长

  付 彬 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基建处副处长 潘战平 山东省勘查设计院经理

  联系人:贾凤兴 联系电话 济南校友会

  名誉会长

  雷建国 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

  会 长

  董承铭 济南市人大副主任

  常务副会长

  蒋向波 济南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副会长

  曹 桦 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迪生 济南建委副主任 高立文 济南市规划局党委书记 蒋晓光 济南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毕筱奇 章丘市市长

  许传海 济南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弭尚通 济南市四建集团董事长 秘书长

  王建森 济南市建委科技节能处处长

  副秘书长

  马 林 济南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 王国富 济南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刘元琦 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黄 蓓 济南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 粮 济南建设设备安装公司董事长 段辉文 济南建设设备安装公司副董事长 姜海英 济南市供水集团总经理 陈西克 济南市四建集团副总经理 联系人:王建森 联系电话:

  青岛校友会

  顾 问

  袁本令 原青岛市建委副主任 张德志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总经济师 名誉会长

  汤吉庆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会 长

  杜 波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

  副会长

  王亚军 青岛市规划局副局长

  牛瑞华 青岛房地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志强 青岛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 孙梦元 青岛市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广成 青岛安装建设股份公司董事长 李 东 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 李云保 青岛市舜华实业总公司董事长 李苏满 青岛市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 杨 宏 青岛适佳楼宇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建新 青岛建设集团华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立平 胶南九方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 安 青岛市机关事务局副局长 袁 杰 青岛崇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穆光福 胶州九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山东建筑大学驻青岛联络员 于鸾君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 秘书长

  孙宗贤 青岛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

  常务副秘书长

  刘建民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

  副秘书长

  于周军 青岛市建管局副处长

  马 浩 青岛恩马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乃鹏 青岛安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明慧 即墨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王建卫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

  王炳文 青岛利业建设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维清 崂山区建设局副局长

  田力男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设计管理处调研员 冯玉波 胶南市建筑业管理处主任 吕 涛 青岛市规划局建管处处长 刘 玮 青岛规划局胶南分局局长

  刘焕宏 青岛方正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金成 胶州市建设局副局长

  杨绪强 青岛崇杰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宋 军 青岛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苏中光 城阳区招投标办主任

  赵迎利 青岛建设集团华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长林 青岛四方区规划局局长 胡乐常 青岛李沧区经济计划局局长 郭常亭 莱西市环保局局长

  侯传群 青岛城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郝建新 青岛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德胜 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黄成岗 青岛国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焦晨生 青岛市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

  薛 栋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项目办副指挥 联系人:刘建民 联系电话

  淄博校友会

  顾 问

  张发生 淄博市建委原副主任兼总工、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会 长

  刘东军 淄川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会长

  王立军 张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尹 鹏 周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石 延 淄博众信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晓涛 淄博金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建鲁 淄博市自来水公司书记、经理 李淑进 淄博市政环卫处处长、书记

  张承友 淄博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调研员 张卫国 淄博晟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继明 淄博市规划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林治国 淄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周 鹏 省安一公司书记、经理 赵 颙 淄博市煤气公司书记、经理 常 勇 淄博市展览馆馆长、党支部副书记 董存良 淄博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

  秘书长

  吴 震 淄博市建设委员会科技科副科长

  常务副秘书长

  迟炳章 淄博鲁中勘查设计审图咨询中心副主任

  副秘书长

  于瑞娥 淄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张店区分站副站长 公沛泉 沂源县建设局建管处主任

  杨卫国 淄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周村区分站副站长 张兆会 淄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临淄区分站科长

  李守斌 博山区博南铁路筹备处办公室副主任(原任博山区建设局办公室主任) 陈 锋 桓台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科长 祝得利 淄川区建设局建管处副主任 柴玉江 高青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科长 黄文涛 淄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总工 崔 嵩 鲁中房地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联系人:吴 震 联系电话:

  枣庄校友会

  名誉会长

  蒋英健 市委常委 市委组织部长 张 杰 市政府副秘书长 建委主任

  会 长

  潘业华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副会长

  董金龙 枣庄市建委 姜 山 枣庄市建委副主任 王安富 枣庄市市政园林局局长 孙忠法 市供水总公司总经理 周 勇 滕州市建筑设计院 邓炳明 枣庄市矿务局设计处 刘全义 枣庄市中建设局局长 张树国 山亭区建设局局长 殷宪伦 薛城建设局副局长

  张 良 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市中区分站 徐茂威 枣庄市台儿庄区建设局 虢宝科 枣庄市建筑设计院院长

  秘书长

  姜 山 (兼)

  副秘书长

  郑均洋 市建委科教设计科科长 孙生玉 枣庄市建委工程建设科科长 张振玺 枣庄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李明跃 山亭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刘绍强 枣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孔凡明 滕州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

  杨宝安 枣庄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高新区分站副站长 尹国庆 薛城区城建综合开发公司副经理 郭 森 枣矿集团供应处副总工

  联系人:姜 山 联系电话

  东营校友会

  名誉会长

  刘赞杰 东营市政法委书记 商照华 东营市职业学院副院长 李德润 胜利油田胜中社区高级工程师 万玉衡 东营区政协副主席 王可龙 石油大学教授

  会 长

  董建华 山东众成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副会长

  马光山 市供热处处长

  巴洪社 山东万达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守武 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 王廷怀 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由立志 市政府办公室助理调研员 石 勇 胜利设计院所长 刘振岱 胜建集团工会主席 孙连芬 胜利油建公司副经理 吕成修 市市政设计院院长 李 丛 东营区建设局质检站站长 李广智 市东方建筑设计公司经理 李剑钧 市发改委助理调研员 李子军 垦利县建设局建管办主任 陈美华 华鑫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张成华 市技术监督局计量所所长 张兰海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项 建 广饶县建设局纪检书记 赵洪德 山东东赵集团总经理 姚振杰 利津县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高树福 油田供水公司副经理 韩春刚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魏育智 河口区建设局副局长 秘书长

  韩春刚 (兼)

  副秘书长

  邓 波 油田设计院科研所所长 王跃凤 东营市经贸委人事科科长

  孙 乾 胜利油田东风日产慧达4S店总经理 孙庆春 富海建安公司副经理 刘清文 东营渤海房开公司总工 刘文清 胜建集团副总工程师

  李廷光 东营阳光三角洲工程咨询公司经理 张培民 石油大学电机总厂副厂长 张建强 东营市建委城建科科长 张洪冰 东营市政府办公室秘书八科秘书 陈月东 山东众成地产公司副总经理 周国良 天成建安公司经理

  郑希新 山东万达地产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 赵国庆 市开发区建设局安检站长 郭尊亮 东营区建设局安检站长 郭培德 东营市建筑设计院所长 董志远 东营市房产局处长 薄传友 市开发区规划局局长 薄万芳 市建苑图纸审查公司经理

  联系人:韩春刚 联系电话:

  烟台校友会

  名誉会长

  孙万升 烟台市规划局局长

  王 中 中共烟台市芝罘区委副书记、区长

  会 长

  吕道光 烟台市建设局总工程师

  副会长

  石学臣 烟台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李胜刚 烟台市芝罘区常务副区长 栾炳政 烟台出口加工区管委副主任 唐 波 烟台建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王潍庆 烟台建设集团党委书记

  马学禹 山东中允建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陈玉忠 山东银河怡海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 刘德生 烟台德生蚨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宫明杰 山东龙大集团公司总经理

  李天世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 伟 烟台第一工程监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张绍河 烟台大学基建处处长 李志强 烟台市燃气管理处处长 刘延廷 烟台市建设工程质检站副站长 杨 勇 烟台开发区财政局副局长

  宋夕纯 烟台市福山区政协副主席、福山区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庄虔文 烟台市规划局福山分局局长

  王成华 烟台市莱山区政协副主席、莱山区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吴军源 盛泉工业园区管委主任 宋振家 烟台市规划局牟平分局局长 孙传武 蓬莱市规划局局长 宋庆文 蓬莱市经贸委主任 柳玉斌 龙口市地铁办主任 周忠昌 莱州市开发总公司经理 施品传 莱州市开发办主任

  董 强 莱阳市规划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马忠武 招远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振远 栖霞市规划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薛少杰 海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处主任 王黎明 长岛县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 秘书长

  赵永安 烟台建设集团副总经理

  常务副秘书长

  曲凡叶 烟台市建设局科教设计科科长

  副秘书长

  孔 超 烟台建设集团副总经理 商静宇 烟台市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 蔡雅娜 烟台市勘察设计审查中心主任

  张积太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主任 曲修峰 烟台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福松 烟台开发区建筑业管理处处长 王启新 龙口市规划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高大利 栖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文斌 长岛县建设局副局长 杨晓奇 莱州市规划勘察测绘院院长 张大军 蓬莱市建设工程质监站站长

  郭桂芬 招远市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主任 杨旭波 海阳市中村建筑有限公司经理 遇吉茂 莱阳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综合科科长 林则川 福山区建筑业管理处处长

  联系人:曲凡叶 联系电话

  潍坊校友会

  名誉会长

  崔学选 潍坊市建设局局长 邵长玉 原会长,潍坊建校书记 潘 强 潍坊市市政管理局局长

  会 长

  桑福岭 潍坊市建设局副局长

  副会长

  孙守勤 潍坊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王洪书 安丘市人大副主任 赵力良 临朐县规划局副局长 田玉强 青州建设局副局长 陈贵仟 昌乐县建设局副局长 崔法贵 昌邑房管局局长 单 田 高密建设局城建科科长 马翠芬 潍坊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

  徐鹏强 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潍坊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张伦孝 山东寿光第一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于永瑞 潍坊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 刘季林 诸城华元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

  王可珍 安丘华安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赵新生 山东景芝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者松 山东高密市广安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兆廷 昌邑兴昌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傅友冬 山东阳光金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世宾 潍坊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来田 山东省寿光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名誉秘书长

  宋喜朋 潍坊建筑业协会会长、原潍坊市建筑工程管理局书记

  秘书长 徐鹏强 (兼)

  常务副秘书长

  曹金采 潍坊市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副秘书长

  付余新 潍坊市建设局村镇建设科科长 李光耀 奎文建设局副局长 李玉臻 潍城区质检站副站长 郭效英 坊子区建设局副局长 常兴江 寒亭建设局副局长 王慧敏 海化区质检站站长

  韩炳顺 高新技术开发区组织部副部长 毛邦虎 潍坊污水处理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庞立泽 潍坊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 刘文远 寿光设计院院长

  李东泰 昌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子良 安丘市建工处施工科长

  王向东 潍坊建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赵洪亮 山东阳光金源置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杨继亭 青州市高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玉金 临朐县建筑公司总经理 李寿昌 昌乐县工程监理中心工会主席

  刘国辉 潍坊华诚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世波 山东宏嘉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董事长 刘道鹏 枣庄元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炜 潍坊昌大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联系人:曹金采 联系电话:

  济宁校友会 顾 问

  陈 颖 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贺 雷 济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名誉会长

  韩连绪 济宁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新才 济宁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任宪政 山东圣大建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会 长

   济宁市规划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济宁市规划局开发区分局局长 常务副会长

  史衍智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副会长

  宋 伟 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 郭 建 济宁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宋新光 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纪建国 济宁市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主任 黄玉峰 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史衍智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史鲁蓬 济宁市建工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 华 济宁市建设监理公司总经理 王 珏 济宁市供水集团党委书记 王 欣 兖矿集团焦化厂经营厂长 李新斗 济宁市重点建设办公室主任 马 磊 济宁市规划咨询中心主任 张 静 济宁市维拓建筑设计院院长 王培发 济宁市任城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晓光 曲阜市建设局副局长 包金才 邹城市监理中心主任 张仰杰 鱼台县经济开发区副主任 曹 欣 泗水县建设局规划设计所所长 谭少坤 金乡县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 张公玉 嘉祥县建设局施工科科长 高中进 汶上县房建开发公司经理 郑其君 微山县招标办副主任 刘 沛 梁山县建设局副局长

  秘书长

  刘 健 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

  周 平 济宁市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总工程师 侣传宪 济宁鲁兴房地产开发公司总工程师 苏荣池 济宁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总工程师 徐善常 济宁市工业设计院副院长 潘荣国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万怀友 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张福民 济宁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主任 李 惠 济宁市规划局开发区分局科长 李 鹏 济宁市东方建设工程监理公司总经理 闫新元 济宁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副科长 黄 超 济宁市华园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彭书勋 济宁市任城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王明春 兖州市建设局纪委书记 颜廷玉 曲阜市建筑设计院院长 张兴强 邹城市建设局城建处副主任 刘鲲鹏 鱼台县建设局安全站副站长 孔宪坤 泗水县建设局定额站站长 王金雷 金乡县建筑工程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徐昭庆 嘉祥县建筑设计院院长 孙振立 汶上县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宗卫光 微山县规划服务站副站长 张庆林 梁山县建筑设计院院长

  联系人:刘 健 联系电话

  泰安校友会

  会 长

  王永征 泰安市岱岳区政府区长

  副会长

  段爱华 泰安市岱岳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刘忠义 市规划局副局长 于守海 市招商办副主任 李彭令 市城建国资公司总工程师 闫 华 市城市建设设计院院长 玄绪昆 市规划局泰山分局副局长 张孝祥 新泰市建筑设计院院长 翟志胜 肥城市规划局局长

  朱立勇 宁阳华龙水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景倩 东平县银山镇镇长

  秘书长

  魏兆传 山东泰安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副秘书长

  任德惠 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副院长 蒲英标 市建设工程管理局副局长

  联系人:魏兆传 联系电话

   威海校友会

  名誉会长

  毕建新 原市建委副主任

  会 长

  王秉刚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副会长

  隋永华 威海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岳初建 威海市建委副主任 周永迪 威海市建委副主任

  鞠衍奎 威海市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站长 吴洪涛 威海市建委开发办主任 吕 波 威海市城市执法局副局长 宋修德 威海市草庙子工业开发区副主任 张忠民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处处长 扬 军 威海市宇昊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侯国进 威海市公路局开发公司经理 王天华 威海市水务集团副经理 邵 军 威海华能电厂总工

  梁承山 威海鲁能海源置业开发公司经理 于富波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设计院院长 孙世波 威海市设计院巍宝安装公司经理 吴世昕 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经理 丛培友 威海友邦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刘顺成 荣成建设局副局长 刘煜亭 乳山市质监站站长 姜忠军 文登市质监站站长

  秘书长 周永迪 (兼)

  副秘书长

  丛培娣 威海市冠华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颜海砺 威海市天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宋协辉 威海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主任 张林青 威海市工程招标代理有限公司经理 穆 杰 威海建兴设计院有限公司经理 庞树伟 威海建设集团三公司经理 张 伟 威海建设集团四公司经理 李方军 威海建设集团二公司经理 孙坤同 威海市房管局办公室主任 梁清华 威海市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总工

  联系人:周永迪 联系电话:

  日照校友会

  名誉会长

  董淑波 市长助理 市建委主任、党委书记

  会 长

  吕国伟 市建委副主任

  副会长

  魏茂军 市建委副主任 徐中伟 岚山区委常委、副区长 范开利 市自来水公司经理 李宜周 艺州设计院院长 陈相同 昊大集团董事长 王克富 五莲建设局副局长 高子孟 山海天建设局局长 张德利 开发区设计院院长 余西顺 地勘八院纪委书记

  汉维梓 山东同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秘书长

  臧新宇 市园林处主任

  副秘书长

  夏 永 建设工程监督站副站长 倪守录 莒县城乡建设局科长 王在兵 五莲县图审中心主任 郑德光 岚山中信监理公司经理 姚爱民 日照市开发区规划设计院 徐礼军 山海天城建集团副总 刘奎森 地勘八院科长

  袁兆良 山东同泰股份有限公司主任

  联系人:臧新宇 联系电话:

  莱芜校友会

  名誉会长

  单增德 莱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圣林 莱芜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会 长

  杨 峰 莱芜市房地产管理处处长

  常务副会长

  亓汉友 莱芜市政工程管理处处长

  副会长

  刘继叁 莱芜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张学进 莱芜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侯晓龙 莱芜市城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陶长青 共青团莱芜市委副书记 杨贵彬 莱芜市全通建筑公司经理 郝立峰 莱芜市方圆设计公司经理 孙延身 泰丰纺织集团投资公司经理 刘士祥 莱芜市连运水泥厂厂长 冯经虞 莱钢机制公司经理

  秘书长

  陈立刚 莱芜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

  常务副秘书长

  田兆勇 莱芜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

  李云亭 莱芜市全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 峰 莱芜市规划勘查设计院副院长 张敬远 泰丰纺织集团基建部主任 亓爱群 鲁能开源建筑公司副经理 魏圣昌 莱芜市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张献华 莱城区建设局质检站副站长 刘 杰 正大监理公司副经理

  联系人:陈立刚 联系电话

  临沂校友会

  名誉会长

  徐从兴 山东信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名誉副会长

  刘德成 临沂市建设局副局长 杜兆银 临沂市公安消防分局 张守秀

  张桂玉 天元集团董事长

  朱长岭 华泰建设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朱乃廷 临沭县体改委

  会 长

  李兴军 临沂市规划局局长

  副会长

  李新忠 临沂市计委投资科科长 王卫军 双月园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亓树生 临沂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新华 临沂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薛 铸 临沂市建设局施工科科长 张元金 临沂市规划局工程科科长 白 岩 临沂市规划院副院长 范玉山 临沂市城建测绘院院长 鲁佃太 临沂市建设局助理调研员 吴永清 临沂市公安消防分局副局长 田文勤 临沂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 林青友 天元集团安装公司书记 刘彦起 罗庄区建委工会主任 魏元福 临沂矿务局副经理

  高洪文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公司基建办主任 冯正新 河东区建设局副局长 谭卫东 苍山县建设局副局长

  张 军 房源房地产住宅发展公司董事长

  秘书长

  张新华 (兼)

  副秘书长

  王 韬 山东汇仁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毛 杰 临沂市设计院副所长 周 刚

  王文礼 双月园集团办公室主任 赵 炬 市建设局办公室副主任

  联系人:张新华 联系电话

  德州校友会

  顾 问

  郭作富 德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名誉会长

  邵自升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刘文治 原德州市建委副主任 孙军生 德州市组织部副部长 赵春雨 德州市城市执法管理局局长 宋学军 德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会 长

  李荣胜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副会长

  杨 毅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王 红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段文通 德州市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 杨文华 德州市开发拆迁办主任 崔全岳 德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朱金华 德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

  陈鲁滨 德州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靳海洋 山东德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志敏 宁津县建设局纪检书记 郝 兵 齐河县建设局副局长 刘启彦 陵县建设局副局长 张晓临 临邑县建设局副局长 高学功 平原县建设局副局长 李玉岭 武城县建委副主任 蒋 磊 庆云县建设局副局长

  秘书长

  崔全岳 (兼)

  副秘书长

  哈 勇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董伯驹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孙新泉 禹城市质检站站长 卞 彬 乐陵市监理公司经理 孟宪斌 夏津县建筑设计院院长

  联系人:崔全岳 联系电话

  聊城校友会

  会 长

  李军生 聊城大学副校长、聊城市市长助理

  副会长

  田中俊 东阿县委副书记 栾振利 茌平县副县长 孙福亮 聊城市经贸委副主任

  兹留柱 山东聊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胜潮 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 王爱生 聊城市建委副主任 郭守印 聊城市规划局副局长

  秘书长

  兹留柱 (兼)

  副秘书长

  李继峰 聊城市房管局开发科科长 宋洪秋 聊城市建委招标办主任 齐武祥 聊建集团副总经理、建科院院长

  郭明洪 聊建集团副总经理、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经理 李 瑛 聊城市规划局规划科科长 赵联信 东昌府区建设局副局长

  联系人:兹留柱 联系电话:

  滨州校友会

  名誉会长

  隆方同 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星泰 无棣县县委书记

  顾 问

  史 东 市政协副主席

  孔祥惠 市建设局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 马光辉 滨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玉莲 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会 长

  李太远 市建设局副局长

  副会长

  王金岗 滨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李 军 滨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 尹秀琳 滨州市土地管理局副局长 韩海龄 滨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曲秀峰 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马 波 惠民县建设局副局长 王 军 山东邹平建筑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胜民 沾化县建设局副局长 秘书长

  马銮洲 滨州市建管局副局长

  副秘书长

  刘群和 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部主任 郭宪玉 邹平县建管处主任 刘 军 滨城区建设局副局长 孙建军 博兴县质检站站长 何文新 无棣县质检站站长 刘全信 信阳县安检站站长

  王开光 滨州市经济开发区设计院院长 张 勇 滨州市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经理

  联系人:马銮洲 联系电话: 菏泽校友会

  名誉会长

  李卫国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毕可文 原菏泽地区人大主任 党文生 市建设局局长、党委书记 程贯乾 原建委副主任

  会 长

  方天宾 菏泽市建设局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科长

  副会长

  王敏生 菏泽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刘建国 菏泽市建设局副局长 刘文林 菏泽市规划局副局长 邵九宪 菏建集团总工、高工 李 明 菏泽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 白 哲 菏泽光源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元翔 曹县建筑工程管理局局长 邵传述 成武县房产局局长 陶祥平 单县建设局副局长

  彭 新 巨野县建设局副局长、工程师 胡存景 郓城县建设局副局长 马良腾 东明县供电局副局长 王同民 菏泽市建设职工培训中心 秘书长

  王同民 (兼)

  副秘书长

  郭国智 菏泽市审计局高工 吴大勇 菏泽市质监站高工、站长 杨以柱 菏泽财政局高工 赵文兰 菏泽规划局主任 高照轩 菏泽市建行 平纪强 菏泽市一建公司高工 孔新民 定陶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经理 满启祥 单县建设局质监站站长 王若宇 曹县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杨克亮 巨野县建设局城建科科长、工程师 库秀才 郓城县建设局

  段 朋 东明县建设局质监站工程师 申 喆 鄄城县建设监理公司经理 魏昌东 成武县城乡建设局工程师

  联系人:王同民 联系电话

  地质校友会

  名誉会长

  杨正江 原山东省地勘局局长 张永海 原山东省地质学校校长

  牛俊宪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工商联党组书记

  会 长

  王桂鹏 省国土资源厅执法局局长

  副会长

  万继涛 省地矿局集团公司副总工 王义生 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经理 于学峰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德敬 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副院长 吉孟瑞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 李 瑛 鲁南地质工程勘查院副院长 李光友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处处长 李景波 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宋明春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勘处副处长 郑富华 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副主任 宫述林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 韩连顺 山东建筑大学科长 颜景生 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

  秘书长

  于学峰 (兼)

  常务副秘书长

  韩连顺 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处

  副秘书长

  王传进 省地勘局审计处处长 王树星 鲁北地质工程勘查院工会主席 刘 风 泰安市泰山区工商联会长 孙永福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李现文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站站长 宋余礼 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高工 张冠英 省建设厅经理

  陈言贵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主任 倪 军 省地勘局财务处处长 郭德英 山东地矿工程集团经理 韩廷宝 鲁南地质工程勘查院经理 韩祥银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高工

  第三篇:山东大学出版社简介

  山东大学出版社简介

  山东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具有图书出版权和音像出版权,挂有山东大学音像出版社的副牌。出版社包含山东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山东大学教材中心、山东大学图书有限公司3个二级单位,共有职工105人。

  建社以来,我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旋律,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方针,把服务高校、服务社会作为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共出版各类图书8000多种,70%以上为高校教材和学术专著,形成了以文史类学术专著、高校教材、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教育山东省地方课程教材以及各级各类培训教材为主的出版特色。

  近年来,我社向社会推出了一系列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优秀学术专著和各类图书。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评选中,我社共有17种入选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在学术专著的出版上,充分利用大学社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面向社会推出了一系列人文社科精品图书,如《山东文献集成》、《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研究丛书》、《新史学沙龙》、《人文前沿丛书》、《文明之旅丛书》、《环境政治学译丛》、《汉译犹太文化名著系列》、《文艺学前沿理论研究书系》、《文史经典系列》、《望岳》、《山东大学文史书系》等,突出了山东大学出版社在专业学术专著出版方面的优势与特长。与此同时,我社还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

  “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项目——《两汉全书》,历经十年,于2009年12月正式出版,在全国乃至华人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开始出版的《山东文献集成》(4辑200册)更是引起了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与好评,填补了山东出版史上的空白。2010年我社两获国家级大奖:《两汉全书》获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丛书》获得了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1年《宋代乡村组织研究》、《山东民间艺术志》荣获国家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同时,我社还推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市场的优秀出版物,如《关注邻国丛书》、《解码2012》、《清代皇陵地宫探秘丛书》《911掘密报告》等。

  建社以来,我社始终把图书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在多年来的图书质量检查中,我社图书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在出好书、出精品图书的前提下,我社还不断提高图书的印刷装帧质量,图书印装质量部优、省优品达到90%以上,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第四篇: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简介

  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学专业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简介

  一、专业方向设置背景

  人类在征服自然、创造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同时,正在肆意践踏和破坏着自然界,环境日益恶化,人口的剧增与资源短缺,我们生存的星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目前,我国已有400亿平方米的建筑物。每年新建建筑约有20亿平方米,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50%。研究表明,建筑在其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造成大量污染。我国建筑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耗能达到总能耗的30%,因此,建筑节能问题既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发展生态化、健康型的节能建筑势在必行。在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太阳能是一种可利用的非常宝贵的可再生能源。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历史而言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的永久能源。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列出了各缔约方削减温室气体的目标值。各国政府日益关注能源问题,并采取相应政策,鼓励使用太阳能:美国和欧盟都曾提出了要在2010年实现总功率为300万kW的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德国发布了一项10万屋顶计划,意大利发布了一项1万屋顶计划,瑞士、荷兰也发布了利用屋顶进行太阳能发电的大型计划;日本政府也制定了新能源法。为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我国近几年先后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以鼓励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专业方向简介

  1、太阳能建筑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综合考虑社会进步,技术发展和经济能力等因素,在建筑物的策划、建筑设计、使用、维护以及改造等活动中,主动与被动的利用太阳能的建筑统称为太阳能建筑。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指在建筑中,将太阳能产品、部件及系统的使用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部分去考虑,贯穿了建筑设计的过程,涉及了从策划定位、建筑设计到安装施工、验收评价的整个过程,使太阳能系统符合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

  2、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系统化知识,尤其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方面具有专长,能在设计部门、开发部门、研究部门及太阳能生产企业从事设计与研发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太阳能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等方面的专门训练,并具有项目策划、建筑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要课程

  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热工基础、太阳能利用技术基础、建筑结 1

  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A、建筑设计B、太阳能建筑设计、建筑设备自动化、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等。

  4、专业方向应用前景

  太阳能势必成为未来社会的新能源。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将成为21世纪的市场热点,成为21世纪建筑节能市场的亮点。可以预见,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将代表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21世纪的建筑将是绿色生态的太阳能建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向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随着政府部门、科技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建筑学人才培养在这方向,还是一个空白,政府机关、设计单位、科研部门、太阳能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该专业方向将具有非常宽阔和良好的就业前景。

  三、专业方向设置与策略

  山东建筑大学与山东力诺集团正式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结合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人才需要,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国内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全面发展。力诺集团、山东建筑大学将共同打造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的新型产学研模式。依托建筑学专业联合培养“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向”人才,重点培养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面具有专长的人才。2010年招收18名在校二年级相关专业学生,组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专业方向”,实行订单式委托人才培养。其中,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6名,其他相关专业12名。力诺集团与该专业方向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取得学位资格的毕业生毕业后到集团工作。

  四、助学政策

  1.在力诺集团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配合指导实习过程,并按照企业规定向实习学生提供相应实习费用。

  2.力诺集团每年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费用,并对学习优秀学生予以奖励。

  3.力诺集团资助,选派30%优秀学生毕业前到国外知名大学考察、进修、深造。

  4.力诺集团将为到集团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优厚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山东建筑大学教务处

  2010年9月1日

   第五篇:山东建筑大学近代史重点

  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 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俄国对我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领土的侵略

   1858年,《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 1881年,《改定伊犁条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又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处“留兵驻守”。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劝道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强迫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更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5、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原因? (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2) 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6、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成《四洲志》一书。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7、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1) 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2) 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8、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 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p43

  9、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2)太平天国起义时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4)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时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10、天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2)以宗教来发动 组织群众,不仅不能正妻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4)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11、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举办的阳物事业归纳起来三方面:1 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1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 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14、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5、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6、1898年的“百日维新“,只经历103天,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17、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18、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9、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代表人物——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20、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确立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中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2、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23、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4、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主张,没有正面出击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更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5.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26、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说她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失败的原因:1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2 从主观方面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拯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7、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8、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1) 外国资本的压迫;(2) 官僚资本的排挤;(3) 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4)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下(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 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0、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特点: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次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2)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受帝国主义,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3)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他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 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中国共产党运动的兴起,使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31、 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前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1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2 民族资产阶级;3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2、三种建国方案:1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边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挥,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3 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他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 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34、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开始的。《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36、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37、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开始,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38、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 五四运动是一次线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4 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正是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39、 广东杨匏安于1919年11月、12月发表《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确切的阐述。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出版。

  40、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明确指出,加给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市里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是极具意义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第二,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1924年4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4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了解)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了解)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4、大革命失败前,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1927年大革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