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句 >

重读红色经典

更新时间:2022-07-09 04:59:28

  第一篇:重读红色经典

  重读红色经典,再塑理想信念。为回顾党的奋斗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气象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党的九十华诞来临之际,中国气象局党组要求,在各级气象部门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品读红色经典活动,掀起读“红书”热潮。这是再塑理想信念的顺势之举,也是气象职业操守构建中的应时之措。

  红色经典书籍蕴涵着不屈的力量和不朽的精神,其中所洋溢的凛然正气和昂扬激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所展示的大公无私、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值得一代代传承、光大,其所塑造的一大批英雄形象和光辉典范,值得每一位后来者景仰、学习。

  当前,我国已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征程,建设先进发达的气象事业的宏伟画卷也已展开。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气象部门开展读“红书”活动,就是要通过中心组学习、集体学习、个人自学、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等形式,让每一位干部职工深入了解党的历史,了解革命先辈崇高的品德和价值取向,不断增进对党的感情,树牢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气象事业的信心;就是要不断汲取红色书籍中的精华,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外化为自身的行动。

   读红色书籍贵在思,让红色经典的甘露浸润我们的思想。读中国共产党简史、领袖传记,读《长征》,读《共和国纪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读到思,由思到悟,由悟到醒,不断审视我们的思想与时代精神是否相悖,不断检视我们的理想信念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可曾动摇,不断审察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是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思量我们所担负的气象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

   读红色书籍贵在行,让红色经典的光芒照亮我们的行动。不断传承和发扬红色经典书籍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并使之与所担负的气象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与不断繁荣的“气象文化”相结合,弘扬气象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服务全局的奉献精神,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挑战、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过程不放过”,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人民谋福祉。

  读红色书籍贵在坚定信仰,让红色经典的精髓砥砺我们的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要将红色经典作为气象干部职工树立理想信念的“充气泵”和“加油站”,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自觉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好人民利益的守护者和谋求者。

   第二篇:重读经典

  国庆闲暇时光,我开始翻书柜,寻找经典大作来重读,重读经典--记我的阅读人生。

  最近一些喜爱的博友推荐读经典。而我自己呢,又对小说写作毫无头绪。写作往往开始于一个激情洋溢的灵感,而笔端行走于仓促之间。急于完成后,连自己读来都诸多不是,想要表达的初衷总要大打折扣,而迷惘却接近于无知了。

  甚至于和我13岁的孩子探讨读后感,上次他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跟我讲述概要,并提出这篇小说反映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一个无用之人遭到社会甚至亲人的唾弃。这次他读完1Q84,我问他,小说中最关注的是什么?是情节吗?他说,这小说没什么情节吸引人的,某些东西不想都知道。我又问他,那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吗?他说,没有。他又说,所谓的意识流,就是把故事打乱,在几个人物中跳来跳去而已。接着,他又不无愤慨地说,就这点破事,写这么长,至于吗?13岁,我回想我13岁的时候,应该已经开始读文学经典了。

  于是,随手从书柜中翻出一本《包法利夫人》,回忆起我读经典的少年时代。

  首先我来描述一下我手中这本《包法利夫人》,是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李健吾先生翻译并作序的,定价为1.25元人民币。书本纸张已经发黄发硬,埋下头深深闻去一股年代久远的书香扑鼻而来。书的外壳呢,却工工整整包着白色年历纸的封皮,是由15岁的我包上的。书的扉页上敲着红章,具体字样已经不清晰了,可我记得这是爸爸单位图书馆的书,是图书馆管理员送给我的。

  当时的我,迷恋上文学经典。小小年纪已经看过不少书,手边能找到的已经都被我看完了。爸爸单位的图书馆就是最好的提供书籍的地方。我记得,我在读完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后,对书中提到的斯宾诺莎非常感兴趣,就跑去图书馆找,并向管理员询问有没有此人的书籍。可惜管理员一脸茫然,连斯宾诺莎是谁都不知道。他说就只有你来读这些书了,这些书放在图书馆也没人看,不如就送给你吧。于是,我的书柜里就有了这些1979年出版的书籍,我一直珍藏着,因为这些是我最宝贵的记忆。那时,我的身边,我的家人中,没有人读此类文学书籍。而我的爸爸,常常发现在床上托着头,翻着书,开着灯熟睡的我。很多次他替我关了灯我也不知晓。于是,他认为,我是个书呆子不适宜多读书。也许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不让我继续读书了,读后感《重读经典--记我的阅读人生》。

  我从高中开始,每个月有30元奖学金。那些钱在1987年足以用来支付一个月的饭钱。那时,我开始有钱了,有属于自己支配的钱。我也开启了自己买书看的历程。也就是说,只要我对哪本书感兴趣我就可以把它买下来而不用到处想办法去借来读了,这是何等奢侈的事情啊。于是,常常有了月末整天吃馒头就榨菜的日子。那些青春期的日子,是我的精神最富裕也最痛苦的日子。在文学世界的探索和理想的失落中我成了一个小愤青.那是我最疯狂的阅读时代。我是如此沉浸于文学世界,常常在食堂吃饭都是捧着书吃,在夜晚同学们都熄灯睡觉后,我点着手电筒看书。但那也是我离梦想越来越远的日子,渐渐地,我走入另一种人生,文学大师,思想家,伟人只是造就了一个忧郁而孤独的我。

  1990年,我在父亲的促使下,在他的期望下开始了比较务实的人生,在一家大企业工作。他认为大学毕业也不过进个这样的单位,何必绕个大圈子呢。何况大学毕业未必能再回到家乡,女孩子家不要跑远了。还有最重要一个理由,你不要再读书了,读书对你没什么好处!这是父亲开给我的药方。当时的我,把自己关起来大哭一场,人生的理想就这样失落了,而年轻的我毫无办法。

  从那以后,我的阅读就变得断断续续,我的人生进入了另一种追逐。我结婚的时候,我爸爸送给我他亲自书写的横幅求实,因为他认为书籍使我不切实际。而作家的理想不但遥远而且一无用处。

  可是我始终不忘对文学的热爱,对大学的梦想。我先进杭州大学学习文学,后进清华大学研习法律。伴随我的,除了坎坷的人生,就是阅读和学习。

  不惑之年,我又开始归于安静。我发现静静地读书,写作是何其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决定重读经典,重温少女时期那个充满激情的理想。

  让安静的阅读时光使我与永恒无限接近,无限---接近.

   第三篇:重读红色经典-青春之歌读后感

  纪念建党90周年,重读红色经典

  ——《青春之歌》读后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的党走过了9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感概和感激之情,近期我重读了《青春之歌》这本书,感慨良多。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战斗激情的动人小说。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与反动阶级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感人故事。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林道静的成长史是一部由优美走向崇高的壮美的成长史。林道静温柔沉静多情的性格、朴素纤丽典雅的体态、俊美的面庞明亮的眼眸,无不散发着青春少女的天然之美。而坎坷的身世亦造就了她性格的另一面:孤僻刚强。她好似一株生长在急风骤雨之下悬崖绝壁之上的百合花,令我的心无时无刻不为她担忧。 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我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她的成长之路, 展现了三十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这条路映衬出一个伟大的真理——知识分子必须跟共产党走, 必须自觉改造世界观才有出路。林道静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对金钱诱惑的蔑视, 对自我改造的迫切要求和不断追求奋斗的精神,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道静对于党的真挚的依赖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情感;领略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 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

  同时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她9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 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于祖国:永远爱你,保卫你。

   第四篇:重读经典 补精神食粮

  读经典书籍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能愉悦身心,使我们生活得更精。

  彩

  重读经典 补精神食粮

  网络时代的精神食粮何在

  如今,一台上网电脑,可以代替整个书房。流连于网络中,各种各样信息扑面而来,“坐在电脑前,纵观天下事”, 打开电脑,点击鼠标,一页一页飞快地浏览,很难再捧起一本书,悠闲的阅读;更难以沉浸于经典名著之中,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看,仔仔细细地想。

  渐渐地,这种快餐似的阅读,让我的心变得跟当今的社会一样浮躁。

  为何在信息丰富的网络时代,在声光影像的视觉刺激中,反而无法获得应有的阅读之乐,无法获得应有的精神食粮补充?

  我想起了著名作家史迈尔的两句话:学问之事,功夫要精密,解悟要透彻;学问之益不在读书之多,而在运用之熟。种下思想,收作行动;种下行动,收作习惯;种下习惯,收作品格;种下品格,收作命运。

  渐渐地我才明了,深入一些文学名著经典,才能补充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让人进入一种境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和本能的交流;在这个快餐式阅读的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重读经典著作来温暖自己的心灵。

  美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精神滋养

  美国人就认识到,一个国家不但需要丰厚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社会要进步,培养新一代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学艺术素养就不可缺。这些伟大作品所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新一代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了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理解与认识,更好地创造自我。

  美国这些年一直倡导阅读经典,给高中生列出的必读经典书目有20部之多。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美国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

  而俄罗斯一直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不同的年代包括战争年代,人们从未放弃读书,即使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但进入网络时代后,这么好的读书传统在俄罗斯却渐渐式微了。如今的俄罗斯人精神状态日趋萎靡,整个社会风气急剧败坏;与读着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戈里等提供的精神养料成长起来、心灵坚强、宏大而且高尚的国民截然不同。

  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畅销书。什么样的阅读,也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

  重读经典净化心灵

  我不排斥对网络阅读的亲和,点击之中,速览信息,开阔视野,但在这种亲和之中是要有一种“抗体”,抗拒对“网络快餐”的沉迷和依赖,抗拒一种慵懒心理的产生。于是我重新拾起那些经典著作。

  读经典的著作让我对古典美和现代美有双重的敏感,有认识判断能力和接爱能力。

  1经过时光淘洗的中外经典名著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凝结着智慧。阅读是与智者对话,是思想穿越古今的交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许多种生命历程,藉此实现着人生的丰富、知性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沉淀浮华的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空虚和失落。

  袁枚、王国维、钱钟书、庞德的诗各有风格,清丽隽永,令人流连;康德、萨特、黑格尔哲学书使人睿智,常读常新。

  《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让我能解读爱情、善良,对人性有至情至性的认识。

  《红楼梦》把我带到过去,去体会一个大家族兴起衰弱,悲欢离合。大观园里风情种种,人情世态。宝玉和黛玉的真挚爱情,让我沉迷其中,享受悠闲的业余生活。

  看沈从文的书时,我仿佛看见北大校园里,一个身穿长衫的木讷少年,见到美丽动人的张兆和时的惊喜,写几百封情书的痴情样子,胡适校长成就一对才子佳人的童话。同时对如诗如画凤凰城的风情,灵秀的山水孕育出一代才子的湘西充满了向往„„

  在这个物质并不馈乏的年代里,沉浸于经典名著的世界中,让我有了养精蓄锐最好的精神食粮,让我有了坦然追求一种灵性生活的勇气,赋予我一种足够抵御物质诱惑和浮燥心态的定力。

   第五篇:重读经典《简爱》[大全]

  很多时候仍然觉得,读书是一件能够让人安静下来享受时间的事情。无论周遭环境如何,总好像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静下心来阅读,给自己增添几分沉稳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几笔浓墨重彩的独属于阅读的印记。

  初读《简爱》是在高中,那时候学习太过枯燥,于是和一群同学跑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已经不记得里面太多的内容了,因为年少时候的自己还太稚嫩,眼中所见的世界都流于形式,书中的内容也无法引起自己的共鸣。现在重读《简爱》,却渐渐发现此书独特的魅力所在!

  书中女主角简爱,父母双亡,从小和舅舅一家生活在一起。而疼爱她的舅舅,不幸离世之后,等着简爱的,就是生活无尽的艰苦。不到10岁的简爱,被舅妈要求做又脏又累的活,表兄妹们一起欺负她,她经常被表哥打得遍体鳞伤,而她的舅妈,却一点不管。简爱被舅妈送进了慈善寄宿学校时,她高兴极了,这样,她摆脱了原来的生活。在学校,简爱变得成熟,她自信、自尊、自强。渐渐的爱上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当她决定嫁给罗切斯特的时候,才得知他原来还有一个妻子,简爱忍受不了这样的欺骗,她的话几乎是在说:我也有自尊,我也有灵魂,你这样是在侮辱我的尊严,践踏我的灵魂,即便我现在很穷,长得也不好,但是我和你一样,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生来就是平等的。那声音就好像一声惊雷,划破天际。她离开罗切斯特,却在罗切斯特庄园遭遇大火,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之后,眼睛被大火烧瞎,身体餐费之后,毅然的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管是做什么,只是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在灵魂上,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平等的。这就是简爱的内心,也是属于简爱独特的魅力,真正让一个人充满魅力的,从来不是她的身份地位,而是她的内心。

  书中简爱所独有的想法,追求灵魂平等的勇气,让我深深震撼,一百多年前,在当时的工业发达的英国,给女性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家里做一个好妻子,做一个好母亲,但生在那个年代的简爱却勇于脱离世俗,用平等的灵魂追求了自己的幸福,也许这就是不同。很庆幸自己重读《简爱》,也感谢及时从浮华世界里醒悟过来的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接触一些经典而又伟大的作品,好让我得以在无限的勇气与力量中深深被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