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佳句 >

数学苏教版六下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更新时间:2022-07-14 08:11:49

  第一篇:数学苏教版六下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第七单元

   总复习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第68~11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等概念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信息的意思和能力,发展数感。

  2.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的算理、算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必要的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和体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方法,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4.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5.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相关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6.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方式的认识,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能按要求再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掌握用数对或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7.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常见的统计表、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对统计表、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感分析观念。

  8.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正确判断简单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9.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学生经历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关于分类、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11.学生在回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获取知识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一到六年级所学的所有内容。

  教学难点:

  能把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3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

  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 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 全班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 (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 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 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 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

  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 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 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

  4、9题。

   第二篇:数学冀教版五下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说出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了解某地2012年每月平均气温,并制作成了直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互相欣赏。

  2.请同学们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生回答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如果不用直条来表示(隐去纸条剩下点)把各个点用线顺次连接起来(多媒体连点)就成了另一种统计图。

   4.揭题这幅统计图就叫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它的作用

  1.让生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师指出:折线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

  3.这个地区2012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三、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读课本84页某条河流8月1日至8月6日每天下午2时的汛情公告和水位变化统计图。

  2.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3.回答书中的4个问题。

  4.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四、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统计图,然后,交流

  1、2两个问题。 2.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后札记: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出示提问: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50人与42人比较,多出了几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 (3)有一只小船被当成大船会多出几人?

  (4)一共多出8人,说明有几只小船被当成大船?

  2、列式计算:

  3、你还可以怎样假设呢?你能根据以上的提问,用你的假设方法解决问题吗?(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一):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 (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

  (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教后札记: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2-4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1、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2、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3、练习十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四、全课总结(略)

   第四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

  第1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学情调查”内容。

  1.各组组长检查本组学案完成情况。 2.收集本组自学中存在的疑惑。 1. 填一填

  3个1和4个0.1合起来的数是( )。2个0.01和5个0.01合起来的数是( )。 4.75的4在( )位上,7在( )位上。

  小数点的左面是( )部分,右边第一位是( )位,右边第二位是( ) 位。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6= 5.17= 20= 100=

  3. 化简下面小数。

  0.50= 109.020= 0.080= 1.670= 23.00=

  4.竖式计算,说一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6+578= 1069+680= 475+34=

  二、探究:

  1.小组内交流学案中思考题。。

  (由组长组织好本组的组员合作讨论。) 2.重点讨论解决:

  (1)整数加减法与的小数加减法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2)计算时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

  三、训练:

  1.小组代表大屏幕前展示自己的学案填写内容。 2.其他小组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或质疑。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你觉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能算出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你会列出竖式计算吗?你认为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1.独立解答巩固案中的练习题。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解题结果或思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3.4-2.65你会算吗?请同学们尝试做一做。 教学后记:

  小数加减法是在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竖式计算减法计算减法又是一个子系统,如果基础不打好,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小数的计算和后继学习。因此,我认为可以在竖式列出后,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解决。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合作讨论可以动手操作,可以借助想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说说是怎样思考的,最后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这样,又落实用竖式计算退位减的问题,为后继学习小数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个性化教学又得到了较好的体。

   第五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一

  1、王大爷卖了香蕉和苹果14千克,共卖了48元,每千克香蕉4.8元,每千克苹果2.4元,卖出香蕉和苹果各多少千克?

  2、王大爷卖了香蕉6千克和苹果8千克,共卖了48元,每千克香蕉比每千克苹果多2.4元,每千克香蕉和每千克苹果各多少元?

  3、王大爷卖了香蕉6千克和苹果8千克,共卖了48元,每千克苹果的钱数是每 千克香蕉的钱数的

  2,每千克香蕉和每千克苹果各多少元?

  4、王大爷卖了香蕉6千克和苹果8千克,共卖了48元,3千克香蕉的钱数和4千克苹果的钱数相等,每千克香蕉和每千克苹果各多少元?

  5、一辆公共汽车共载客50人,其中一部分人在中途下车,每张票价0.6元,另一部分到终点下车,每张票价0.9元。售票员共收票款36.9元。问:中途下车和终点下车各多少人?

  6、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上面有29个头,下面有92只脚。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7、买语文书30本,数学书24本共花83.4元.每本语文书比每本数学书贵0.44元.每本语文书和数学书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8、在3各同样的大箱子和4个同样的小箱子厘装满了同一种玩具,正好是120个,每个大箱子比小箱子多装5个,每个大箱子和小箱子各装多少个?

  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二

  1、妈妈买了3千克水果糖和4千克奶糖一共用去44元,已知1千克奶糖的价钱与2千克水果糖的价钱一样多,每千克水果糖和奶糖各多少元?

  2、学校买来了大小两种不同包装的圆珠笔,大包装17盒,小包装13盒,共308支,每盒大包装比小包装的多4支,求每盒大包装和小包装各多少支?

  3、鸡和兔一共有35只,数一数腿有94条,鸡、兔各有多少只?

  4、王老师买了5支钢笔和15支圆珠笔,共付90元,已知1支钢笔的价钱和3支圆珠笔的价钱一样多,每支钢笔和每支圆珠笔各多少元?

  5、鸡兔同笼,共有30个头,88只脚。求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

  6、小红用13元6角正好买了50分和80分邮票共计20张,求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7、张老师买了2千克芒果和2千克香蕉用去了14元。每千克芒果比每千克香蕉贵3元,每千克芒果和每千克香蕉多少元?

  8、解放军进行野营拉练。晴天每天走 35千米,雨天每天走 28千米,11天一共走了 350千米。求这期间晴天和雨天各有多少天?

  9、某剧院前排票价比后排票价要贵15元,张叔叔买了8张前排票和12张后排票,一共花了1320元,前排票价和后排票价各是多少元?

  10、张洪正好用20元钱买了2元的邮票和5角的邮票,一共16张,问这两种邮

  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票各有多少张?

  11、一个大人一餐吃2个面包,两个孩子一餐吃1个面包,现在有大人和孩子共99人,一餐刚好吃了99个面包。问:大人和孩子各几人?

  12、2头小猪与14只鹅一共重264千克,已知1头小猪与4只鹅一样重,1头小猪与1只鹅各重多少千克?

  13、松鼠妈妈采松籽,晴天每天可以采20个,雨天每天只能采12个。它一连8天共采了112个松籽,这八天有几天晴天几天雨天?

  14、1袋薯片比1盒巧克力便宜5元,妈妈买了6袋薯片和10盒巧克力,一共花了210元,薯片和巧克力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15、某旅游团一共64个人,有一次买门票共花了520元。成人票每张10元,儿童票每张5元,这个旅游团中成人和儿童各有多少人?

  16、在一个停车场上,停了小轿车和摩托车一共32辆,这些车一共108个轮子。求小轿车和摩托车各有多少辆?

  17、100名师生共栽100棵树,老师每人栽3棵,学生每2人栽1棵,求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

  18、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和一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

  19、10元钱买4分一张和8分一张的邮票共200张,应买4分和8分邮票各多少张?

  20、一个饲养组一共养鸡、兔78只,共有200只脚,求饲养组养鸡和兔各多少只?

  21、三年一班30人共向北京奥运会捐款205元,同学每人了捐了5元或10元,你知道捐5元和10元的同学各有多少人吗?

  22、六(1)班同学的绿化小队有15名同学,一共植树102棵,男同学平均每人植树8棵,女同学平均每人植树5棵,绿化小队的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23、盒子里有大小两种钢珠共30个,共重266克,已知大钢珠每个11克,小钢珠每个7克。问:盒中大、小钢珠各多少个?

  24、一队强盗一队狗,二队拼作一队走,数头一共三百六,数腿一共八百九,问有多少强盗多少狗?

  25、一次数学竞赛共有20道题。做对一道题得8分,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民考了112分,你知道刘冬做对了几道题?

  26、某运输队为商店运输暖瓶500箱,每箱6个暖瓶。已知每10个暖瓶的运费为5.5元,如果损坏一个暖瓶,要赔偿成本11.5元(这只暖瓶的运费当然得不到),结果运输队共得到1553.6元。问:共损坏了多少只暖瓶

  商店运来300双运动鞋,分别装在2个木箱和6个纸箱里。如果2个纸箱与1个木箱装 的运动鞋一样多,那么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运动鞋?

  2、 妈妈买了5千克橘子和7千克苹果,一共花了64.5元。已知每千克苹果比橘子贵1.5元,

  每千克苹果和橘子个多少元?

  3、 学校买4张办公桌和9把椅子一共用去2520元。已知一把椅子的价钱正好是一张办公 桌的.一把椅子和一张办公桌分别是多少元?

  4、50名同学去划船,一共乘坐11只船且都坐满,其中每只大船坐6人,每只小船坐4人。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5、 用5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一次共运54吨货物。每辆小货车比每辆大货车少运2吨,大、小货车的载重量分别是多少?

  6、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4个,小和尚每4人吃1个。大和尚和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7、小明的储蓄罐里1元和5角的硬币一共40枚,有33元。1元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8、梨花庄小学有3块面积相等的花圃和3块面积相等的苗圃,一共是480平方米。每块花圃比每块苗圃大10平方米 ,每块花圃和每块苗圃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9、某次数学测验共20道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或不做一题倒扣1分.小华得了76分.问小华做对了几道题?

  10、给货主运2000箱玻璃,合同规定,完好运到1箱,给运费5元,损坏1箱不给运费,还要赔货主40元,将这批玻璃运到后,收到货款9190元,问损坏了几箱玻璃?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与假设)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一、思路训练:

  (1)如果一只小兔的重量相当于一只小狗的1

  2 ,那么3只小狗的重量相当于

  ()小兔的重量;8只小兔和3只小狗的重量相当于()只小狗的重量或者相当于()只小兔的重量。

  (2)如果1只梨比1只苹果重30克,那么5只梨比5只苹果重()千克;如果把一堆水果中的4只苹果替换成4只梨,总重量会()()克。

  (3)甲鱼和螃蟹共有6只,数一数有32条腿。甲鱼和螃蟹各有几只? ①假设6只都是甲鱼,就有()条腿,这样就少了()条腿,1只甲鱼比1只螃蟹少4条腿,就是把()只螃蟹看成了甲鱼。

  ②假设6只都是螃蟹,就有()条腿,这样就多了()条腿,1只螃蟹比1只甲鱼多4条腿,就是把()只甲鱼看成了螃蟹。 ③假设甲鱼和螃蟹各有3只, 你能像上面一样把思路说清楚吗?

  二、基础练习:

  (1) 希望小学买了1只篮球和8个皮球,正好用去330元。皮球的单价是篮球

  的 1

  3 ,皮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2)56名同学去公园划船,把租来的3只大船和7只小船都坐满了。已知每只 大船能比每只小船多坐2名同学,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了多少人?

  (3)敏敏的储蓄罐里有1元和5角两种硬币,共40枚。已知这些硬币总共35元,那么1元和5角的硬币各多少枚?

  三、拓展延伸:

  (1) 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可采20个,雨天每天采12个,它一共采了

  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晴天有几天?

  (2) 同学们玩抛硬币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将一枚硬币抛起 ,落下后正面朝

  上就向前走10步,背面朝上就后退5步。小明一共抛了15次硬币,结果向前走了60米。小明抛的硬币,正面朝上多少次?背面朝上呢?

  (3)○+○+○+○+□+□+□=55, ○=□+□,□=(),○=()。○+○+○+○+□+□=56,○+○=□+□+□,○=(),□=()。

  A+A+A+B+B+B+B=48 ,B-A=5,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