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遥感结课论文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遥感技术特点的分析,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探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道路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 应用
遥感技术导论虽然只是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但对我们专业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专业所从事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遥感技术的支持,比如说城乡规划、水文分析、土地规划利用、村镇规划等等,这些都需要用到遥感技术的知识。,这次我主要从城市规划方面谈谈遥感技术的应用。
1.
遥感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1.1 遥感的概念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广义上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的探测技术。[1]
1.2 遥感的特点
1.1.1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
遥感探测所获取的是同一时段、覆盖大范围地区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综合地展现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与人文现象,宏观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形态与分布,真实地体现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些数据在时间上具有相同的现势性。[2]
1.1.2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
遥感探测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这有助于人们通过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发现并动态地跟踪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同时,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等方面,遥感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1.3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
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情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宏观地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手工作业相比是不可替代的。
2.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2.1 .
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应用
2.1.1
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
由于城市边缘区是两种地域性质截然相反的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带,具有典型的边缘区效应特点。但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表现出不稳定的动态特征。利用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多时遥感影像, 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判读标志及用多元回归分析、突变检测等方法建立地表反射指标方程来综合分析区域地貌格局、城镇结构、地表覆盖率及土地利用ö覆盖变化等信息将更客观, 更具有优势[3]。
巴雅尔、敖登高娃、 周占鳌通过遥感技术在对长春市区边缘区的研究发现从1987年至1996年的9年内建成区面积增加了3217.76ha, 每年以357.53ha 的速率向外扩展, 其变化幅度在各种地类中最大,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向外扩展,不断蚕食边缘区用地造成的,耕地面积共减少1267.08ha,是由于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和边缘区内农村居民点的扩大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4]。 2.1.2 对土地时空演变的监测
杨元建、石涛等通过对陆地卫星监测的合肥市近30 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合肥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主要特征:20 世纪90 年代以前,合肥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对缓慢。进入21 世纪,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严重减少,城镇用地显著增加。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增地减现象日趋严重,导致非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转变[5]。 2.2 .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2.2.1 遥感在道路规划中的应用领域
城市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可以概括为7个阶段:总体设计→交通调查及分析→交通需求发展预测→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价→信息反馈与方案调整→方案实施计划制定[6]。其中,交通需求发展预测在交通规划中占居着核心地位,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为交通调查提供了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道路交通设施调查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2.2.1 遥感在道路规划中的应用技术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要根据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特点,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对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应建立起图像数据与目标特性之间的物理与机理联系,而不仅仅是统计联系。图1是戚浩平 ,王 炜 ,田庆久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交通规划中应用的技术
方案中绘制的图例[7]。
图一
高空间分辨率
卫星遥感数据在交通规划中应用的技术方案[7] 2.3 .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其中的绿色植物是氧气的唯一源泉。相当于自然调节器,具有负反馈作用,它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效应,对污染物质起净化作用,综合调节城市环境,通过各种反馈调节效应,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环境日趋恶化,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调节器,也受到普遍关注。城市绿地的监测和调控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课题[8]。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它能迅速有效地提供地表自然过程和现象的宏观信息,有助于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能迅速获得大量丰富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而且能科学、准确、及时地提供分析成果。不仅能提供细部地区的信息,而且能统观全局。遥感技术以其宏观性、多时相、多波段等特征为监测和了解城市提供了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方法,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9]。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绿地信息,对绿地系统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将绿地信息分类.形成不同的绿地信息专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绿地分布图,这是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这种通过遥感卫星资料作为信息源,结合地图矢量信息,可以对城市热场分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不仅省时、省力、成本低,而且客观和科学性强,具有常规调查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通过卫垦遥感图像获得的绿地数字影像图,可以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总体规划提供现状绿地调查资料.技术先进、方法可行、成果可靠,是值得在行业内推广的技术方案[10]。
吕妙儿, 蒲英霞, 黄杏元通过遥感技术在对南京市绿地监测中得出南京市绿化覆盖率较高,但绿化分布不均匀,特别是东郊风景区一带,林地成片,形成系统,综合生态效应好,这也是南京整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高达
4在城市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城市污染防治作为城市规划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同样也可用到城市规划中来进行污染的监测。
在城市污染监测方面, 主要是要获取污染源、污染性质及揭示出污染扩散规 [12]律。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主要可应用于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污染等方面的污染监测。在大气遥感方面, 一方面, 卫星遥感可在瞬间获取区域地表和大气信息用于大气污染调查, 避免了大气污染时空易变性所产生的误差, 便于动态监测。另一方面, 由于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污染气体中的人为气溶胶发生的散射和吸收而在遥感数据中得到反映, 因而在高光谱传感器中拓展了专门的大气波段。如MOD IS 的大气水汽、大气温度等, 利用其监测大气气溶胶的优势, 能更好的进行大气污染的定量研究, 获取污染的性质、种类和源头,找出治理的方法。
2.4.1 对大气污染的监测
城市内的烟、气等污染物主要是煤、油等可燃物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等, 其中烟囱是烟气排放的主要通道, 它们在彩红外航片上具有较好的解译标志。如烟囱呈砖砌圆柱状, 在航片上成锥状影像, 铁管状烟囱则成短粗状影像, 由于航片是中心投影成像, 因此像片由像主点向周边变形逐步增大。由高差所产生的投影距与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 因此可利用像片上烟囱所产生的投影差, 进行烟囱高度计算, 划分烟囱高度, 继而推测其对大气的污染程度。
王锡番,曾云对岳阳市城区重点污染源遥感调查中得出岳阳市从航片上可看出岳阳电厂、岳阳造纸厂所排放烟气的污染半径可达1 000 m 之多。另外还可明显看出烟气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方向, 而且所排放的烟气具有由浓到淡的过渡点, 另因岳阳地区多受北东- 南西向季风影响, 故区内工厂烟囱所排放的烟气多呈北东- 南西向扩散,给北东向展布的城区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解译成果看, 城区工业废气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市南区, 约占污染源总量的50%[13]。 2.4.2 对城市水体污染的监测
在彩红外航片上, 较清洁的水质呈浅蓝色, 水体受到污染时, 其影像色调、表面亮度值, 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 水体受到轻度污染时, 影像呈青蓝色、蓝色; 中等污染水休呈深蓝色; 重度污染水体呈蓝黑色、黑褐色( 排除自身摄影因素) , 其影像亮度值则由高到低。排污口一般分布在工厂的边缘或居民区较密集的地点, 受生活污染的水体, 影像呈浅红色或品红色, 并且由上游到下游具有明显的扩散晕, 其晕体由强到弱, 范围由小到大, 而受工业污染时, 则水体呈蓝黑色, 同样可出现扩散晕状影像, 亮度值亦明显降低。 2.4.3 对城市固体垃圾的监测
固体垃圾一般呈浅灰、黄、绿的杂色斑点状影像, 有疏松感和悬浮感, 形状一般较规则。其中生活垃圾表面粗糙, 多呈黄绿色, 局部略带灰色, 由于堆放时间长而生长杂草者略显浅品红色; 工业垃圾, 影像色调呈黄灰、灰黑色, 具斑状影像, 大面积的垃圾堆放地, 可以通往垃圾场的线性道路作为间接解译标志[14]。
3. 结语
遥感数据可出色的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很多方面, 提供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区域性同步信息. 当然不同的城市规划内容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的影像. 例如, 经吴健平等人研究认为在反映城市宏观特性时, 并不需要很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15]。 因此, 应根据具体需要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常规遥感数据综合利用。同时, 既可通过将“3S”技术有机结合[16], 直接将现实中的城市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和建筑物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 使规划设计的依据更加准确和及时; 还可以采用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对规范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浏览, 用于与实际效果的比较及发展预测, 为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提出直观、准确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更好的满足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的需求, 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和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梅安新,彭望绿,秦其明,刘慧平. 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2] 刘建贵, 张兵, 郑兰芬. 成像光谱数据在城市遥感中的应用研究[J ]. 遥感学报, 2000, 4
[3] 沈琪,马金辉.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甘肃科学学报, 2006.3 [4] 巴雅尔,敖登高娃,周占鳌. 基于遥感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J].人文地理, 2000.10 [5] 杨元建,石涛,张宏群,荀尚培,张爱民. 基于遥感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4 [6] 颜梅春,雷秀丽.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IKONOS影像的城市道路信息提取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4 [7] 戚浩平,王炜,田庆久.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4.6 [8] 吕妙儿,蒲英霞,黄杏元. 城市绿地监测遥感应用[J ]. 中国园林, 2000.5 [9] 石雪冬,李敏,张宏利,李卫红. 遥感技术在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1.2 [10] 肖继春. 重庆市城市用地现状遥感调查研究[J]. 国土资源遥感, 1995.2 [11] 吴健平, 张立. 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3, 6 [12] 丁凤, 陈文惠. 1988~ 2000 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 ]. 福建地
理, 2003, 12 [13] 王锡番,曾云. 岳阳市城区重点污染源遥感调查[J]. 国土资源遥感, 1998.12 [14] 李永鑫,赵建楠,徐新. 遥感信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J]. 科技论坛, 2010.5 [15] 曹有新. 遥感影像数据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应用[J].福建建筑, 2007.5 [16] 钱育华,原永民. 低空平台遥感与小城市规划发展[J]. 甘肃科学学报, 2005.2
第二篇:军事遥感论文
军事遥感小论文
四院二队:李中仁 学号:0 目前,军用上利用遥感技术支撑的无人兵器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研制的热门兵器,是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大片一样,T-800,天网系统,变形金刚等一类的高智能计算机和传感技术构成了不需要人类的强悍作战力量。这些机械能完成自主的目标识别,打击,评价和各种战术动作。有专家预测,今后无人化兵器将主宰局部战场,将使作战样式发生深刻变化。“钢铁士兵”。在无人兵器中,军用机器人的发展尤为迅速,这种“钢铁士兵”在未来战场上将不可小视。它不但能够在恶劣地形和气象条件下布设障碍和排除障碍,还可以作为陆上的武器平台使用,而且还能够代替士兵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美国五角大楼曾发表一份未来战争的报告书认为,未来战争的“主角”将是具有人类思维水平的机器人部队。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人权和民主的过激表现使人民对于战争中的人员伤亡往往显得比较敏感和过激,这也是美国政客一直担忧的问题。
据报道,美军列入研制计划的智能化遥感军用机器人已超过90种,计划到2015年前后,参战的作战平台中将有1/3是遥感兵器;俄罗斯列入研制计划的智能化军用机器人也超过了30种。素有“陆战之王”之称的无人化智能坦克或装甲战车,被军事家视为未来陆战的巨型无人机器。法、德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无人战车研制计划,并为它装备了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与传统坦克相比,装有数字系统的智能化无人坦克战场反应速度提高96%,射击命中率和效率提高100%,攻击力提高80%。
无人战斗机酝酿和推动了第二空军的出现相对于地面战场无人化兵器的脚步,空中钢铁翅膀甚至更早地孵化了实实在在的战果。无人战斗机的加盟不仅增加了空中战场对抗力量的要素,实现战场“零伤亡”,还在酝酿和推动了第二空军的出现,当无人机部队正在另立门户之时,世界范围内第五军种的出炉将为期不远。
有专家认为,集“侦察-打击”一体化的无人战斗机,正在成为现代战场远程精确打击的高效手段。在阿富汗,首次装载“海尔法”导弹的美军“捕食者”系列无人侦察/攻击机,既可以长时间执行侦察监视任务,又可以通过机载数据链在第一时间向可疑目标发起攻击。美军海军的X-47无人机由于可以不再顾及人的生理极限,飞行速度达到了10倍音速,能够在两小时内到达世界上任何地点。
无人舰队将给未来海战带来革命性变化与机器战士和无人攻击机一样,无人战场已经延伸到海面和水下。近年来,为了掌控海上战场优势,一些国家纷纷斥巨资建造能够适用于近海作战的无人作战舰只。在研的新一代先进的无人驾驶舰队,能够靠遥控或自动控制在水中航行并执行危险而复杂的作战任务。这支舰队能够携带各种武器,既可执行情报搜集、扫雷等辅助性任务,又可执行对敌舰的攻击任务,具有隐蔽性好、攻击性强、控制范围广、费用低等特点。有军事专家预言,“先进的水下无人舰队,必将使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获得巨大的飞跃,给未来海战带来革命性变化。”
在无人舰队中,无人潜艇备受推宠,这种源自水下机器人的兵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制,最初的主要任务是用于执行打捞与探测。近年来,无人潜艇因具有良好的隐身、机动性能和水下杀伤力巨大,已成为一种水下尖端武器,日益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
目前,世界上已有十几个国家在加紧研制无人潜水器,法国研制的“埃波拉德”潜水器,能在有人潜艇根本无法到达的6000米水深进行摄影和探测勘察。到2020年前后,随着无人潜艇的大量运用,未来海战场将突破现有模式。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推动无人作战平台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战略教授科恩指出:“我认为一般的发展趋势,将是放弃传统的有人操作的大型平台。”在不久的将来,战场上将会充斥着数不清的无人化兵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军”,无人化兵器将会改变现代战争的模式,从肉体杀伤过渡到机器技术博弈。但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使用的是人类进化500万年的智能成果,相对于出现只有几十年、技术手段还较粗糙的机器兵器而言,人的战斗素养优势依然明显,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无人战争。
战争是人的拼杀,还是让人走开?如果以无人化风头最劲的无人机与有人机进行正方与反方的PK,或许会撞击出一些有益的火花启示我们的思维。
一、无人驾驶非无人控制。现役无人作战飞机大都采用操纵者远程异地控制的方式,属于人在回路中的一种间接驾驶模式,与人在机上相比只不过是人的位置不同,凭借现有技术操作者可以在安全的后方通过数据链对无人战斗机进行遥控。
而人工遥控无人机的最大难点是操作者无法对战场上复杂多变的空情有设身处地的感受和全面掌握,如在强烈电子干扰环境下如何保证人-机远距离异地控制的信息沟通问题,多架无人机在同一作战区域的自扰互扰问题等,虽然采用码分多址和波分多址技术能够部分解决,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能找到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
二、处置空情能力人的作用无法替代。无人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自动飞行、自动传输技术无可挑剔,但在战斗状态中,无人机空战所需要的灵活反应和随机应变与飞行员身临其境差距较大,在战场环境下对局势的分析和判断和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明显不够。
2010年2月21日,美国内华达空军基地的军事人员,借助无人机锁定了阿富汗南部乌鲁兹甘省的赫德村12公里处的一条公路上的3辆小型公共汽车,在“地狱火”导弹的爆炸声中,无人机把一场婚礼变成了葬礼。对此,美国军事专家评论道:“在一场无人机为主角的战争中,武装冲突变得更像是电子游戏,杀戮也就更加容易。”
此外,由于目标信息要依靠地面传输站进行交流确认,其工作效率还比不上有人驾驶飞机。由于操纵者操作明显缺乏有人驾驶的直接性,无法在危局险境中直接采取规避动作,在指令一来一回的数秒中,早已经被击落了多次。
三、信息传输安全漏洞较大。2009年12月17日,西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无人侦察机向地面控制站传输的视频信号被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和塔利班截获。更惊人的是,这一切只需要一个26美元的盗版卫星电视信号软件就可以实现,尽管美军声称被截获视频尚未造成任何作战损失,而且已经在对有关信号加密。
这些问题暴露出的还只信息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实时视频信号作为操纵员判断战场情况的唯一依据,与敌方共享总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被跟踪的目标有机会采取行动进行有效规避。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提高,破解这些信号的技术也在同步提高,谁能保证先进的无机始终服从操纵者指令,这其中埋藏着无穷隐患。
人类面对战争巨大伤亡的恐惧,正在被无人装备技术逐渐消除,但这种依赖的基本条件是机器战士必须具备训练有素士兵一样的战斗素质。机器战士取代人的力量、耐力、速度可能不是问题,因为这早已经被机械化武器的性能所证明。但机器战士与其所必须的高级智能素质仍有巨大差距,一些人所独的机动灵活和当机立断无法传授给机器战士。从科技发展能够预见的水平来看,目前,机器战士还无法脱离人的支持单独行动,无人战争的实质还只是人在背后的战争。
在现有条件下,综合我军的人才优势也不失为了一个良策,我们可以两条腿走路,当遥感技术不成熟时我们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不应该放松高新科技的发展,等待有朝一日我们也能让钢铁之躯代替我们的战士冲锋陷阵。
第三篇:遥感技术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滨江学院
遥感与遥控技术论文
班级:11电信(2)学号: 姓名:陈宇豪
遥感技术的应用
摘要:
遥感技术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学和地学等科学的最新成就,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成功并获取了大量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后,遥感技术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遥感技术的出现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遥感技术 环境科学 应用 3S一体化 发展趋势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
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有害气体
彩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一般污染较轻的地区,植被受污染的情况不宜被人察觉,但其光谱反射率却会明显变化,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灰度的差异。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能强烈反射红外线,在彩红外相片上色泽鲜红明亮。受到污染的叶子,其叶绿素遭到破坏,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红外相片颜色发暗,如白蜡树受污染后呈紫红色,柳树呈品红色略带蓝灰色。
(4)气候变化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遥感影像真实记录地貌形态特征并提供各环境参数的组合情况,根据其空间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环境范围的生态区划。利用遥感卫星相片还可以编制森林树种、生长状况和森林覆盖图,使用计算机集群分类,精度可高达8O% 。一般野生动物环境与森林植被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与长势可大致确定动物的活动繁殖场所,从而编制森林野生动物保护规划。
5.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遥感技术对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也很有效。比如说地震与地球活动构造块体分布及其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利用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监测、地表形变监测、红外辐射监测以及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地震还是不能准确预测,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几乎震碎了中国人的心,期待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能通过遥感技术准确预测地震灾害,今天的悲剧永远不要发生了。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1)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和海洋陆地生物资源调查十分有效。
(2)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干涉雷达技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主要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
(3)开发和完善陆地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定量估算和监测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能力,为地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3S一体化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间与生态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式和动态时序等特点,将推动3S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用
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
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随着3S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的遥感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量也将大幅度增加,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就必须要有更高的处理速度和精度。神经网络具有全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和联想功能等特点,在解决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特大复杂的数据信息方面有明显优势。认真总结专家知识,建立知识库,寻求研究定量精确化算法,发展快速有效的遥感数据压缩算法,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国家环境资源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环境资源数据库是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我们要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环境监测数据,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级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报系统以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可定期报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支撑系统,在各种应用软件的辅助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环境遥感专业应用系统是其应用平台,在环境专业模型的支持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环境应用;环境遥感决策支持系统是其最上层系统,在环境预测评价和决策模型的驱动下进行环境预测评价分析,制定环境保护的辅助决策方案;数据网络环境是其数据输入和输出的开放网络环境,实现环境海量数据的快速流通。总之,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进步,遥感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1. 任源,杨晓晶. 遥感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保护科学第33卷第3期,2007
2. 王旭,徐永花,李莉.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地下水第29卷第3期,2007
3. 施益强,陈崇成,陈玲.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中的进展. 科技导报,2002
4. 徐铁兵. 3s技术集成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河北环境科学第3期,2002
第四篇:遥感论文[推荐]
浅谈中国遥感技术在环境灾害中的应用
摘要
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强度的不断加剧引起资源环境环境恶化并导致灾害。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灾害频发,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今年的南方大旱,中部地区的洪涝灾害„„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如何预报灾害来临,实时监控灾害发生,为灾害的防控处理善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动态、快速、准确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新型传感器不断出现,已从过去的单一传感器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并能在不同的航天遥感平台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解决环境灾害的防控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文从当前的遥感技术着手分析探究其在环境灾害中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的处理总结。
关键词:环境灾害 遥感技术原理 动态监测 发展方向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灾害中的主要应用现状
1.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划分为泥石流、滑坡、崩塌、碎屑流、水毁、沙害、冰雪害、翻浆及沼泽土等9类,其中泥石流、滑坡、崩塌是主要的地质灾害。我国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起步较晚,但发展快。经初步统计迄今大约已覆盖了80余万km2的国土。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是在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20世纪90年代起,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又开展了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主要调查成果有: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
1.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具有突然性、持续时间短、危害大等特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洪水,必须及时、迅速、准确了解灾情,并及时对其做出反应。遥感技术在我国洪涝灾害中的应用比较成熟。因为遥感技术可以不受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通过航空、航天手段获取监测影像资料,实时对洪灾进行监测,应用相关软件迅速分析出洪水态势,然后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图形、图表等形式传递给决策部门,作为制定防洪减灾对策的重要依据。我国将遥感应用于洪灾监测始于“八五”、“九五”期间,并采用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资料LANDSAT TM和NOAA/AVHRR,建立了7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
1.3农业病虫害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用于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最终期望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早期预报,即通过遥感图像提取生境中与病虫害爆发有关的主要环境要素及其变化,来推断病虫害最有可能发生的区域;第二,灾情监测和评估,即当病虫害已经在局部区域造成危害时,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受害植被相关信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灾情发生状况(分布、面积和程度),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点、面防治措施,这样既可阻止病虫害进一步蔓延又可减少环境污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结合,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1.4沙尘灾害
沙尘灾害泛指由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沙尘天气所造成的灾害。我国属于中亚沙暴区,其中,西北大部分地区,整个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部,都是沙尘灾害的多发区域,而沙尘灾害的影响区域则远远大于上述范围。我国沙尘灾害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展速度一直较慢。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频繁出现,遥感在沙尘灾害中的应用广泛开展起来。例如,1998年中国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负责的”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系统”开始研建,2001年试运行,2002年开始对外公布我国沙尘暴灾情评估报告,并首次报告了2002年3月15~17日、20~21日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的地面损失情况和沙尘出现的时间、移动路径等内容。
二、现代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技术特点
2.1大面积同步监测
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情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宏观地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复杂多变、涉及面广的大型灾害优越性更明显。特别是对于大区域的环境灾害及动态变化(如沙尘暴、特大洪灾等)监测十分有利。
2.2时效性强可动态监测,信息量大
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这不仅给灾害监测赢得了大量时间,而且及时获得了丰富的灾情背景资料,为高效数据模型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与常规监测手段不同,卫星遥感监测不仅具有实时、动态的优点,而且全天候工作因此可以对灾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获得连续准确的灾情资料。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对那些具有爆发隐患或周期性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泥石流等)进行灾前预测;对那些破坏力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灾害(如洪水、蝗灾等)进行跟踪监测。此外,也可以用于对灾后恢复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相关资料。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3适应性强
由于某些灾害的灾区自然条件恶劣,如发生雪灾、山体滑坡、密林森林病虫害及火灾、荒漠化等;另外某些农业灾害发生在跨国境线,如病虫害、沙漠化、火灾或一些农业气象灾害等,常规监测手段根本无法奏效,灾情资料难以获取,此时遥感就成为灾害监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三、遥感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不可否认遥感技术已成为灾害分析、动态监测、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应该看到,我国遥感在环境灾害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问题集中在灾后评估和应急反应方面,灾害预测应用较少;没有很好的与‘3s’,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数据间共享度不高。
3.1数据获取、共享及应用问题
卫星遥感在技术上是能很好地为减轻灾害损失。但由于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精确度不一,造成在有些地区发生重大灾害时,无法利用这一先进技术救灾。因此,加强合作使卫星资源在某些重大灾害来临时,能通过商业或非商业(比如援助)途径共享数据。同时我国应加强地面接收和处理设施的建设,以便快速接收处理和提取灾情信息,及时为救灾服务。在具体应用方面则不及发达国家,比如在应急救灾中,国外会用到多种数据源:对地观测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高分辨率和中、低分辨率数据;光学和雷达卫星数据;航空和航天数据等,还会用到定位系统和通信卫星等高科技设备,它们反应速度快,效率高,更符合应急救灾的特点。所以这些都是我国将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3.2遥感数据应用的技术问题
如何将常规的方法从点到面进行扩展,应用模型的构建,遥感数据和信息与模型的链接以及多种数据同化等技术是应用遥感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这些技在我国尚不成熟有待提高,真正结合实际应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遥感应用与常规方法结合,发挥遥感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要跟踪遥感、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前沿技术,促进遥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的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和新的算法引入到遥感信息分析技术中。大力加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迫切需要的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网络共享和商业化大型地理空间信息系统软件技术,大型实用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加强遥感图像的智能化分类和识别、基于影像的地球空间核心要素的自动提取与变化发现地学信息的知识提取和挖掘技术攻关和创新,加强应用模型与遥感的结合,加强3S技术集成和系统集成才是解决应用遥感信息技术问题的关键。
总结
遥感技术不论在灾前预警预报、灾中的灾情监测和损失评估和安排救灾,还是在灾后减灾与重建中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所以逐渐成为灾害防治的最佳手段,若将其更好的与GIS、GPS 结合将有助于解决灾害减灾的两个核心问题。加强对地观测系统的完善,建立良好的数据模型与应急机制。这样既可以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又可以确定灾害的影响范围强度已采取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才能真正的减少因环境灾害所带来损失。我国的灾害遥感的应用现在主要还集中在灾后评估和应急反应方面 , 灾害预测应用较少;在许多应用中还没有很好地与 GIS 地理信息系统和 GPS 全球定位系统结合 , 以致大大限制了 3S 技术强大功能的发挥。努力加强3s技术之间的相互合作,建立良好完善的数据模型,提高数据共享技术。相信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刘志明,晏明,等.关于建立吉林省重大气象灾害遥感监测系四川环境2004年第23卷第6期!105!统的总体构想[J].灾害学,1998,13(1):62 66. [2]G rice Douglas B,Brass James A.A pplicat ion of remot e sensing t echnology for real time disast er assessm ent[A].G IS/LIS 1991 Proceedings[C].A t lanta:ASPRS,1991.817 827. [3]张金恒,朱德柱,等.基于‘3S’技术构建农业灾害监测信息系统[J].灾害学,2002,17(2):76 81. [4]Fan Z F,Jiang J S.Airborne remot e sensing for disast er realt imemonitoring[A].Proceedings of t he Int ernat 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C].M ichigan:Environmental R esearchInst of M ich igan,1990.969 976. [5]张金存,魏文秋,等.洪水灾害的遥感监测分析系统研究[J].灾害学,2001,16(1):39 44. [6]李才兴,唐伶俐,等.灾害遥感发展现状分析[J].国际太空,2002,(3):12 16. [7]冯东霞,余德清,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应用前景[J].湖南地质,2002,21(4):314 318. [8]李海萍,熊利亚,等.中国沙尘灾害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45 52. [9]孙司衡,郑新江,等.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减灾服务[J].测绘科学,2000,25(2):33 37. [10]黄铁青,张琦娟,等.自然灾害遥感监测的研究与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8,13(3):66 71. [12] 马蔼乃. 遥感概论与应用[J ]. 测绘学科. 2000,25(2):37—40
第五篇:公司法论文结课论文
公司法要义结课作业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 方 敏 学号: 0965138202 班级: 09信管
摘 要
广义上的公司法---是指规定各种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解散以及公司对内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涉及公司的所有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狭义上的公司法---专指以“公司法”命名的立法文件,在我国,即由立法机关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法的概念,可表述为:规定公司的设立、组织、运营、变更、解散、股东权利与义务和其他公司内部、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关键词: 公司法 公司 股东权利
金融危机袭来,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和变味薪酬等“问题薪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舆论哗然,社会公众愤愤不平。高盛集团和花旗集团等华尔街投行巨头在危机之中依然我行我素,高薪重奖,惹来众怒,被奥巴马总统怒斥为“可耻”。公司高管(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下同)薪酬的确定属于一种关联交易,内含了公司利益冲突在我国,企业高管的高薪丰酬同样被推上舆论的浪尖。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高管亦官亦商的双重角色,引发出了中国特色的国企高管“高薪谜团”。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群体的佼佼者,高管薪酬“大跃进”,而企业并未相应地做大做强,不少企业利润一降再降,薪酬涨了再涨,越亏薪水涨得越快,即使业绩下滑甚至严重亏损,高管照样领取丰厚的薪酬。这种现象令人痛心,从而让人们产生了高管薪酬是否物有所值的“薪酬之迷”。
多数国家公司法都允许董事会(或股东会)确定董事以及董事会确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在美国,1969年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在修正第141条时增加了第(h)款,规定“除非公司章程或细则另有限制,董事会应当有权确定对董事的薪酬。”其后,美国《示范公司法》第8.11条作了相同的规定。在英国,《示范公司章程》第82条规定,高管薪酬由股东大会以普通决议决定,第84条规定董事会可以决定执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英国公司确定高管薪酬的标准作法是,“章程授权董事会任命高级管理人员,并确定他们的薪酬。薪酬的细节经常在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司签订的服务合同中予以规定。通常,顶级经理也会因为成为董事而取得薪酬。在典型的英国上市公司中,多数董事也会是全职的高级经理,并且向董事支付其履行职责所花费的费用是标准的作法。„„但是,专职经理在公司董事会中的代表优势的事实可能产生问题,即他们好像决定他们自己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换言之,经理薪酬的水平大部分好像是依靠自律来确定的。”不难看出,高管薪酬的确定完全符合关联交易的核心特征:交易表面上发生在两方当事人(即高管与公司)之间,实际上却只由一方即高管决定。但时至今日,有关高管薪酬的税收规制、司法审查和强制披露制度的公共政策讨论对我国正在建立的高管薪酬规范制度有何借鉴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披露制度的规范
薪酬信息披露作为一项良好公司治理标准。由于“两权分离”和现代公司中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的分权,股东并不直接参与包括高管薪酬在内的公司事务。由于“经理革命”和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存在,作为解决股东与高管之间代理成本工具的高管薪酬决策机制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公司高管很可能通过对董事会施加各种影响进行“寻租”,或通过与董事会“合谋”来获得高额的薪酬,并通过各种“伪装”来掩饰这种高额报酬。(高管薪酬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口诛笔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额薪酬并没有给股东带来高额回报,高额薪酬与公司业绩严重背离,直接构成了对股东利益的掠夺。由于高管薪酬与高管为公司提供的服务之间没有合理的对价关系,这种薪酬已经构成了公司新的代理成本。因此,对高管薪酬进行全面披露,对于保障股东知情权和保护股东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传统上,股东之所以在包括高管薪酬在内的公司事务上表现出“被动性”,一个主要原因是股东对公司事务并不知情。无论是股东采用“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其前提就是股东必须获得公司事务的充分信息。高管薪酬的信息披露充当了股东投票权下的一种透明机制。
首先,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满足了股东获取信息的需求,使他们将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进行比较成为可能。高管薪酬信息的充分披露,降低了股东获取此类信息的成本,提高了股东参与薪酬事务的激励。股东对高管薪酬事务的积极参与,将促使公司薪酬委员会更加谨慎地设计高管薪酬计划,以便符合股东预期。
其次,诚如加拿大爱德华.亚科布奇(Edward M.Iacobucci)教授所言,高管薪酬信息的披露有助于降低股东监督成本,减少股东“搭便车”行为,将有效改善股东在高管薪酬事务上的“理性冷漠”态度。 尽管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并不会给股东个人带来额外好处,但高管薪酬信息披露中表格和图表的大量使用、对高管薪酬构成情况的说明以及对公司薪酬政策和薪酬委员会报告的解释,都大幅度降低了股东参与公司薪酬事务的成本。
再次,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将进一步促进机构投资者在高管薪酬事务中发挥作用。布莱克(Bernard S.Black)教授认为,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公司治理潜在的最有希望的力量。在公司投票表决方面,机构投资者所占有的股份越大,投票表决对其就越有利。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司大量股份,这导致其不能轻易地采用“华尔街规则”。为维护自身利益,机构投资者就必须对包括高管薪酬在内的公司事务积极行使发言权。
为了避免公司高管自定薪酬,公司法一般规定,由董事会负责高管业绩考核并决定高管薪酬支付。尽管如此,但同样存在着董事会被高管“俘获”并与高管“合谋”的可能性,而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的目的之一就是防范此类情形的出现。一方面,高管薪酬信息的披露将保障股东对公司薪酬事务的知情权,便利股东全面评价董事会高管薪酬决策职责并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另一方面,“高管薪酬的披露认可并促进责任”。尽管董事持股制度以及董事民事赔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董事会在高管薪酬决策中“被俘获”和“合谋”的现象,但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更详细地揭示董事会参与高管薪酬决策过程,使董事履行职责情况一览无余,这将进一步促使董事会更加谨慎履行职责,科学地进行高管薪酬决策,否则,将有损董事声誉,甚至遭受股东罢免。
杰弗里·N·戈登(Jeffrey N Gordon)认为,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将促使董事会对股东更加负责。高管薪酬信息的透明度将促使股东觉醒,及时对董事会不合理高管薪酬决策做出反应。使得高管薪酬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将使更多的高管薪酬丑闻得以揭露,从而增加董事及高管声誉成本,并削弱了高管层对薪酬的影响力。
启示
于高管薪酬的规范,法律规制是必要的,法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显然不是万能的,其作用的范围及其方式都是特定化的。
1.重视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对于竞争性高管薪酬的形成所起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公司股东与高管之间契约安排及其实施的市场机制,为此要努力建成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本质上,高管薪酬数额的高低以及增长的速度,是由市场定价机制确定的,无论立法还是司法都不宜出面作事前限制或者事后审查的干预。
2.证券法等部门法要重视对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充分的信息公开制度本身即是对不合理的高管薪酬的有力制约和对股东权益的有力保护举措。
3.公司法等部门法要重视确定高管薪酬的正当程序建设,尤其对于上市公司等公众公司而言,发挥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薪酬委员会的作用势在必行;同时,要授权并维护股东在重大薪酬事项上的决策权、监督权。高管薪酬的确定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关联交易,所以公司立法应将完善高管薪酬的正当程序建设纳入到关联交易制度体系的完善中去
4.法院要对高管薪酬确定的纠纷持积极、谨慎的立场。司法审查必不可少,法院对于高管薪酬纠纷案件的受理与审理应持积极立场,公正始终应该被法院当作终极的法律价值目标来追求,但司法审查又必须秉持适度干预公司自主经营的理念。我国法院审理公司高管薪酬确定纠纷的法律依据,除了《公司法》的原则性规定之外,还亟需最高人民法院早日出台关于包括高管薪酬确定在内的关联交易的司法解释。
5.要统筹规制有限公司的高管薪酬与股利分配政策。如前所述,有限公司的控制股东采用“无股利分配政策”来掠夺、排挤少数股东。相比于高管薪酬,法律对股利分配的干预更为有限,控制股东通过“无股利分配政策”的设计,将股利分配与薪酬确定互为表里,平添了法律干预有限公司高管薪酬的复杂性和难度。对此,法律要将对有限公司高管薪酬的规制与对其股利分配政策的规制紧密结合,统筹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