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句 >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2-07-11 10:07:06

  第一篇: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徐瑞娥

  近年来,各国首脑讲话、政府文件以及世界主流媒体频频使用“低碳经济”这一新词汇。因此,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作出《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I%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7月,C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8年5月31日至6月8日,英国伯明翰举办了第一届国家气候变化节,发布了《气候变化战略》,提出了“后碳时代城市”目标,明确提出到2026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人均排放从6.6吨下降到2.8吨等。

  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日本2008年提出了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福田蓝图”,其减排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与此同时,日本一直重视能源多样化,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

  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份奥巴马总统论述“美国经济恢复和再投资计划”的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已将能源、教育、健康和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最重要的领域。在能源方面,奥巴马提出,为了加速推进清洁能源经济,美国在未来3年内将把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再提高1倍,将开始建造新的长达4800公里的传输电网,以方便传输这种新的能源。

  奥巴马已公布的能源政策还包括:未来10年,政府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风能、太阳能和其他替代能源公司将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资助;到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个指标到2025年将达到25%);汽车方面,将加大对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减少石油消费量;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政府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绝缘材料等;在建筑方面,将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推行绿色建筑,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与此同时,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美国正在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最近发布实施的《能源政策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都把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作为重要指标。2007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因素。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中仅二氧化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我国基本已形成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但是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而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据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也将进一步增加。

  2.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石化等高耗能的行业含碳量非常高。这也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在生产最好的产品的同时使碳的排放量达到最小是我们今后应该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3.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则是制约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实现低碳经济是保护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真正的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很多科技的支撑。如甲烷的回收利用、HFC23焚烧、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储存到地下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阶段。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3.3%和2.2%。中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2.发展方式。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因而我们要充分估计到粗放增长的惯性和转型的难度。

  3.资源禀赋。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

  4.贸易结构。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现状与低碳经济的要求存在的矛盾。

  1.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属于“同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的这一发展空间。换句话说,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我国资源供应和排放权难以保证。

  2.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的生产和消费,部分来自水泥生产。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3.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66期

   第二篇: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摘要: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也为各国经济转型带来了历史机遇。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各国更是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本文主要从低碳经济的起源、内涵、必要性、对策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简要评述,以理清理论的脉络,从而为新形势下中国低碳经济的战略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油价上涨以及能源安全等问题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推动了世界各国对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节能减排、迎接低碳经济、构建新的能源结构的浪潮已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企业会计是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的,随着企业低碳化经营环境的逐渐形成,低碳会计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历来走的是“高碳”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资源、环境瓶颈逐渐显现,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事关中国发展大局。围绕这一话题,国内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文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综述如下,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 低碳经济的起源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于2003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的。因此,严格来说,这部分综述内容跟国内研究无关。但只有弄清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以及历史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低碳发展和低碳研究之路。因此,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一般将低碳经济的起源分为五个阶段:

  1.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 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低碳经济包涵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和资源禀赋。庄贵阳主要将低碳经济理解为一场“能源革命”,强调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何建坤在此意义上,将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二氧化碳,要产生更多的GDP。

  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收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则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全球性革命。”在周生贤的界定下,低碳经济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低碳经济不仅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人类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鲍健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低碳经济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刘细良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地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金乐琴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潘家华则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夙愿。因此,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学界有众多的说法。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学界尚无定论。从上面列出的众多界定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解是逐渐深入的:首先,是从“能源革命”论到”发展方式”论的嬗变。对于低碳经济,学界首先将其理解为人类为应对气候危机而掀起的一场能源革命。目的是减缓温室气体效应。而随着能源、环境、资源瓶颈逐渐显现,人类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强势冲击之下,人们得以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路径。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人们终于知道,低碳经济和新能源革命将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其次,是从“环境论”到“经济论”到“文明论”的进步。低碳经济的提出首先是为了破除气候危机和经济困局。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升温,人类生活与其间的生态环境恶化。且“高碳”发展模式导致能源、资源紧张,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但随着对低碳经济研究的深入,人类才发现,低碳经济不仅仅涉及环境和经济领域,而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框架,是文明的质变;再次,是将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与具体的中国国情相联系。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西方提出,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学说,而是需要付诸实践,于是各种权利义务应运而生。国际政治学里有一个观点: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西方国家掌握着话语权,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自然是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国内学者强调“低碳经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必须协调”以及“发展阶段论”,都是为了抵制西方的话语霸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及必要性

   在原因分析方面,黄栋的研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黄栋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少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魏志恒、庞莹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体现为三:一是资源条件相对于经济增长出现瓶颈效应;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三是客运促进技术变革和创新。

   而付允等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非常紧迫,理由至少有三:其一,中国面临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其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其三,我国资源超常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邓越月、金仁淑则从微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观点如下:从微观角度看,“低碳”可以消除大气污染对经济效率的外部性影响;从宏观角度看,“低碳”可以创造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双赢;另外,低碳发展模式开发新能源,有利于维护能源安全。

   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看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高碳模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支撑重工业化的是能源。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不断大幅涨价,我们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依存度越来越高,抗风性能力越来越差,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第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情况下,“碳排放”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打压和限制中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第三,从国际来讲,“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碳排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

   应对发展困境,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人类社会的共识。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是被动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高碳发展模式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紧张,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选择低碳发展模式是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另一方面,是从主动改变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极不合理,在国际产业链中始终处于中低位置,国际竞争力差。值此全球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只有主动改变发展模式,走低碳环保之路,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这是战略选择。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

   发展低碳经济,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王毅指出,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甚至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但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能源和技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近中期看,作为率先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和要素组合优势,较快实现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的历史机会。在常规情况下,未来20年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相对充足,而目前相对较低的能源价格也许是廉价石油时代结束前中国加速工业化的最后时机。但就自身条件来看,中国受到发展阶段的制约,实现低碳转型面临快速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分工的低端定位、巨大的就业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金乐琴等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二是发展方式。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是资源禀赋。中国“富煤贫油少气” 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四是贸易结构。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已进入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此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

   邓越月、金仁淑则利用管理学的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部优势有:新能源储量丰富;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投入大量环保资金。而内部劣势体现在:能源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机会主要有:国际社会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最后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威胁:国际合作困难重重。

   赵卓、肖利平具体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缺乏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机制;低碳技术科技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低碳消费观念滞后不利于低碳技术创新;国际利益冲突阻碍低碳技术创新。

   孙晓伟等则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一,对原有经济发展制度的路径依赖;二,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不完备;三,激励约束机制供给不足;四,政策法律体系仍处于薄弱的状态;五,环境管理的经济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环境税收制度的不完善。

  庄贵阳认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人口、人均收入、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从人口因素看,虽然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婴儿死亡率、总和生育率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毕竟有13亿的人口基数;从能源结构因素来看,虽然通过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和CDM项目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人均收入因素来看,中国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决心和努力不会动摇,这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 中国不会以降低人均收入或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对策

   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2008)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架构发展低碳的社会行动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减排,注重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韩雪梅、刘欢欢(2009)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充分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西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任奔、凌芳(2009)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建议选取一定的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或者实践园区,让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进节能建筑、节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孟德凯(2007)从中国利益出发,指出我国可以从清洁发展机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碳汇三个方面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朱四海(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降低人为碳通量、开展碳预算、发展低碳技术、能源结构转换促进人类社会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2008)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为:节能优先;化石能源低碳化;激励低碳技术研发以及建立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卢小祁(2009)认为,通过农村低碳化建设、城市低碳化运营以及工业低碳化发展是将南昌建设为绿色花园城市的新型途径。宋德勇、卢忠宝(2009)指出,目前各国低碳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为:低碳能源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低碳产业政策、低碳消费政策,四种低碳经济政策都是以鼓励和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的。

  六、简要评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进行低碳转型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尽快实行现代化的两难选择。因此,我们在遵循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环保经济的潮流的同时,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稳健的财税政策及其他相关配套政策,渐进式地推动我国的低碳转型。多一份谨慎,少一分冲动;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武断。唯有如此,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才会走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邓中,李悦,赵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J].商情,2010. [2]刘杨.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7). [3]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 [4]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低碳经济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 [5]邓越月,金仁淑.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 [6]魏志恒,庞莹.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节能减排的艰巨性分析[J].生态经济,2010. [7]刘浩,肖湘熊.关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 [8]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9]李慧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 [10]杨爱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政策架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9). [11]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 [12]陶爱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0. [13]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 [14]李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及路径前瞻[J].会计之友,2010. [15]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 [16]张坤明,潘家华,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7]陈文颖,吴宗鑫.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J].中国环境科学,1988,(6). [18]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3). [19]李海涛,许学工,刘文政.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第三篇: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摘 要】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由于倍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所以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目前中国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二是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三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排放 转型路径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1980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联合资助“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后,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莱斯特?R?布朗(1986)明确指出:在工业时代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当稳定的,但随着矿物燃料时代的到来,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也相应增加。

  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是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白皮书提出了建立低碳经济的可能和思路,并没有对低碳经济进行明确界定。

  1. 低碳经济的内涵界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庄贵阳( 2005 ) 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冯之浚,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3]。方时姣( 2009 )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4]。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新规则,包括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5]。

  2. 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能源的使用和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早期研究认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在低收入水平阶段,随着收入的上升,环境质量退化,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拐点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污染排放水平开始下降,环境质量好转,该结论也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Curve),也被称为“倒U曲线)建立了人均二氧化碳和人均GDP之间的状态空间模型,发现二者不是简单呈现为倒U关系。韩玉军、陆肠(2007)对不同国家组后的研究表明,不同组别国家的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差异很大,分别呈现出倒U、线性和N型等关系。

  中国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另一因素是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张为付等(2011)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研究中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不仅数量巨大,且存在不平衡,主要由少数几个行业引起。此外,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失衡表明,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大量增加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条件和路径

  对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路径,国内学者们总体思路相近。付允等(2008)指出,中国应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实施节能优先、大力发展再生能源、设立碳基金从而激励低碳技术研发、建立国家碳交易机制等措施实现低碳经济[6]。鲍健强等(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是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低碳工业和低碳农业并建设低碳城市;还要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Carbon Sink)[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议应总体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建设低碳经济[8]。庄贵阳(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保护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但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含义不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全力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即单位GDP能耗逐步降低[9]。潘家华(2012)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进行低碳转型是必然趋势,虽然不能立即转向低碳经济,且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又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面临诸多挑战,且早转型就早有主动权,早取得竞争优势,可以考虑从节能技术、寻求替代能源和改变消费行为等方面入手缩短转型时间[10]。王毅(2009)指出,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明显的困难和障碍,具体表现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国际贸易结构、经济成本、不完全市场、技术推广体系、制度安排、配套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11]。姜克隽(2009)认为,中国有机会在2020年之前就将碳排放控制住。如果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必须从现在就采取适当政策,否则由于技术锁定效果,实现低碳发展的机会就越来越小了[12]。金乐琴(2010)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市场的信息失灵和协调失灵是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13]。

  参考文献:

  [1] British Government.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he stationary office,2003:21~65.

   [2]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3]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4] 方时姣.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9-5-19(001).

  [5]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43~46.

  [6]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7]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低碳经济的中国策[J].新经济研究.2009,(10):91~95.

  [9]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0~26.

  [10] 潘家华.中国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但挑战严峻[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基础济.2012,(1):30~32.

  [11] 王毅.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节录)[J] .中国低碳年鉴.2010:530~532.

  [12] 姜克隽.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节录)[J].中国低碳年鉴. 2010:530~532.

  [13] 金乐琴.中国低碳发展: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1):56~59.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第四篇: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研究

  广西财政重点调研课题《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目

  录

  1 摘要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

  一、研究方法„„„„„„„„„„„„„„„„„„„„„„„„„„„„„„„„„4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4

  三、低碳经济与广西发展„„„„„„„„„„„„„„„„„„„„„„„„„„„„5

  (一)低碳经济对广西发展的重大意义„„„„„„„„„„„„„„„„„„„„„„5

  (二)广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5

  1、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造成的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5

  2、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6

  3、 能源消费结构制约„„„„„„„„„„„„„„„„„„„„„„„„„„„„„ 6

  4、低碳技术匮乏„„„„„„„„„„„„„„„„„„„„„„„„„„„„„„„ 6

  (三)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6

  1、 以产业转型为低碳发展主线„„„„„„„„„„„„„„„„„„„„„„„„„ 6

  2、 以新能源和节能服务产业为低碳发展重点„„„„„„„„„„„„„„„„„„„ 7

  3、 以低碳技术开发为低碳发展动力„„„„„„„„„„„„„„„„„„„„„„„ 7

  4、以节能减排为低碳发展基础„„„„„„„„„„„„„„„„„„„„„„„„„ 7

  5、以倡导低碳消费开拓市场„„„„„„„„„„„„„„„„„„„„„„„„„„ 7

  五、广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措施„„„„„„„„„„„„„„„„„„„„„„ 8

  (一) 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财税措施现状„„„„„„„„„„„„„„„„„„„„„ 8

  1、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8

  2、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税收优惠政策„„„„„„„„„„„„„„„„„„„„„„„8

  3、对节能产品的绿色采购政策„„„„„„„„„„„„„„„„„„„„„„„„„ 9

  (二) 当前财税政策措施的不足„„„„„„„„„„„„„„„„„„„„„„„„ 9

  1、系统性欠缺,政策覆盖面有限„„„„„„„„„„„„„„„„„„„„„„„„ 9

  2、政策措施较单一„„„„„„„„„„„„„„„„„„„„„„„„„„„„„„„9

  3、政府绿色采购有待加强„„„„„„„„„„„„„„„„„„„„„„„„„„„ 10

  六、发达国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10

  (一) 欧盟„„„„„„„„„„„„„„„„„„„„„„„„„„„„„„„„„10

  (二) 英国„„„„„„„„„„„„„„„„„„„„„„„„„„„„„„„„„10

  (三) 日本„„„„„„„„„„„„„„„„„„„„„„„„„„„„„„„„„10

  (四) 美国„„„„„„„„„„„„„„„„„„„„„„„„„„„„„„„„„11

  七、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选择„„„„„„„„„„„„„„„„„„„„ 11

  (一) 增加对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节能减排的财政投资„„„„„„„„„„„„ 11

  (二) 扩大低碳技术开发利用、节能服务的税收优惠„„„„„„„„„„„„„„„ 11

  (三) 建立支持低碳产业融资的碳基金„„„„„„„„„„„„„„„„„„„„„12

  (四) 对居民低碳消费进行财政补贴„„„„„„„„„„„„„„„„„„„„„„12

  (五) 开征企业排碳费„„„„„„„„„„„„„„„„„„„„„„„„„„„„12

  (六) 加强政府绿色采购政策„„„„„„„„„„„„„„„„„„„„„„„„„12 参考文献„„„„„„„„„„„„„„„„„„„„„„„„„„„„„„„„„„ 1

  3摘

   要

  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低碳政策的制定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健全市场信号,克服市场失灵,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出发,解决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质带来的能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除了政府管制外,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财税政策措施。作为政府直接掌握的经济工具,财税政策在弥补市场缺陷、体现政府政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也证明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实现广西绿色低碳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促进低碳发展财税政策体系支持。探寻适合我区低碳发展模式的财税支持措施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地方财税政策,对广西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意义重大。本课题在分析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现低碳发展途径。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实施的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支出、税收优惠和政府绿色采购等与低碳发展有关财税支持政策现状及存在的政策系统性欠缺、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财税支持政策措施情况,系统地提出了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财税政策,包括:增加对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节能减排的财政投资;扩大低碳技术开发利用、节能服务的税收优惠;建立支持低碳产业融资的碳基金;对居民低碳消费进行财政补贴;开征企业排碳费;加强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模 3 式的优先选择。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提出,新政府将致力于把新能源、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并许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超过GDP3%的历史最高水平。日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6万亿日元用于加强日本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后劲。欧盟也宣布将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本地区的“绿色经济”。从当前全球经济的情况来看,清洁能源、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增长点。今年我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就是“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在全球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各地区也在进行发展低碳经济的探索。低碳经济是一次全新的变革,为广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更好地实现广西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把握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低碳政策的制定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健全市场信号,克服市场失灵,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出发,解决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质带来的能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除了政府管制外,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财税政策措施。作为政府直接掌握的经济工具,财税政策在弥补市场缺陷、体现政府政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也证明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实现广西绿色低碳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促进低碳发展财税政策体系支持。探寻适合我区低碳发展模式的财税支持措施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地方财税政策,对广西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意义重大。本调研课题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广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低碳发展途径,对当前实施的与低碳发展有关财税支持政策进行梳理,从而构建系统地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财税政策体系。这对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分析与专题座谈、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低碳经济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意义,针对广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到有关市县、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和做法,提出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三、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在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英国政府还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英国议会还于2007年11月宣布了气候变化法案(Climate Change Bill),法案中提出了全球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长期减排目标,承诺在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较1990年排放基准减少26%~32%,以及在2050年前减少至少60%。2006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的努力,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无碳或低碳能源使用比例的问题,核心是新能源技术、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 4 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低碳经济与广西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广西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主要靠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增长点。目前,低碳经济正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增长点。低碳技术将带来巨大的产业革命机会,无论是上游资源还是下游消费品的生产,都将面临结构和总量两方面的重整。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节能技术(能源效率)、环保技术、储能技术、建筑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都会得到长足发展。低碳经济给全球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计,如果我们要将温室气体浓度限制在450ppm 二氧化碳当量,那么从现在起直到2030年,每年约需要将550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技术。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在2007年至2030 年期间需要超过26万亿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08年报告中估计,目前有1700亿美元的能源效率投资机会,其内部收益率(IRR)将达到17% 或更高。低碳经济还将提供新增就业岗位。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报告估计,到2030年前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6300亿美元将能够至少新增20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蓝皮书就指出: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实质上,发展低碳经济,是确保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

  低碳经济的兴起,给广西带来了宝贵的历史发展机遇。从全国来看,广西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在传统产业发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在低碳经济上,广西可以与发达地区同时起跑,这就为广西实现跨越发展、赶超发达地区提供了机会。对广西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即是着眼未来,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增强广西的竞争力:从短期来看,低碳经济可以吸引国内外投资,拉动我区就业和消费从而提振经济;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使广西在新经济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更有利于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这是抢占先机、引领未来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为广西提供了引领未来的契机。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形成低碳产业基地、区域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将使广西在新兴产业发展竞争中取得优势。低碳经济将带动我区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使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环保产业,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充满创造活力和发展生机的高科技企业,为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二)广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快速工业化、城镇化造成的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广西城镇化水平2009年达到40%,2010年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41%。从全国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化率依然很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1]从广西情况来看,广西城市化水平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预计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将持续到2030 年,每年将有1%的人口即约1400 5 万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并引致大量的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需求。就工业化进程而言,中国整体上仍处工业化中期阶段,广西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预计广西工业化过程将持续到2020 年以后。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物质材料和能源消耗极大。考虑到广西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还要至少持续20年的时间,未来广西能源消耗还要持续增长较长时期。

  2、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我国政府2009年11月26日正式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区一直单纯强调GDP的增长,忽略增长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这使得能源、化工和房地产行业等碳排放大户,长期占据GDP的榜首。近几年来,广西高耗能行业仍呈较快发展态势,这给节能减排带来很大压力。“十一五”前四年,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89.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累计下降8.76%,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72.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下降13%,已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虽然我区节能减排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形势相当严峻。节能降耗尤其是工业节能难度加大,2010年一季度,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上升了5.95%,成为全国12个单位GDP能耗由降转升的省区之一;全区14个市中9个市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个别市的升幅还达到两位数。新增高耗能企业121家,新增能耗30.22万吨标准煤。国家减排承诺和广西减排目标的实现都要求广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广西目前以有色、化工、机械、制糖为主的高能耗发展模式而言,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3、能源消费结构制约

  广西是人口大省,能源小省。除了水电资源较为丰富外,缺煤、少气、缺油。广西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能源缺口较大,需要从外省或国外购买大量的石油、煤炭资源。尽管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仍未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再加上煤炭、石油等资源价格逐年上升,这些因素使得广西未来的能源安全面临者严重威胁,直接影响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以煤为核心的“高碳”能源结构是广西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开发新能源来予以改变。

  4、低碳技术匮乏

  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这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在低碳技术方面,广西虽然具备了某些技术基础,如,非粮生物质能源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新能源货车生产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但广西低碳技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新能源设备制造技术几乎空白,高效节能技术匮乏。

  (三)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探索广西的“低碳模式”,要结合我区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低碳经济作为抢抓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和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机结合点,立足广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把区域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要突出重点,从关键性领域进行突破,进而推动全区低碳经济的发展。

  1、以产业转型为低碳发展主线

  产业升级换代,向低碳型产业结构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目前广西产业对传统能源资源过度依赖、产业链过短、新兴产业薄弱等特征仍很明显。广西重点打造的14个千亿产业大部分都是高能耗产业,离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 6 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低碳”内涵。大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节能环保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具有高耗能特征的重化、钢铁、汽车、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打造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施电解铝、制糖、造纸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工程,坚决淘汰炼铁、炼钢、造纸、酒精、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和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2、以新能源和节能服务产业为低碳发展重点

  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服务产业,要将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西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优越的新能源发展条件。我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风能和太阳能资源,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我区列入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省(区),根据2010年出台的《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广西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要超过50亿元。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620亿元,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广西低碳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广西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结合我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开发生物质能、沿海风能和太阳能,研究开发潮汐能。推动新能源产业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低碳经济的发展,使节能服务成为新兴市场需求。有关专家表示,我国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增速有望保持30%-40%,未来行业市场容量有望高达4000亿元。2010年4月,发改委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广西应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将节能服务产业作为我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以低碳技术开发为低碳发展动力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驱动力”,广西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广西已具备一定的低碳技术基础,但广西低碳技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新能源设备制造技术几乎空白,高效节能技术匮乏。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是要形成低碳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要结合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和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整合产、学、研科技资源,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节能降耗、碳捕获和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装备,对引进低碳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4、以节能减排为低碳发展基础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要以十大节能工程为抓手,重点推进工业、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一是高效推动工业节能。重点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点工程、能量系统优化节能工程、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等;二是全面开展建筑节能。在我区推行建筑物能效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降低建筑施工能耗;落实“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展节能建筑示范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等。

  5、以倡导低碳消费开拓市场

  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重要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南京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上说:“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模式,通过培养低碳消费习惯、拉动低碳消费需求来引导绿色生产,是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必然选择”。低碳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有赖于低碳消费市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方式,对于中国的产业界而言,政府对消费市场的培育,以及消费者的低碳消费需求的养成,势必低碳生产的强大动力。但是目前中国低碳消费方式并不普遍,在中国推行低碳消费方式必须从培养市民观念入手,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先导。广西发展低碳经济要紧紧抓 7 住低碳消费这一重要环节,通过倡导低碳消费引导人们消费方式变革,为低碳产品开拓市场。

  五、广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措施

  (一)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财税措施现状

  近年来,广西积极落实国家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项财税措施,同时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财税优惠政策以支持广西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增加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支出、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税收优惠、政府绿色采购等财税政策措施。

  1、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近年来,广西自治区加大财政支持减排力度。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资金、整合现有涉及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倾斜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创新财政补贴方式:(1)节能减排资金大幅增加。自治区本级财政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2007年为0.1亿,2008年2.1亿,2009年达到3.5亿,增幅显著;(2)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向节能减排倾斜。整合自治区本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环保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水资源费等各项资金,倾斜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资金在对各行业、各领域统筹兼顾适当支持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工业企业技改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建筑节能、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减排以及节能减排监测能力建设等;(3)创新财政支持方式。2008年,自治区财政厅在本级新增安排2.1亿元专项资金节能减排的同时,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提出主要采取以奖代补,实行财政奖励资金量与节能减排量挂钩的方式。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的2.1亿元节能减排奖励资金将与全区当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挂钩,重点支持60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317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建设。自治区财政厅还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具体奖励标准进行了研究。如在安排奖励资金支持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时,经认线吨化学需氧量(COD)奖励400元和每减排1吨二氧化硫奖励200元进行奖励。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或前期经费补助方式予以支持。

  广西十分重视发展新能源,是全国最先发展生物质能的地区之一,为全国沼气池入户率最高的省(区)。2009年广西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年,实现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620亿元,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省(区)的目标。为支持新能源发展,自治区积极向国家申请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自治区出台扶持性优惠政策,财政进一步加大资源普查等前期费用扶持和贷款贴息的力度。增加政府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新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关键技术,以及核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城市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的支持。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支持制约能源发展的基础薄弱环节建设、新能源示范工程建设,以及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具体财政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农村沼气建设财政投资和补助。2001-2006年,自治区财政安排用于沼气池建设的补助资金每年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4.7%。2006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用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补助资金达9800万元,用于全区新建20万座沼气池建设补助;对非粮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木薯生产,依照国家有关原料基地补贴和示范基地补贴的规定每亩补贴180元;

  2、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税收优惠政策

  对节能减排的税收支持措施主要是加强落实国家有关支持节能减排的一系列税收政策。2010年广西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税收征管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了下列税收优惠:对自治区级以上(含本级)主管部门确认为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2010年底前,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国家鼓励类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为节能减排而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运用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推广节能设备和产品等原因,导致自用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和自用土地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 8 用税确有困难的,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酌情给予减免照顾。同时要求密切监控“两高”企业,加大对“两高”企业税收征管和查处力度。

  为支持广西新能源发展,自治区积极向国家申请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对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以非粮作物木薯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给予税收支持:(1)免征消费税,已征的消费税予以退还;(2)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

  3、对节能产品的绿色采购政策

  2004年底,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2006年底我国参照国际惯例颁发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其中包括轻型汽车、复印机、打印机、传线个型号的产品。《实施意见》要求,采购人采购的产品属于清单中品目的,在性能、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清单中的产品。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应当在政府采购招标文件中载明对产品的环保要求、合格供应商和产品的条件,以及优先采购的评审标准。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未按《实施意见》要求采购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理,财政部门视情况可以拒付采购资金。

  广西积极落实国家绿色采购政策并出台了系列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地方政策,支持节能产品生产。自治区本级增加了对节能空调、电视、电梯等产品的采购,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规模增长较快。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内部制定了鼓励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政策,从招标文件的制定以及评标环节对产品进行一定程度加分,从而鼓励采购人购买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产品,同时也提高了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类似措施,2008年广西区本级节能产品采购将占到同类产品采购比例的25%以上。而在2007年,广西区本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规模为770万,仅占到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13%,节能空调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比重仅为2%,只有5.4万元。为了使节能产品采购走上规范化道路,广西还发布实施了一系列地方节能标准,如《通风与空调系统性能检测规范》、《路灯节能装置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检验规范》等。

  (二)当前财税政策措施的不足

  1、系统性欠缺,政策覆盖面有限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没有没有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政策,现有政策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措施之中。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经验欠缺,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广西虽然采取了一些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但也没有形成较全面的政策体系。另外,广西当前地方财税支持政策的覆盖面有限,主要涉及工业企业技改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建筑节能、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减排以及新能源开发和生产等方面,而对于节能服务产业和居民低碳消费并没有明确的地方财税支持政策。

  2、政策措施较单一

  我国低碳政策工具主要以“命令一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主要方式:一是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二是提高环评标准,尤其是通过信贷、土地“两个闸门”控制,遏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三是强制淘汰落后产能。与发达国家以市场为主的政策工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也造成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对以市场为导向的财税政策运用较单一。从广西有关政策的情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