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句 >

浅析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更新时间:2022-06-30 20:22:44

  第一篇:浅析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浅析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李 辉

  摘要:在教育改革中,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论述新青年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差异,来探讨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并提出有效的发展途径。对高校教师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反思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1]。

  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特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这一过程,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要有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这就给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提高新时期我国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更高的要求。毋庸臵疑,要想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要培养一流的教师[2]。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水平,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上看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必要性条件[3]。

  成功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反思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自己的教育目的、课题环境以及职业能力等,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提高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新青年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发现教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在教学前。由于专家型教师已经有了长期的教学,能够很好的花较少的时间备课,并且对课前的关注度不是很高。新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会重视课前的备课等,花较多的时间备课。而但是真正到了课中教学的时候,新青年教师往往照办自己课前的计划,不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向,而专家型往往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这就导致了专家型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比新手更有效地提高了效率。所以在这方面想要有自身突破,有较好的提高的话。就得多加观摩,练习。从而总结得出经验,改变自己的教学首发,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对自身的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专家型教师可以一眼看出学生的心理有没有问题,学生的行为符不符合课堂。但是新青年教师由于缺乏了教学实践,无法一下子发现问题。然后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很好的处理。

  3、专家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能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表征,新青年教师往往形成表面,肤浅的表征。

  4、专家教师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基本的教学原理为基础新青年教师则不太会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当发现这些问题后,新青年新教师就该有所行动,有针对性的加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不断反思,反思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借助媒介,借助同伴,有意识的提点自己,吸取经验,从而改善自己。

  (二)反思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反思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反思有很多的方面可写,其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念,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1、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掌控与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是在抽象了具体现象和对象的基础上编制的,在不同时间、对象、场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改造、增添或删减,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

  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

  实践技术的反思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实践效果的反思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2、对教师日常工作经验的反思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教师那些

  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

  3、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与教材教法等关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对具体事务的反思上,而不可见的关系在反思活动中经常被忽视。从关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关涉的教学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关系;从关涉的教学支持系统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课程与教学改革、时代精神与理念等的关系;等等。

  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向上可以为教学理论反思提供基础,向下可以使实践与经验反思得到升华。对于每种关系,都应该从认识、实践和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反省。认识角度是对关系的客观描述,即现在关系的状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实践角度是对关系改善与发挥作用的思考,即如何改善现在的关系状态和怎样使关系发生作用;价值角度是对关系改变或发生作用的结果的思考,即这样的关系状态该朝什么方向改变,改变的效果如何。

  4、敢于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

  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持续高效的,在不同的时代、价值取向、技术条件、人员素质面前,理论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同时,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源泉,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理论的前兆,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理论。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可以对实践的理论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实践反思或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

  通过反思对教学理论进行修正与再创造,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理论发现某一理论的缺憾,从先有理论推演新理论,从其他学科不断更新的概念范畴中建构新理论,这种针对原有理论的修正、推演概括与建构就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点,不难看出,新青年教师要想在自己身上有所突破,必须做以下三点努力。

  (一)对知识的积累

  教师就是要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中,沉淀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加深自己的知识修养。

  (二)坚守住自己的课堂

  坚守课堂的前提就是读懂自己,从而认清自己。再者,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和创造者。有了自己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实践发展。

  (三) 反思

  反思是作好教育教学的基础,没有反思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教学反思是加速成长的有效形式,是吸取经验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它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能升华为智慧,才能昭示隐藏在实践中的价值,才能使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实现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琴.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2] 李志峰,龚春芬.大学教师发展:实践困境和矛盾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08(1):25-26.

  [3] 余宏亮,魏捷.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09(6):71.

  [4] Cameron Kim,Smart John. Maintaining Effectiveness Amid Downsizing and Decline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8,(1):65-86.

   第二篇: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实)

  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故此学校应以校本培训为依托,通过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规范校本培训管理等途径和形式,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 校本培训 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了课程改革的质量,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在课程改革中,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其著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的导言中说:“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说,这些精辟的语言指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严重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经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那么,如何让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都能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被动地适应新课程,而是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呢?以下是我的浅薄之见,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见谅。 一 、理念引路,制度护航

  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主要含三层意思:首先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是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再次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问题要转变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小学 1

  教师不断地更新、充实和扩展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除了要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也应该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认识,也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丰富的过程,它能不断地提高教育者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观。我校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个别教育、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的“个别教育”,不仅单纯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课改伊始,我校就明确提出了“培养适应新课改的教师”、“开发可供选择的课程”、“营造适合学生的课堂”等三大目标,把教师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加强管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学校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全校教师研修工作,重点关注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激励制度,督促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个人专业成长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定期督促检查,为新课改保驾护航,为一线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研究提供策略支持。我校还重视青蓝工程,不断改进师徒结对考核办法,使“老有所引、中有所求,青有所压”,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学校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和技能竞赛等方式督促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鼓励合符条件的青年教师参与高层次的学历进修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类新课程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二 、开展各项教育有关的活动,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教育管理问题实质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近几年来,我校严格整治学校教育环境,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收到一定的成效。学校通过“宣传发动 、学习培训”、“民主评议、 总结表彰”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校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职员工满怀激情,锐意进取,主动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夯实业务基础,对学校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活动开展以来,全校教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积极投身于我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自觉地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体现出较强的主人翁意识,这些均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最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新课程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以及团队的合作与融洽。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无论对于课程建设、课堂改革还是常规管理都是致关重要的。从文化层面来说,这种以合作与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与积累。其中价值理念是最重要的,要努力形成学校文化的价值链,就必

  2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的幸福和生命质量,从而真正形成“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共同价值观。我校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最大成就是引领了全校教师,达成了思想共识,形成了共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三、关注课堂教学,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实施教研修一体化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理想腾飞的基地,也是校本研修的支点。为了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升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重点关注了老师们的集体备课和听课研讨等环节,实施教研修一体化管理。

  首先是在备课中推行“一课多备、同课异构”活动:全组成员分工协作,先分后合,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交流和辩论中,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其次是加强课后“备课”,实施异步上课制,即全体备课组成员在总体进度一致的前提下,采用先后上课的办法,加强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吸收学生反馈意见,对经验进行重构,真正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在课后研讨方面,我们坚持“一课多评,多元互动,协同发展”的原则,开放每一个教室,开放每一个课堂,加强随堂听课与合作研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每一个教室都成为我们的研究室,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从理想到现实,从不适应到适应,我们曾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过程。此项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课多备、同课异构、一课多评等都是校本教研修一体化的有效举措,它立足课堂,服务于课堂,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师生的双向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勤于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互教互学,这就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再是单向性的付出,而是交互实践,共同发展和自我实现。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泉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必须做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者,以学习来促进发展。新课改中教师最需补充的知识是: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的知识(例如:互联网、多媒体资源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学生、同事沟通的知识、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所教学课文的知识等。那么该从哪些方面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呢?

  1、广泛涉猎,多读书报,善于读书。人们常说:“书报是一个人了解知识的重要载体,读书就是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

  3师,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教师该读些什么样的书?首先要读一读中小学各种教科书“好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

  书。”系统阅读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从而吃透学生的知识底子,整体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适度有效的延伸扩展。 其次要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可以让我们用更积极乐观的心绪去看待世界和人性。 此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多读一些教育期刊。因为优秀读物上的文章大多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具有极好的借鉴、指导、启迪作用。尤其是上面登载的一些经实践印证,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比如邱学华先生的“数学尝试教学法”,教育家魏书生的“语文情景教学法”等更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并勇于尝试和实践。

  2、多听、多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听,就是要多听广播,多听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多听学生家长关注的问题,多听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善意批评„„从中捕捉有用的或对自己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唐代名臣魏征总结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听着,必能广开言路,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多看,就是要带着一双慧眼,透过电视、互联网、透过生活,勤于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洞察其中蕴藏的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掌握大量的信息,即便不能对周围的人或事先知先觉,至少也要做到快知快觉。因此只有坚持自学,了解学生,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与他们相互沟通。

  3、多思多动笔。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搞学习,做学问,不思考是不会有长进的。首先,我们要静心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比如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思考自己是否爱生如子,时时、事事、处处关爱学生,我们的言行是否正如我们所倡导的办学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同事关系处理上,是否做到了宽容,、礼貌、谦让、互学互帮;在仪表举止上,是否衣装得体,合乎时宜;为人方面,是否朴实、诚信、大方„„其次,要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学问。生活既需要自然知识,也需要社会知识。现实中仅凭狭隘的学科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教师角色,难以接受学生挑战的。因而必须要了解自己的知识底子,才有紧迫感,并予以对症下药,及时补救。再次,要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第一位的工作,要仔细想想自己所授的课,有几节课是自己满意,学生称道的?这就是“教学反思”,既要反思课堂成功的原因,也要反思失败的教训,从而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后面每一堂课的精彩而努力。有了上述的看、读、思,就要及时整理思绪,坚持记录教学得失,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以教学随笔的形式留下教学反思痕迹。这种教育随笔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健脑体操,有助于我

  4们掌握新知识,接纳新事物,锻炼思维的敏捷度,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综合素养。

  五、完善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在提高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分层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力度,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在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的同时,促使教师个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1、实施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力争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多媒体信息化建设上,对教师进行多媒体使用技术专项校本培训,实现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

  2、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为教师反思实践搭建舞台,营造实践反思的氛围。

  3、优化教学反思过程,引导教师参与到反思活动的过程中。“逼着”老师反思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与;组织教师上课、说课,交流论文,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4、实践教学反思方法。

  1、录像反思法;

  2、对话反思法;

  3、自我反思总结法;

  5、完善教学反思监控方案。

  (1)课前反思:说课是教师反思的第一个过程,也叫课前反思。课前反思监控主要是使教师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最大限度降低课堂上的损失。

  (2)课后反思: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趁热打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案,明确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措施,及时总结提炼。

  (3)阶段反思:每月一次反思小结,每学期1一2次反思交流,每学年两篇反思论文或反思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动笔动脑,“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形成书面材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写自我反思、教育随笔、教学小结等。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研究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善于进行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

  5不断更新的自我追求。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今后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仍会不断思索,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这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俊梅.干扰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观点的探讨[J].教育情报参考,2007,(4).

  2.刘捷.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2):75-80.

  3.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陈琴,庞丽娟,许晓辉.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38-42.

  5.宋淑英.教师专业化浅析[J].教学与管理,2004-12-20:19-20.

  6.《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6期.

  7.《浙江教育科学》2004年第4―5期.

  6

   第三篇: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从目前实际看,幼儿教师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个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标准的要求。而且,现代教育本身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与专业化的标准是非常一致的。作为幼儿园有义务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教师成为像医生、律师、建筑师类似的专业工作者。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教材茫然失措,急需专业地、深入地、持久地、一对一地深度培训。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和作用

  1、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幼儿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要对幼儿进行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信息获取、处理以及管理的能力的启蒙教育,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性游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社会化的水平,拓展幼儿认知新领域。在这一背景之下,尽快促进连续剧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关系到幼儿园、幼园教师个人,乃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界的强烈呼唤。

  2、幼儿教师专业化是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幼儿教师职业须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应有专业的理论素养,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超成熟的技能技巧,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她们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乐余中心幼儿园是一所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所以,努力推进幼儿教师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是为了推进我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新课程为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它将推动我园青年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以进步的观念、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修养和专业化的职业表现,走在全市幼教队伍的最前列,从而使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顺利的职业生涯,美好的职业前程。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指幼儿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幼儿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幼教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变成“幼儿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我们提出了我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解决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构建学习型组织,搭建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四个基本的培养“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创新”与“提高”原则。

  3、“时效性”原则。讲究实效。

  4、“指导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因此,我园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主要内容是: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目标,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熟悉课程结构,掌握现行的课程标准;具有课程建筑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有效地改善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园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支撑:教师社会学理论、教师心理学理论、教师教育学理论、教师评价学理论等。

  我们努力倡导和实现着“学有所思、教有所长”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原则,激励和引导着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积累,在研究中提升。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存活力,永葆教育的青春。

  1、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我园及时转变教研活动的方式,针对教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安排了“课改系列”教研活动,达到“以研促改,以研促教”的目的。我们利用双休日对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丰富教师参加课改的知识底蕴,为培养新课改的生力军,推进新课程作好准备。我们不仅动员全员参与师资培训,还在政治及业务学习会上学习课改的相关资料,撰写体会,对教师进行“洗脑”、“充电”。我园后续培训的师训工作,充分体现了“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连提高”的要求,并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长期跟踪指导。通过活动、体验,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实现自我提高。

  2、以“教学反思”的路径,促进教师进行自我调整与管理。

  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这样的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要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改变传统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现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具有对教育活动有反思、分析、发现和实践的教育研究者。有时尽管教师在理论上接受了新观念,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只注重单方面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影响,全副精力集中在如何完成自己的预定目标,忽视接受来自于幼儿的各种反馈信息。我们在管理中,注意引导教师运用《纲要》的新理念,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反思、讨论、分析保育和教学工作,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依靠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不仅使保育和教学工作更科学性和合理化,也使教师们在反思中得到了不断成长。许多教师通过反思,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而不像以往那样凭经验和直觉工作,能自觉地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孩子的不同发展。通过反思,教师不再需要管理者的检查和督促,而能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达到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

  3、在管理中“放权”,让教师更加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纲要》第三部分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作为管理者,就应该为教师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为此,我们在管理中,充分“放权”,尤其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更多的自由决定权。

  4、加强群众协作,为教师提供一个合作、沟通的平台。

  管理学告诉我们:“组织的力最大于各个分散状态人群力量的总和,这是在统一指挥下,组织成员协调一致努力而形成的集体力量。”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验、智慧和特长,如果能将这些人的力量加以整合将会产生更大的集体力量。作为管理者,我们深知要善于作用这种集体的力量。因此,随着学习《纲要》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业务管理上更多地以集体学习、研讨、竞争的方式进行,营造浓厚的集体氛围,通过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友好竞争等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共同提高。通过这些集体研讨和竞赛活动,许多教师的分析、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同时,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学习、研讨,增强了团队精神,通过集体协作和竞赛,也促进了集体的共同进步。

  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在面临教育新特色、课程新理念的同时,幼儿教师己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转型为适应幼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教师。通过实践新课程改革,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正在我园形成,一批崭露头角的科研型教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坛新秀正在涌现。

  1、引导型学习。幼儿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从输出型的教师转换成为引导型的教师,即幼儿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2、创造型学习。作为创造型的幼儿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创造是幼儿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当成自己最起码的职责,当作是职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其次,幼儿教师要树立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的信念,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所有儿童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进发,并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创造性地生活、学习和发展。第三,幼儿教师要树立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信念,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儿童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儿童提供一个创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促进我们创造意误解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3、方法型的学习。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知识型的幼儿教师己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必须转换为方法型的教师。方法型的幼儿教师做的是“授人以渔”的工作,特别重视帮助儿童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自主、有效地探索周围世界,获得有用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4、因材施教型学习。信息社会的个性化教育要求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认知类型、认知风格和学习进度等进行“对症下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得到适合他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的全面发展。

  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幼儿启蒙发展的幼儿教师,应该在信息时代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到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位一体,承担起自己在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使命,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向的阶段。

   第四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思索中前进

  古蔺县柏坪小学罗 琪

  背景简说:

  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顺应时代潮流来思考我们的教育。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就应该做怎样的教育。于是,我们提出素质教育,通过教育管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反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学校无疑是承担教育教学研究的使命的土地。

  随着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学校确立了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将面临着角色转变、新旧教学观的碰撞、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在中国教育界现在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教师不能再只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该由教学实践者变为教学研究者,成为教研的主体,通过亲自参与教学研究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和角色的转换,以真正改变过去那种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推、等、靠的敷衍态度,对学校的教学研究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做法。因此,寻求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切实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前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事件描述:

  2011年11月18日,我校的刘老师承担了课例展示任务,进行了《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丁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刘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朱老师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刘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 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1

  周老师认为,本堂课在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方面做得比较好。“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 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猜人游戏”、“国王选王子继承皇位”的故事,学生喜闻乐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又如,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王老师指出,本堂课同时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实施了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如:“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发言太精彩了”等。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案例点击:

  思考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在探讨中再思考,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我校近来开展的公开课讲评活动重在实效,重在让所有相关教师都思考起来,都有一个充分思索的过程。课例只是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的载体。真正使教师将课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是在思考中形成的。通过“课例—点评”这一模式进行校本培训,能有效地将教育教学科学理论与教师实践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深化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增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或专业发展。

  在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中,“课例—点评”是以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和归宿的。通过“课例—点评”这一模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注意达到以下要求。

  (一)要认识到点评是思考的主要载体

  课例是思考的对象,思考的结果是点评,点评是思考的成果形式,也就是说课例在教研中占基础地位。而教师更要学会点评,点评才是教研的中心工作。点评要成为教师自我学习、自觉锻炼和提高能力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在校本课例教研中,要根据教研的目的和要求,教

  研组织者要引导教师对各类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讨论和研究,使教师在接触大量的教育教学课例中,形成相应的认识,掌握相应的知识经验,并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相应的能力。

  (二)要选择适宜的课例

  “课例—点评”的基础是课例,要保证效果,课例提供者必须根据教研目的,选择和运用适宜的课例。这些课例要适合教师校本教研的要求,符合学校情况,切合教师实际。课例既要真实,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课例要来源于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反映的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育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有关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发生的情景的描述。事件的内容要完整,情节要具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每一课例都能对教师有所启发,都能引起教师的思考,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全面认识和深化理解。

  (三)要求教师课例点评进行方法进行系统学习

  在“课例—点评”教研中,教研组织者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教研的目的要求,向教师提供并引导教师阅读和理解各类教育教学课例,使教师从这些课例中了解、认识各种教育教学现象,理解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在阅读课例的基础上,教研组织者还要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对具体的教育教学课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和领悟课例中所体现的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对课例作出评判,肯定优点或长处,指出问题或不足,提出自己在遇到该案例事件时恰当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处置方法。这个过程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学校教研组织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让参与的教师掌握一套点评的方法,达到教研的目的。与此同时,学校或教研组织者还要指导受训教师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学会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让教师在撰写课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发展。

  (四)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织者和教师的双边作用

  在“课例—点评”教研中,一方面要发挥组织者在教研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要有效地组织、正确地引导教师讨论和研究教育教学课例,让教师在讨论和研究课例的互动交往过程中,交流信息,启迪思维;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依靠教师个人的智慧和经验,让教师学会独立阅读、评析和撰写案例,使教师在校本课例教研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受训教师能在阅读课例、分析课例和撰写课例的过程中,提高教育科学理论水平,增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第五篇:教师专业化途径论文

  浅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光凭加班加点,大干苦干,流血流汗,学生们身心疲惫,厌学成风;教师们身心承受巨大压力,深感困惑,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学校管理者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什么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出现了如此大的偏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们深入中小学进行有效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研究:

  (一)、教师结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行动研究。 开展多项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结成研究共同体。

  1、组织多样性的研究活动:开展课堂观摩活动、读书活动、专家系列讲座、不同类型的研究小组活动、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学科培训、定期开展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等。

  2、教会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教育日记、建立成长档案袋、写教学案例、做教学活动设计等。

  3、让学校各教研组都要拥有自己的课题,让教师人人参加课题研究。

  4、让教师人人上一节多媒体公开课,由教研组集体评课。 我们的研究表明,一般要有

  二、三年的研究经验,一线教师才能对研究的问题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出现观念的转型;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则会具有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能够体悟丰富的教育意义,从经验反思上升为理性反思,形成教育智慧。这时,教师在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驾驭自如了。教育研究就成为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源泉和动力,使教师在工作中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教师的工作、生活、研究、精神成长和谐共生。这样,教育研究就真正成为教师确证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找到安身立命之根,创造幸福的职业生活的一种生存方式。可见,这种回归教育生活,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合作行动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教育叙事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以其故事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为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不仅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况且,教育叙事研究也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关注日常的教育生活,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过程中,探索教育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育规律。

  1、通过教育叙事,教师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教学的真实情况。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大多是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事件,既是对自己教学实践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思。在叙事中,通过观察、访谈、收集资料、录像、回忆等手段,教师可以重新进入事件发生的情景中,把那些当时容易忽视的,但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细节定格和放大,并进行仔细的审视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能发现一些平时不能发现的问题,也能从中获取一些新的想法,从而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教育教学的真实面貌。

  2、教育叙事,能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 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对这些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反思,就不能发现隐藏在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就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以后的教育行为。

  教育叙事就是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过程。“教育叙事也就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研究表明,教育叙事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第一,中小学教师拥有大量的实践素材。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教师每天备课、上课,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要经历许多教育事件,这些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叙事的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基础。

  第二,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叙事的能力。许多教师擅长叙述故事,善于绘声绘色地描述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互相之间也常常以讲述事情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说,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写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也都会做的事。 第三,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来说,比较容易操作,教师容易掌握。当然,随着教育叙事方法的逐步娴熟,教师也可以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叙事的内容更为丰富,叙事的手段更为多样,从而提高教育叙事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依次熟悉其他的研究方法,进而逐步掌握其他的科研方法,通过教育叙事的研究逐步走进教育科研的大门。

  第四,教育叙事活泼多样的形式和形象生动的内容,能改变以往教育科研给人的严肃、枯燥、刻板的印象,给学校的教育科研增加一些色彩。同时,通过教育叙事,能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能使教师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提高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认识。

  (三)建立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适度的外部刺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力量。针对教师素质的客观现实,我们可以按照“分类实施,递度推进”的策略,来选择教师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刺激策略。

  1、针对教师不同的成熟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将被教师分成四个阶段,即不成熟的教师、初步成熟的教师、比较成熟的教师。我们的管理方式相应的应该是“命令式的管理方法、说服式的管理方法、参与式的管理方法、民主式的管理。研究表明,当我们的教师成熟度、工作的自觉性还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加大外部刺激的力度,用种种制度来规范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我们的教师成熟度、工作的自觉性很高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参与式的、民主式的管理,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

  2、针对教师所处的不同成长时期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教师评价作为教师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和一种主要机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应针对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对于三年内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而言,可以采用“达标”的评价策略。

  • 上一篇:班固将济州情况告诉慧帝
  • 下一篇: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