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史填空
中国古代史填空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
是。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是,他主张实行,提出了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准则。
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他主张;墨家创始人是,他 主张;法家的创始人是,他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思想的是,其著有。
3、我国第一个王朝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有:。
4、秦始皇:最大功绩:在政治上,经济文化上以作为统一货币,以作为标准文字,实行,统一思想。
5、汉武帝:(1)颁布,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制度,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2)定期举荐人才,采用儒生提出的主张,在全国推行教育,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派大将和率军北击匈奴,两次派出使西域,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6、西汉时派遣出使西域,这一举动促进了的开通和的设立。明朝时派遣七次远航西洋,此举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
其目的是最远到达的地区:,两者共同作用是
7、发现好望角的是,发现美洲大陆的是,最早到达印度的是,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是。
8、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是:隋唐时期发明了,北宋发明了,元朝发明了,指南针:战国时叫,北宋时叫,南宋时叫。
9、元朝改造了棉纺车,唐朝时发明了灌溉工具和耕作工具。
10、唐太宗:沿袭完善隋朝的和,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有深刻认识,因此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颁布的诏令(现免征农业税)(4)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唐太宗在位期间被誉为“”。
11、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同时也成为它的正式行政区。,同时还建立比较完善的。
12、清朝对国家统一的贡献:(1)对少数民族实行政策,重在以德服人(2)确立了制度,设置,加强了中央和西藏的联系(3)进一步实
施政策,保证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4)粉碎了蒙古草原西部贵族的势力,平定了天山南麓贵族的叛乱。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是在(朝代)。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1.时间:俱进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3.意义:标志着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实现的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4.发现了大量农作物的化石(南稻北粟)
5.农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2.文化遗址,满天星斗:
12生产力发展
3、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特点:多元性
集中(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大同时代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禅让制世袭制
夏王朝已建立一整套国家机器(例:设官分职,设军队、监狱)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1.大型宫殿建筑与政治权力有必然联系
2. 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手工业(制陶.冶铜已迈入青铜时代
3. 青铜工艺不发达
4. 阶级矛盾尖锐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信史的开端
2.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事件:商汤灭夏
位置:定都亳(河南商丘)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河南安阳)
3. 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实质:是一种松散的联盟
影响:方国的向背直接影响商朝的兴衰
4. 手工业(青铜器)制作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功能(鼎)饮食器
礼器
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的标识
国家社稷政治权力的象征
5. 文化发展(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资料
是汉字的前身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精选)
中国古代史
1基本概况:
1、起止时间,
2、都城
3、疆域
4、重要君主 2政治概况:
1、制度:官制、兵制、选官制度 土地赋税
2、改革
3、民族、对外、阶级(关系)
3、经济概况:
1、农业:农作物、水利、工具、人口垦荒、技术
2、手工业:纺织、瓷器、矿冶、造船
3、商业:货币、交通、城市
4、文化概况:
1、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
2、人文科学:思想、史学、宗教。
夏朝
1、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 启接王位世袭制度确定家天下形成。定都阳城(今登封)疆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夏桀被商汤灭。
商朝
1、概况: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国 定都亳,商朝中期盘庚迁都殷(今安阳) 周武王灭商纣。
西周
1、概况:公元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今西安) 面积大约150平方公里,公元前841年厉王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概况:井田制土地国有,分给诸侯使用,分封制:王族,先代贵族,功臣,先贤的后代。
3、经济概况:水利,五谷、农具、青铜、陶瓷、货币、邮驿传递制度
春秋战国
1、概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周天子威信下降。
争霸土地和人民,齐国管仲改革 尊王攘夷,齐桓公葵丘会盟称霸中原。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楚庄王称霸,吴王阖闾称霸,越王勾践称霸,韩赵魏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局面。
2、民族融合:服饰,桌椅的变化学习少数民族(赵武灵王穿胡服)
3、经济概况:铁制农具,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铸铁融化技术,金银错技术,《考工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有照,后有靠。 大量私田开垦,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各国变法新制度确定。 商鞅变法
4、人文科学:社会大变革思想活跃,老子道家创始人,特点: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特点:主张仁,维护周礼,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墨子墨家创始人,特点:兼爱,非攻,尚贤。孟子,特点: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特点: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庄子, 韩非子:特点:历史发展观主张改革,中央集权,依法为本,法后王
5、文化概况:记载哈雷彗星,19年7闰,《甘石心经》,《墨经》,扁鹊望闻问切。 秦
1基本概况:秦国公约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收复河套地区,击退匈奴,统一越族地区。疆域:北到长城,南到南海,东到大海,西到陇西(甘肃)大约400万平方公里,2100万人口,定都咸阳。
2政治概况:确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建立中央到地方官制:三公诸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律》
3、经济概况: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
4、文化概况: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
5、阶级(关系):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酷,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
西汉
1基本概况:西汉刘邦公约前202年建立,定都长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王侯分封侯国归郡县管理。
2政治概况: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酬金夺侯。
察举制,征召,朱买臣被征召(覆水难收),东汉察孝廉(品德),门第族望,官宦之家,累世公卿.
3、经济概况:编户齐民,人口耕赋税为主。
4、民族关系:匈奴以畜牧业为主,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和亲政策,武帝反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窦固窦宪破匈奴。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建立西域都护,东汉明帝班超经营西域。
5、文化概况: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与朝鲜交往,期指(商代纣王的叔叔期指后世)朝鲜,卫氏朝鲜,越南东汉是中国的领土,与日本的交往.
6、路上海上丝绸丝路路线图,中国大多技术西传,佛教传入中国。
秦汉时期的文化
1基本概况: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文化博大精深。
2文化概况:天文历法《太初历》,西汉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的《地震仪》遥测地震方向震后用,《九章算术》,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佗麻沸散,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有纸张,东汉蔡伦造纸术, (龟甲,竹简,丝绸帛,纸)董仲舒天人感应,王充《论衡》,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道家,《史记》(皇帝到汉武帝时期),《汉书》(西汉一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基本概况: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南方耕作范围大了,但发展不平衡。南北经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迁创下了基础。
原因:为了躲避战乱,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汉人难以习惯少数民族习惯(衣冠南渡)北方人南迁,南北融合,统治者的积极政策。 北方农业的恢复以发展,新技术的发展,曹魏马钧的翻车。新修水利,开发河西走廊和辽东边疆。
第四篇:中国古代史资料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
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
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
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
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第五篇:中国古代史划分
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
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古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纪中叶以前。1840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
近代: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现代: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时期。 PS:当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远古、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讲中国古代史,先要明白几个时间段: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中国远古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在50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亿年以前出现的,人类是500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500万年的历史了。
盘古氏下来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只有传说,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证。《鉴略妥注》是儿童读的历史课本,里面唱道: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万八寿最长。人皇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有一万八千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时代了。
火帝下来是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说的狩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了一个长着马头、龙身的怪兽。它身上的毛带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划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在位115年。
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文明阶段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冠军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姓姜,号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所以神农氏也是火帝。神农氏选五谷、尝百草,教民稼穑,在位140年。他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是神农氏。也有供药王孙思邈的,但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药学家,比神农氏晚得太多了。
五帝的第一个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鸟来命名。比如有凤鸟官、玄鸟官、青鸟官等等,所以称他为鸟官。
人皇指的远古时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讲起来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样。比如《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传了150代,合计45600年。人皇长着九个脑袋,说起来谁信呢!只能当故事听。所以历史上把三皇定为太古时代的伏羲氏、神农氏、还有黄帝,这是见之于史的三皇,在殷商的历史文献上有文字可考。
远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义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爷,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亏良心、不讲天理,天皇就降灾给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阎王爷是地皇爷,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讲情理,地皇就降病给你,就收你的命。人间的皇帝是皇王爷,掌管人的身,人要是为非作歹、犯上作乱,皇帝就治你的罪,让你失去人身自由。让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无非是让人学好,不要任着性子胡作非为,一旦积重难返,就悔之晚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