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句 >

信仰的力量——观《永远的雷锋有感》

更新时间:2022-07-01 21:23:47

  第一篇:信仰的力量——观《永远的雷锋有感》

  信仰的力量

  ——观《永远的雷锋》有感

  信仰,一个神圣的字眼,在我的眼中,人的一生要依靠信仰而生,依靠信仰而活。信仰,它让我看到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而我的信仰就是他——离开我们已经快五十年的雷锋同志!

  依稀还记得,那年的我还是懵懂的少年,每天背上书包走进学校都会看见学校墙壁上那显眼而苍劲的“毛体字”——“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怎样的一种号召?怎样的一种不朽精神?怎样一种时代文明的体现?

  1962年8月15日,年仅二十二岁的他,花样的年华,稚气未脱的脸庞,他的生命就终结在了那年青春最美的年华!而他,却真真切切的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无比英气的军人形象。军人!祖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时刻在保卫祖国,他们时刻在守护着人民。而他们更是时刻都在做好准备牺牲自己!雷锋,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却永恒的停止在了那年,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怀念与哀伤„„

  我们怀念的是他那青春向上的脸庞,带给人们无尽的温暖;我们怀念的是他那乐于助人的人生态度,带给人们无尽的帮助;我们怀念的更是他那高尚的情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精神财富。而他自己却是那般的无私与忠诚,他对党、对人民,他奉献了他自己的一切,他才是中国人民最英勇的战士!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样一句来自毛主席对大家的号召,深深的感染了全国。斯人已逝,留给我们却是无尽的反思。 “雷锋精神”——何谓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何谓雷锋好榜样?

  时代总是在号召要做时代的新青年,要做活雷锋,那么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真的了解这种“雷锋精神”吗?

  或许曾经对这种精神的理解我们是片面而懵懂的,但是现在,在观看了《永远的雷锋》这部震撼心灵的影片后,我终于明白了„„

  “雷锋精神”——这不仅仅只是一种革命精神,更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国家的号召,我们就应该去积极的响应,就应该向雷锋同志一样,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国家为人民付出自己微薄那一份力量。就应该像李商隐《无题》中写到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啊,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奋斗中成长起来的,雷锋虽然不在了,但是我们,我们是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勇敢的挑起对这样一种崇高精神的传承。

  “学习雷锋好榜样”——影片真实的呈现了雷锋的一生,而我更是看到了这种“榜样”所包含的意义。“好榜样”并不是虚幻的,它是真实的,而它在我心中不仅仅是助人为乐,帮助我能帮助的人,更是像雷锋帮助了别人后获得的开心。这种“榜样”也是敬岗爱业,如雷锋呈现给我们的那样,对工作无比的热爱与负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刚刚结束的公务员考试中所提到的“让认真负责成为工作的底线”。是啊,雷锋是那么的热爱他的工作,他对党对人民是那般的忠诚,而我们在即将步入与雷锋相同年纪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即将踏步社会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该学习雷锋好榜样吗?

  “钉子精神”——雷锋在工作之余仍不忘时刻充实自己,抓紧时间学习,弥补不足,这是怎样的一种不朽精神,怎样的一种积极进取的决心?人人都说学无止尽,所以我们更是要将这种钉子精神牢记心间!

  雷锋,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 雷锋,一位阳光开朗的青年„„ 雷锋,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青年„„

  他虽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已变为一抔黄土,但是他的精神却鲜活的活在中国人民心间!他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信仰,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不休不止,直到永远,因为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雷锋„„

   第二篇:观电影《信仰者》有感:信仰有力量

  信仰有力量

  ——观电影《信仰者》有感

  电影《信仰者》——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烈士在狱中留下的诗句,展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眼含热泪看完电影《信仰者》,一个个血肉丰满、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英雄历历在目,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胡天桃、曹仰山……带着昨日的烽火和硝烟,带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带着不屈的意志和性格,向我们走来。革命先烈们的信仰,深深震撼着我,涤荡着我的灵魂。

  有信仰才能理想坚定。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是性质、宗旨和本色、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坚如磐石的初心,是共产党人深沉而执著的力量。方志敏被捕后,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从容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我愿为我的信仰而死。为了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寻淮洲24岁就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胡天桃为天下的母亲不用要饭而参加革命;刘畴西面对国民党威逼利诱毅然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让我放弃我的信仰,你们做不到……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畏苦、不惧死,他们用生命为民族救亡而战,他们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他们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自己的满腔激情热血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也正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我们党才能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有信仰才能根植人民。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只有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为发展苏区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方志敏领导闽浙赣苏区经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影片中,方老五是方志敏的族叔,是封建社会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地主阶级代表,方志敏领导革命群众打破宗族观念,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六亲不认,打土豪,分田地,分了族叔方老五的田产,带头组织生产冲锋队、突击队,组织生产合作社、贮粮合作社、互济社。尽管形势极其险恶,但苏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物资极为丰富,苏区军民吃肉隔餐不隔日,自给之余还发展对外贸易,大量外销。同时,大力发展苏区文化建设,兴建列宁小学,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苏区群众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民众于水火,永远跟党走,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苏区民众积极参加红军,保卫红色政权。正是因为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他们革命的理想之灯才能长明,所有的付出才会无怨无悔。

  有信仰才能无私奉献。因为具有坚定的信仰,在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方志敏总是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表现出了高度的奉献精神。影片中,缪敏含泪向方志敏倾诉:孩子不能和我们一起生活,转移时只能将他们隐姓埋名安置在老乡家。为了革命事业,众多先烈毅然抛家舍业,哪怕有对亲人千般的爱,只能深藏在心里,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支援中央,方志敏分批把赣东北苏区1000多两黄金和整箱整箱的银圆送交党中央;()为了顾全大局,方志敏把赣东北苏区唯一的一支主力部队编入中央红军;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方志敏带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英勇战斗,牵制了国民党的很大兵力,闽浙赣苏区对中央苏区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信仰才能舍生取义。方志敏一生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也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奉献出了生命。在电影《信仰者》中,我们看到: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广大指战员,受命于危难之际,出发北上抗日,血战东南半壁,历尽艰难险阻。为将主力部队带出来,方志敏重新杀入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不幸被捕。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在狱中,无论国民党反动派如何威逼利诱,方志敏依旧坚定自己共产党人的信念,大义凛然,绝不屈服,坚守信仰,在狱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方志敏自述》: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革命,最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毛泽东称赞方志敏等革命烈士: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是铁,信仰是钢,信仰是成就千秋伟业的不竭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我将从《信仰者》汲取前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公仆宗旨,殚精竭虑,为建设经济结构优化、民生发展优先、生态环境优美的幸福新横峰贡献力量。(戈竹武)

   第三篇:信仰的力量—观《信仰》有感

  信仰的力量

  ——观《信仰》有感

  当胸前的党徽绽放光芒,当床头的党员贴熠熠生辉,我知道,我身上肩负着一种责任与使命,它驱逐我的自私,它赶走我的懒惰,让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奋斗前进,而这一切,都是信仰的力量。

  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信仰。信仰是茫茫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人前进的方向;信仰是力量无穷的隐形翅膀,载着梦想傲然飞扬。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从无数的前辈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这份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党员肩负时代责任,为着心中的共同理想躬身力行,央视《信仰》系列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他们的义举善行,感动着你我,激励着你我。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和植树荫蔽后世的原任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第一次了解沈浩是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电影,但真正看过之后,几次感动落泪。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亲自侍奉年迈母亲,放弃了照料妻子孩子,沈浩只身一人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决心改变穷困潦倒的农村现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一点贡献。2004年初到小岗村,他首先深入群众,调研考察,了解小岗村发展现状,规划小岗村发展前景。之后便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谋规划、办实事,开始不信任甚至相当抵触这位“新来的书记”的村民都对这位大刀阔斧促发展的好书记竖起了大拇指,一心一意跟着他向着新农村的好日子不懈努力着。沈浩真正将心都融入到了这个村子,就连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们都舍不得这样一位真正为百姓所思所想的好书记,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起草了一份言辞诚恳的挽留信,应用按下红手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98颗鲜红的手印,感动了组织,也感动了沈浩,沈浩留了下来!村民们欢欣鼓舞,跟着沈浩继续为好日子努力着。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份力量感染了群众,感动了群众,让他们充满希望,信心满满地过着好日子!虽然不幸的是,沈浩由于工作劳累永远倒在了他挚爱的岗位上,但是今天的小岗村,一个富足兴旺、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村”的现代凤阳小岗村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佳话,将信仰的力量无限地传播传递下去,感染感动更多的人!

  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了解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经过20多载的辛勤耕耘,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为今日生机盎然的绿色森林。而他却把大部分奖金捐献出去,只留了很少一部分给无怨无悔陪伴了他一辈子的妻子养老。保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他无限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信念的坚守。是啊,信念的力量让老人60年无怨无悔,信念的力量让后世享尽无尽福祉。感动中国颁奖词更是凝练地讴歌了这位坚守信仰的老党员:“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信仰的力量,绽放光芒!信仰的力量,让爱无疆!

   第四篇:观《信仰》有感 ——所谓信仰

  所谓信仰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1057208方超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它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

  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服从分配,团结同事,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第五篇:读《信仰的力量》有感(最终版)

  读《信仰的力量》有感

   《信仰的力量》是由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大众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著。他的一生阅历十分丰富,先后当过医生、商人、摄影师、随笔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社会改革家、铁路大臣、公众道德家、演说家。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观察人性的优劣、观察人生成败得失的原因、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功底。 塞缪尔·斯迈尔斯一生写过20多部著作,其中最受人喜爱的是有关人生成功与幸福、有关良知、信仰、道德、自由与责任等领域的随笔作品,他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生随笔作品,如《自己拯救自己》﹑《品格的力量》﹑《金钱与人生》﹑《人生的职责》﹑《信仰的力量》和《命运之门》等,这些作品在全球畅销一百多年而不衰,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塑造了近现代西方道德文明的精神风貌。他的这几部人生丛书被誉为“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高贵情操的良知堡垒”。而此书正是作者献给那些以热血和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自由,为人类树立了良心、勇敢和尊严之丰碑的人们。

  在一般的法国历史书中,有关胡格诺教徒以“地下教会”来过隐居生活的这段历史几乎没有被论述和探讨过。那些支持朝廷观点的作家因为知道路易十四希望把这段历史从法兰西抹去,于是作家们把这个事件从历史中抹去了。在英国出版的大多数法国书籍几乎很少论及这件事。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所具有的勇气与执着。正因为此,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到被历史所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

  此书浅显易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胡格诺教徒的艰险境遇,以及作者的情感起伏,我仿佛也正在经历那段悲惨的历史,激情澎湃。

  此书共分为13章,它们分别是:废除南特敕令、废除南特敕令所引发的灾难、克劳德·布鲁逊----胡格诺教徒的倡导者及其传奇故事、朗格多克地区的暴动、卡米撒起义、卡瓦利埃----一个英雄的名字、卡米撒斗争的终结、苦海无边的胡格诺教徒、安托尼·库尔:热忱的召唤、培养殉道者的学校、迫害临近尾声但没有结束、苦难的丰碑。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这段鲜为人知而在当时的法国是人尽皆知的历史真实。

  这本书通过讲述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以来胡格诺教徒在法国的种种不幸,无数的胡格诺教徒为了自己的信仰自由进行忍耐与抗争,在勇敢坚强的牧师的领导下,胡格诺教徒群起奋之,卡米撒战争风起云涌,百折不挠,在“虔诚”的帮助下取得了无数的胜利。卡米撒战争虽由于其领导人卡瓦利埃厌恶战争等种种原因而终结,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纯洁、奉献、诚实、勤勉;他们在履行宗教义务、参加礼拜时的那种虔诚,尽管他们都出身劳工、农民,但我们还是禁不住要把他们看作那个时代最真诚、伟大和可敬的英雄。由于历史的进步,启蒙运动的兴起,胡格诺教徒的种种不幸遭遇得到了伏尔泰等名流的高度关注与无情揭露:一方面是国王纵情于声色犬马的生活,而后又到他的神父那里忏悔以求免罪,另一方面是新教徒仍一如既往地遭受着迫害,这种骇人听闻的反差,一直到它为整个舆论注意之后宗教迫害才草草收场。直到1787年路易十六颁布了《宽容法令》,这距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整整一百年。然而这一举措被证明对国王来说实在是太迟了,对法国来说则是来得太晚了,法国早已被路易十四及其耶稣会顾问的不宽容给毁掉了。

  下面,我将对这本书的一些所感略作分析。

  在后来成为了国王妻子的梅特农夫人和国王的耶稣会忏悔神父佩勒·谢兹两人的鼓吹下,国王克服了道义上的犹豫不决,最终于1685年10月18日签署了废除南特敕令的法令并将其公布。这虽是路易十四的个人行为,但法国的天主教会赞成它,大多数法国人拥护它。廷臣们对国王消灭胡格诺教徒的打算都称颂不已。“消灭他们”成为了廷臣们开玩笑的口头禅。即使是最初由胡格诺教徒创立的法兰西学院,也公开赞成国王取消南特敕令的行为。它也受到了下层阶级的欢迎,他们四处出击,大肆洗劫和摧毁新教徒的教堂。耶稣会教士更是被废除南特敕令刺激得洋洋得意,欢欣鼓舞„„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宗教狂热,像我这样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难理解。但是他们为了自己宗教信仰而取缔他人的宗教信仰。正如英国的阿克顿所说:“自由的兴盛是伴随着良知而来的。两者当中,只要一方衰败也就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衰败。”当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时,他的意志力就难以反抗;当一个宗教拥有绝对权力时,它的狂热绝对难以抵挡。“一个神父,如果他背后站着一个刽子手,或者是一个拥有数10万军队的国王,要与他争辩就很难。”正因为这样,胡格诺教徒承受了他们所难以承受的苦难,被驱逐,被杀戮,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

  在这部苦难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克劳德·布鲁诺----胡格诺教的倡导者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他不顾个人安危,“我必须出发,我应该去安慰那些在残酷压迫下痛苦地呻吟的弟兄们,去减少他们的苦难,并为他们加油。”任何劝说都不能改变他的主意,任何危险都不能使他止步。他怀着兄弟般的爱,怀着传道者的信仰,怀着殉道者的勇气去帮助那些被压迫的新教徒们。他历经艰险,用他的热情与生命去布道。但最后由于奸细出卖而被捕。省长巴维尔-----胡格诺的残酷镇压者,对布鲁逊的个性非常了解-----包括他的和平主义,他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他那广阔的胸怀。据说他在某个场合曾经评论说:“如果不得不对那个男人进行审判的话,那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当朱达斯这个出卖了布鲁逊的奸细到奥伯伦省的省长贝隆先生面前,要求领取抓到了布鲁逊的奖赏时,贝隆先生怒斥道:“天哪,难道你在看到这个被你用他的鲜血来做交易的男人时不脸红吗?赶快滚开!我不能容忍你的存在!”是的,当一个人能够赢得敌人的赞赏与钦佩时,他,该有多伟大?!

  此后,在朗格多克地区引发了强烈的“暴动”。这里的新教徒勇敢勤劳、激情昂扬、天生热爱自由,他们相信,“心灵深处,才是信仰的驻留之地”,“良心的权利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权利”,他们不能丢弃自己的信仰,去接受别人的信仰,哪怕这个人是他们的国王。

  卡米撒起义一触即发。这部分是全书的高潮,是矛盾的集结点,是压迫与反压迫最激烈最惨烈的一段时期。一场起义就犹如革命,它的道路不是用玫瑰香水铺成的。在这些事例中,每一种行为都激起对方同样的行为;压迫者的暴力最终往往激发起被压迫者同样的暴力。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

  “我们并没有过人的力量和智谋,”卡瓦利埃说,“真正在背后支持我们的,是我们受到的感召。正是凭借这些感召,我们才能抵抗两万多精锐部队的进攻;也正是凭借这些感召,当我们在荒漠上、在山寨中受到严寒和饥饿威胁的时候,当我们面临巨大危险的时候,心中却不曾感到忧伤。”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就是他们信仰的力量。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卡米撒起义虽最后被镇压,胡格诺教徒的生活仍然苦海无边。只要他们“改宗归信”,他们就可以恢复自由,回到世界,回到家庭。但是,绝大多数胡格诺教徒不愿做伪善的人,不愿对神说谎。他们以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也有人称之为顽固不化-----选择留在船上做一辈子苦役。

  迫害之所以能在法国滋长,原因在于人们已经失去了个人自由的感觉。伏尔泰在结束宗教迫害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卡拉斯一案中所花费的精力,法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无论他对宗教做过什么样的攻击,在这次事件中,他确实是听从了他内心深处最高贵的冲动而行动的。“仅仅证明不宽容是可怕的还不够,我们还要向法国人证明它是可笑的”,他的确这样做了。

  当整个民族越来越腐化堕落的时候,这些出身贫贱的胡格诺教徒成为了这个社会唯一坚定、诚实的一群人,唯有他们,还在信守着伟大的观念,愿意为这些观念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