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佳句 >

《穹顶之下》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07-04 13:19:56

  第一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穹顶之下》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和崔永元的“自拍纪录片”行为,是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很有价值的努力,值得尊敬(虽然我对崔永元转基因片子的结论并不赞同)。十八大之前,我认为体制内的媒体,虽然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这两年下来,我已经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实际上,在是利用体制外的某种“自由”,在帮助整个新闻行业实施“突围”。当然,所谓“明星效应”肯定是存在的,但这本来也是有效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明星、资本、权力……哪个对媒体行业不构成影响?但毋庸过分焦虑--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论证逻辑也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就是舆论场的自我制衡、纠偏的结果。

  《穹顶之下》观后感2

  今天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长片,是关于雾霾的,这个片子让我知道了雾霾的危害,以及雾霾里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有什么伤害。不仅仅是这些,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些煤烧毁的时候一些浮尘飘在空中,也是不好的。还有一些炼钢厂,在练的时候也会飘出一些物质。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生活在一个充满雾霾的城市里好么?如果不好,那我们为什么要砍下树呢?那我们为什么不再多植一棵树呢?

  原来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像镜子一样,可现在呢?隔几天就是一次雾霾,隔几天就是一次雾霾,太恶劣了,让我们一起呼吁:不要再砍树了,多植几棵树吧!

  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不停旋转的地球,让我们有着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它是我们的家园,我凝视着它,就像凝视着你;我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你。“这是主持人柴静说的话,说的很有道理。是呀,我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你。

  《穹顶之下》观后感3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把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完整地观看完了。我非常敬佩柴静阿姨,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完成这个主题,还做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敬佩她。

  这部片子里,她详详细细地为我们解答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PM2。5是在空气中污染空气的颗粒,对人们的心脏,肺很不好。尤其是吸烟,烧煤和汽车的尾气。然而,人们还是不知好歹,导致中国的环境遭到雾霾的污染,人们的生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其实,我们为这些污染的恢复只要做两个字:环保。

  说起环保,我们有许多地方做的一点也不好。我们可以节能减排,只要留意,就可以做到。在3月29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熄灯一小时”活动,每节约一度电,可以减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给山区里的孩子们一片蓝天吧!保护环境,从生活中开始,也为中华大地增添一片绿色的大地!

  《穹顶之下》观后感4

  20xx年2月的最后一天,柴静在网上公开了这段视频,我认认真真观看了一遍,这段视频是关于雾霾正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痛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了,如果再迟疑,那么中国死于肺癌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村子100多户人家,仅20xx年去世的6人中就有4人是由于肺癌夺去生命的。我总是无可奈何的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每天就像鱼儿生活在污水里一样,苟延残喘。”

  柴静103多分钟的演讲,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她采访时咄咄逼人的表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了弄明白雾霾产生的原因,她的足迹遍布多个国家,采访过很多管理者。柴静为了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只身来到伦敦,找出伦敦当年的资料,我们才得以看到伦敦当年的情景,交警手拿电筒在路上指挥交通,可想当年的雾霾多么严重。

  《穹顶之下》观后感5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我看完这个片子最想说的是:和我们一起保护地球!同时,也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哪里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尾气,带来污染环境。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6

  我看了后觉得很惊讶,我们中国竟然如此污染严重,我们每天生活在雾霾中,却浑然不知。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雾霾的危害一性一、严重一性一。污染环境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管理上的疏忽,其实做任何干部都应该严谨,否则将酿成严重后果。

  我现在虽然年龄小,力量小,但我也要开始行动,极少成多,一团一结力量大。我现能做的就是尽量同家人、朋友一起绿色出行、不放烟花、鞭炮等。

  关于放烟花,烟花虽一时美丽,但极少成多,造成空气污染,灰蒙蒙的天难道还 好看吗?美丽吗?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努力吧!

  《穹顶之下》观后感7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穹顶之下这个电影我们受益我穷。

  《穹顶之下》,柴静以一个母亲的爱心和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在干净的蓝天下。中国母亲的希望,是唤醒社会的公益精神,是激发从我做起的对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爱惜和维护——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让地球成为一道美丽的彩虹。

  《穹顶之下》观后感8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雾霾的视频,让我很惊奇的是中国空气污染是最严重的。平时我都没有发现,雾霾原来那么可怕,它对人体的危害原来那么大。

  这几年,因癌症而死去的人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空气污染也越来越厉害,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1、汽车尾气;2、劣质煤的大量使用;3、污染企业排出的大量烟尘。以上三点是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做的是低碳环保,1、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2、我们要少开车,多骑自行车或多乘坐公共汽车。3、煤经过净化以后再燃烧使用4、净化污染企业排放的烟尘。只要做到以上四点,我们的空气污染度一定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穹顶之下》观后感9

  我在观看过《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后,大为震惊,种种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回旋,那一幅幅画面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眼前闪过,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吗?

  以前,我听别人说起过在我们的城市中存在这大量的PM2.5,当时我怎么也不信,也没有对此有太多的关注,总觉得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要离烟筒远一点,里工厂远一点就没问题。可是观看过纪录片之后我怔住了。造成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低质燃油的燃烧和燃煤是一大方面,而且PM2.5会对人体有伤害。

  不要总以为柴油煤烧多了,我们中国就进步了,我们进步了,那环境那越来越差了。所以我们要多多植树造林,尽量减少燃油的燃烧,出门尽量少开车。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雾霾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穹顶之下》观后感10

  今天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深。

  以雾霾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它是怎么来的为主线贯穿下来,我们国家的煤、油、环保部怎么了?我们该如何做?清晰条理的脉络,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应该强烈的意识到,我们的政府、企业还有我们自己都要去做什么、都要去怎么做。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惜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国家的能源体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难道我们还要将历史重演吗?大家经常会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就像片子说的那样,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买劣质煤炭,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工地上尘土飞扬的土堆等可以试试拨打12369举报……愿我们的行动能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的伤害。

  《穹顶之下》观后感11

  今天,妈妈让我看了一部有关雾霾的记录片《穹顶之下》。看完之后,我对雾霾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记得去年,我们濮陽就出现好几次雾霾天气,雾霾的出现,不但会影响交通和人们出行,而且最可怕的是,他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纪录片上讲到一位名字叫柴静的主持人,她的孩子在没出生前就查出有癌症。于是她便走遍中国,外国。寻找雾霾来源。最终,她知道了原因。

  雾霾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PM2.5以下的有害颗粒物可以进入血液,导致人物免疫力下降。

  雾霾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造成的,我想,我们如果少开车,少放烟火,少造化学厂的话,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更美丽了。

  《穹顶之下》观后感12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眼帘中的,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这样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每次发生雾霾时我都在默默祈祷着来一阵风将霾吹走,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因为雾霾已不是个偶发事件了,它依然会频频发生,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山东居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呼吸,我无法为治理雾霾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片子,我一人的力量很薄弱,那十几亿人的力量呢?

  《穹顶之下》观后感13

  国务院,部委,局,司,处,科员。庞大冗杂的公务体制,有那么多的官员。清华北大社科院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还是有那么多的良心群众,在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做出研究和贡献,向所有有良知的官员和学者表示致敬。

  国家这么大,每一项制度的出台背后都颇有深意和调研决策,希望国泰民安。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有我的孩子,那个时候我会给他我的全部,给他全世界。可我能不能做到,此时,此刻,此地,此身,就从现在做起。

  同呼吸,共命运。从自我做起,节能减排。

  《穹顶之下》观后感14

  今天,看了《穹顶之上》,我突然雾霾看对人类威胁很大。

  从柴静的生活经历和以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说明雾霾对我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伤害。从柴静的孩子就可以说明雾霾伤害太大。一年中有174天是有重度雾霾的。那就是说一年有半年不能出去。

  说钢铁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其实是在反面说中国的雾霾。

  还有关与雾霾。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从20xx年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20xx年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预防雾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穹顶之下》观后感15

  今天,我们看了穹顶之下,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在病菌的环境里。

  在pm2.5中至少有15种致癌物,他们会慢慢到人的肺部,这时pm2.5遇到了敌人一肺泡,一个人的肺泡有3亿多个但是,pm2.5被肺泡‘’吃‘’掉后,会把肺泡爆了。因肺癌死去的人一年有1万2千人,每一pm2.5就有305.91微克,我国每年造煤36亿吨,其中3亿吨在河北,在煤的排行榜事这样的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到了冬季大气中的致癌物是夏季的25倍,在哈尔滨,每6小时亿吨。

  听了这么多惊人的报告,我们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创造更蓝的明天。

  第二篇:穹顶之下

  首先我很敬佩像柴静这样的媒体人,之前就觉得她与众不同,尤其是她采访别人时呈现出来的那种端庄,淡定,稳重的表情和犀利的提问,都让我很看好她。 昨天看完这部她自费去拍的纪录片,更加深了对她最初的印象。有意义的人生难道不就是去做一点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吗?

  从一个科研者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觉得拍的很不错,就像一篇文章一样,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而且她花了一年的时间,就能呈现出这样的报告,和她扎实的电视功底不无关系。

  首先是表明她拍这部纪录片的起因:她的女儿没有出身就得了肿瘤,让她想知道为什么?到底是因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原因,还是大气污染惹得祸。这是一个母亲的本性使能。 因此她探访了很多专家学者,给出来近几年来中国雾霾天的统计数据,数据不仅有国内的(中科院)还有国外的(NASA),可见她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在 确认了雾霾的严重性以及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雾霾天数和急症人数成正比,每年有50万人死于大气污染,颗粒物污染是癌症的最大致病因素)之后,那么她开始分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才能消除雾霾。1. 什么是雾霾?2.雾霾的主要成因。3. 如何消除雾霾,我们能做什么?

  对于什么是雾霾这个专业的问题,她用了一个形象的动画片来阐述,描述了PM2.5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各个器官,并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对于雾霾的成因,主要是大量煤炭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国家也照样烧煤,大量汽车奔驰,不会有这么严重的雾霾呢?进一步探究,发现根本原因是腐败,存在很多汽车的造假,规定是一套,实施是另外一套。为什么没有政府部门管呢?在利益的链条下,政府官员只能表示无奈。很多事情,他们只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中国人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作祟。虽然从小就被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真遇到什么事,都会避而远之,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罪犯在大庭广众之下犯案都没有人出面制止。所以,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体制。 对于如何消除雾霾,有很多解决方案。从国家而言,就是立法提高燃油的标准,并且开发新的能源。其实我国有很多天然气没有开发,但由于能源市场没有开放,所以没有足够多的开发商去开采这些能源。那为什么不开放?说是能源安全的考虑。可是就目前而言,能源市场的开发是利大于弊吧,为什么其他国家都能开放,难道他们就不用考虑安全问题吗?最后,我们发现其实政府的高管都知道问题出在哪,但就是没有有影响的人出来做个表率。能源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利益纷争大战又将上演。从我们个人而言,就是尽量做到减少排污,并监督身边的人做到按规定排污。12369,有多少人第一次听说这个环保监督电话?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身为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一起努力,共建美好家园。

  一夜之间,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强势复出,从情感切入到数据分析,从权威说法到调研对比,征服了所有“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中国人,其中也包括新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这边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刷屏狂欢,更宣布一个全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雾霾是什么东西,雾霾来自哪里,讲得深入浅出很通透,但问题来了,片中对我们老百姓该做点什么的建议,笔者以为完全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因为遗漏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清洁能源的应用。

  该纪录片中强调要改革能源管理体制,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老百姓应该使用清洁煤炭,有效过滤油气燃烧的排放,这些固然都是减少雾霾的方式,而且是伦敦、洛杉矶等国外验证过的有效方法,但这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雾霾可能少了,但还是雾霾的源头还在,并不能根本上消灭它。

  片中提到日本国的人口、汽车密度很大但并没有中国式的雾霾,其实日本除了严格的排放法规外,还另有原因。日本大力发展新能源应用,并通过高额补贴,鼓励工商业建筑和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在新能源领域,水电对生态的破坏日益凸显、风电质量不高且资源有限、核电也隐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太阳能无疑是安全又环保的能源取用方向。

  太阳能是地球是所有化石和生物能量的来源,而且对于人类来说基本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热水已经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但太阳能发电在国内的应用却非常少。

  太阳能光伏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的污染排放,并有长达25年的稳定使用寿命,直接使用太阳能转化的光伏电力,来逐步替代传统的煤炭和油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从而改变能源结构,无疑是消除雾霾的终极方式。针对中国能源消耗结构的东西部巨大差异,大力发展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无疑是解决东部地区雾霾的一剂除根良药。

  在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安装家庭光伏发电站就像购买普通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一种习惯,不仅能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还具备光伏理财、光伏养老等投资属性。在太阳能应用方面,德国尤其是走在全世界的前列,其国内约20%的电力供应来自于千家万户的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

  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再到可再生能源,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来自于能源领域的革命。

  前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2014年嘉兴分布式光伏现场会议上提到,分布式光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排头兵,也是目前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

  2014年,李克强总理亲自出面调停欧美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双反调查,并频频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光伏产能,并掌握全球最好的光伏技术,为什么95%以上的光伏产品都出口西方,让外国人享用清洁绿色的能源,而我们自己的老百姓不用?

  “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再次对柴静的环保责任感和勇气表示敬佩,是你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唤醒了国人对雾霾的麻木和警醒!虽然各路专家对《穹顶之下》指手画脚,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耀眼的光芒,它必将在中国环保史和新闻传播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这不仅仅是柴静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我们与雾霾的不共戴天之仇,消灭雾霾,匹夫有责!

  1、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或雾霾问题的根源是能源管理体制。

  剔除一些非人为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源其实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激励:GDP增长能带来政绩与财税收入,为此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动力推行环保。约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体、法院的约束,被环境污染伤害的人很难得到救济。

  设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业企业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很多京沪企业丧失竞争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欢迎。就如柴静片中有企业主所言,有些企业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竞争不过他们。在迎合企业、搞GDP方面,中国各地方之间是竞争关系。当“裁判”下场比赛,选择性执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2、目前能源(电、油、煤等)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

  煤:价格市场化了,没人管。央企的煤产量占比不高。民营煤企非常多。计划电煤的价格原来可以由发改委定(因为它可以批铁路的车皮,所以大家给面子),后来也没有了。就因为市场化,所以煤产量上得非常快,行业一度蓬勃发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关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费的是它。全国的安监部门也有权力,要求煤企计提了不少安全费。

  电:电网是垄断,主要有2家,国网、南网,划地而治。电网对电厂上网电量有很大影响,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电。比如,夏季水电多,它可以少采购火电。发电厂很多。电价核定、项目上马审批路条在发改委。电监会权力反而不大。

  油:发改委管成品油价及项目审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比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产、批发零售的市场份额很大。要破垄断,得放开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反对放开的人认为,这样不利于与国际巨头谈判价格。

  3、用煤发电是没有办法的。

  中国选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模式是被迫的。因为没其它办法。缺电的年份是2003年以后,国家上马大量火电、水电。装机总容量从02年底的3.6亿千瓦增加到04年底的13.6亿千瓦,增长3倍。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风电、光电的单个电厂规模通常也小于火电。单个火电目前普遍是60、120万千瓦以上,风光电普遍就是几万十几万千瓦。电网与电厂之间要有输电线路,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很正常。火电厂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

  要在电力生产领域,减少煤的用量,恐怕无法回避使用核电。至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我个人觉得是有空间,但三五年内不会太大。如柴静片中称,中国天然气还有很多没勘探,潜力大。但采气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页岩气探矿权是向民企开放的。要达到美国的产量水平,中国页岩气需要增长50倍。但中国的开采技术、埋藏条件、水资源等,都没有美国好。

  4、油

  成品油、原油进口原来管制很多,民企很难得到进口权,现在确定后者放松,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产也比较集中,但山东有一堆民营地炼。由于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执法不严,地炼质量还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样,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开,油品质量不一定能因为竞争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强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会不执行。没有人民战争,光靠环保局,是拿它没办法的。

  换言之,我不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是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如果习总重视,一个电话,两油也许会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实现油品升级。为什么不?以前是CPI高,油价高,担心影响经济。当时两油的炼油是赔钱,需要国家补贴。如果在提高油品,国家还得再补贴更多,财政有点难度,决心不容易下。目前油价不高,CPI低,机会其实很好。就看领导人的决心。这也算是GCD体制下的优势吧。当然,结果会导致油价提高。这个没办法,除非降低相关税费。

  5、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环境质量?

  显然,首先得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GDP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等等。这个很难。尤其是约束机制更难。不展开了,敏感。

  其次,我个人认为不能光指望环保部、能源局甚至是地方政府,还得发动“人民战争”。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许个人发起有关环保的集体诉讼,并能获得天价赔偿。目前,已放开公益组织的环保诉讼。但还不够。 只要引入美式诉讼与天价赔偿,老百姓才会积极投身环保,吓住企业。看过柴静片子就知道,肉饼店、建筑工地服从环保局的管理,焦化厂之类的就比较不服了。因为企业会权衡利与害,如果不环保带来的损失有限,环保带来的成本过高,它肯定会选择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环保局的几个人几条枪,不够。得人民战争。光靠公益组织也不够。

  中国华北地区的高污染,也有人口过多,密度过大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东京香港纽约密度大,就没事。确实。但毕竟我们的管治水平不如它们。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确实太大了!

  华北农民普遍是烧煤采暖,由于人数太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无解(在富裕或小康起来之前,讲究环保确实是奢侈的,这话不中听,但是铁一般的事实)。北京市有钱,让市区改电采暖,气采暖,给补贴。效果如何?我这几天在西直门边上、动物园北、气象局东的平房区看到大量蜂窝煤。在四季青桥西2公里的几个村庄(西四环外),我更是见到无数块煤,堆在房前屋后。

  北京尚且如此。

  题外话,放松计划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时机成熟。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我不支持。因为个体的就业、人均GDP比GDP总量、人口红利要有意义。为了经济增长而鼓励生育,是舍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从经济角度鼓吹放开生育,估计是为了说服我党。否则,说不通的。

   第三篇:穹顶之下

  观《穹顶之下》有感

  最近几天,各种媒体都在报道柴静的《穹顶之下》,有夸的也有骂的。夸她自费百万、其心至诚,骂她言语偏激、不够专业。个人出资,费时费力,苦口婆心的向全国人民讲道理,说雾霾,说了话做了事,还是被喷,为什么?跟风围观的的人太多,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特质或者说通病。看评论,特别搞笑,说什么“干涉内政”,说什么“美国人应该回美国去”。她的确移民了,但是她心里有根,这比那些满嘴爱国为民,却只会“敲边鼓”的人强得多;比那些满嘴社会责任,临阵推诿扯皮的人强得多。

  与其说喷子跟风,不如说大家都太麻木了,对雾霾太麻木,对社会太麻木。我们对雾霾的了解真的不多,当真是无知者无畏。看全国空气质量的调查报告,空气质量最好的也就是西藏和海南了。所以就算我们每天都看的到蓝天白云,也在呼吸着有害的空气,更别说在京津冀、长三角了。我们都生活在这片天空下,同呼吸、共命运,没有人能够“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腰包的确鼓了,可是天空暗了,我们再也不能“埋头苦干,共创灰黄”了。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方式是缘木求鱼,好像不够准确,“缘木求鱼虽不得鱼而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而后必有灾”,这是饮鸩止渴!要想发展经济、社会和谐、传承文化、延续文明,人要能健康地活着,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我们总不能给后辈讲那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吧?那个时候天还是蓝的,水还是清的,大草原还是绿的,上街是不用戴口罩的,夜空里还是有星星的……可是这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遥远,传说中的“APEC蓝”也仅仅装点了几天的门面。

  路在何方?片中,大量的科学实证和图表数据,环境问题的尖锐矛盾,触目惊心的现实画面,各部门发言人无奈的表情和柴静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们心寒心酸。希望这样一段节目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更应该有的是改变。从细微的行动中,从点滴的生活中,让天更蓝水更清,拨开雾霾见月明。

   第四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化学中心学科与雾霾

   ——观《穹顶之下》有感

  “春天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深深的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清新。”这句话在《穹顶之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确实啊,好久都没有这样的体验了。

  小小的PM2.5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

  “雾霾”成因的罪魁祸首是煤炭和石油。那么雾霾是怎么造成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车尾气 、飞机排放 、靠岸的货轮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是餐饮行业油气排放。工地沙尘也占了不少因素。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

   第五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宣称自掏腰包100万拍摄雾霾纪录片,这并不出人意料。她一直热心环保,曾经虔诚地阅读环保圣经《寂静的春天》。雾霾对于她确实是心向往之的主题。

  在节目中,柴静为所有观众讲解了在过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见”的一切: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来15种致癌物质;随环保部门在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以无人机巡航,深入非法排污工厂,揭开鲜为人知的“褐煤”对污染的巨大影响。她还深夜来到北京的延庆,调查柴油车排放不达标并大面积造假现状;回故乡寻找十年前山西污染节目当事人,探寻能源结构背后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抨击体制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拜访中国能源领域权威人士,探索未来能源体制改革方向,提出告别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

  片中的专家、机构观点和数据是否有说服力,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以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秀良心有用吗?一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的(煤储量巨大),二是因为燃煤燃油只要适当集中处理,应用合适的技术,污染并不严重,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北京的所谓雾霾十年二十年之内不难解决的原因。憎恶大工业是中国环保主义的最大误区,事实上以大工业取代小工业才是实现环境友好的唯一途径。中石油中石化加起来大约占全国成品油市场的70%,剩下是各种地方炼油和民营炼油企业。中石化与地方炼油企业、民营炼油企比,那个污染大,哪个品质好?开车遇到两个加油站,一个是中石油加油站一个是杂牌加油站,放心去哪个?

  资深环境报道记者李靖云表示:我国的油气储量和可开采储量是两回事,大量的点状分布,开采非常困难,成本很高。过去搞过石油大进军,到处搞油田,结果是什么可以去查纪录。至少前些年川渝中小型油气井出的那一系列悲惨事故足够触目惊心了。如果遍地开花式开发,污染会呈什么样水平?

  一位不具名网友说:错误太多,说几条一眼扫到的:

  1、引用陈竺的数据未必就权威,上海的阚海东和环科院王金南应该有相关数据,你们谁拿到了;

  2、在吸烟率这么高的现实中,肺癌数据没啥意义,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拜托你们分清楚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何解决雾霾?指望开发天然气和减少汽车可行吗?《大目标》作者任冲昊表示,“还是修核电站靠谱,北京都有核电站,我们大热河省先来俩。”

  重阳金融研究院贾晋京研究员的看法独树一帜:如果是要蓝天的话,柴静还没有涉及雾霾的核心问题。雾霾的最重要的成分其实是水蒸气。是水蒸气导致几百种各类成分结合成气溶胶,成为观感很差的雾霾。要减少雾霾,关键是减少水蒸气。要减少水蒸气,只有减少水的使用以及人口量。要是为了健康,那确实要按柴静说的减少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不会减少雾霾。再概括一下:减少水蒸气会带来蓝天,美国之所以有蓝天就是这个原因。但这并没有减轻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只是水溶胶少了罢了。减少工业排放,会有利于健康,但不会减少雾霾,不会带来蓝天。

  看完这些批评,我觉得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感觉《穹顶之下》也确实只是一部个人的纪录片,虽然尽力做到数据翔实,但还是有诸多不严谨。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毕竟给很多人带来希望和热情。西坡就表示:同样作为媒体人,我很敬佩柴静,同时感到一丝惭愧。暗下决心向柴静学习多做扎实工作。

   呼吁了公民责任

  要呼吁公民责任,却只挑相对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态的打电话报警投诉排放超标,轻轻说句少开点儿车,对于最实际但也是最困难最不讨好的公共政策选择却不置一辞,这些选择包括:提高入城费,提高限行天数甚至单双号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车,继续严格的摇号限号政策等。这些都会引起相当多城市中产的埋怨。看来对雾霾的恨还是没有超过对成为中产阶级知性女神的爱。而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就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

  中戏教师“树上的男爵”也批评了柴静纪录片的中产阶级保守心理:

  说到空气污染,北京人动不动就骂河北,说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是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春节期间包括北京人民在内的大都市中产阶级开车自驾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个水泄不通,春节期间PM2.5指数飙升。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应该治理,但治理方式不应该是去砸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苦苦经营的欠达地区人民的饭碗,相反,应该充分反思并有效约束中产阶级们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西坡也担心环保的代价由谁承担:

  雾霾并不是这两年的新生事物,只是这两年才引起注意罢了。而最关注雾霾的,显然并不是农民、富士康员工乃至环卫工大爷,而是城市中产、文艺青年、富豪老板(钢厂老板等除外)。后者是这个时代民间最有话语权的,他们脱离温饱阶段,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已将双脚迈进了城市大门,但他们也只是为自己代言。制造雾霾的“落后产能”及附着其上的人群,在舆论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话筒。不说话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但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以“为时代让步”的名义被牺牲掉。

  无论如何,柴静唤起了新一轮关注环保的热情。 如何正确关注环境问题。

  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记者李靖云说:

  这是个政策问题,我最担心就是政治化,那是立场问题。既然在中国就得面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我不关心纪录片是否有利于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于党国改善治理。中国目前社会抗议增长最快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环境科学会的数据,从1996年开始年增长29%。所以那句“唤醒民众”实际多余。第一,准确的数据。柴静的纪录片最大的意义估计是介绍了马军老师长期的环境第三方监控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国的能源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靠煤,公众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事实,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对燃煤做环境处理。第三,减少污染源所必需的代价,这点必须讲清楚。限制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小城镇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污染。反对垃圾集中处理,反对核电,反PX实际在鼓励污染。数据指示基本状态,确定你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要总是反问过去,历史也不是阶段性和重复性的,而是现实性的。其实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能源环境报道比如南方能源观察和财经无所不能,就知道柴静基本才入行。

  南京大学周雷博士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认为应当怎样研究污染问题: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所以她的调查和崔永元自费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虽然,崔永元更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她提到伦敦的几百万污染行业工人转型,伦敦现有的环保模式,但却没有意识到整个西方,甚至整个人类都在外包和异化自己的认知。当那些污染行业从自身国家逐步淘汰,大气开始朗清,似乎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柴静采访了一些老北京,说到儿时的记忆,似乎存在一个曾经有效和环保的北京style。这种逻辑和认知模式错得非常离谱。研究污染,从来应该多线并进,但不是用小分队调查的方式,而是能寻找到症候的发生机制。

   然而,对于批评的反批评也已经出现。

  李华芳在微博发表文章认为:批评柴静的学者那是因为“轴”和“酸”,学界游戏规则是占据知识山头,媒体游戏规则是靠故事煽动情感。你搞学术影响力人家搞媒体影响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运动的人要学习柴静的动员能力,不然怎么煽动革命?至于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车的,“革命”不需要你们。

  环球时报肯定会认为李华芳这是一厢情愿把柴静当作“革命”工具。虽然今天没有发表文章,但环球时报官方微博连续发声:“请那些不认同柴静的人,先好好看完那个纪录片。里面的干货很多,而且都来自于环保部门的专家和官员,给人感觉跟像是中国环保部门的一次集体控诉。那些纠结于柴静本人的人,你们应该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其实如果大家看了这个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静,而是那些在我国各地,感到各种无力感的环保局的干部们。柴静只是一个记录者,她记录下的是环保立法和执法的种种无奈。如果看这个片子的最后,是去对柴静品头论足,那么你恐怕并没有看懂这个片子到底在说什么。”

  崔永元显然比环球时报悲观,他对澎湃新闻表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被各方猜测的“环保部门”官员在哪里?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今日下午表示,自己昨天晚上完整看完了柴静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今天给她发了短信打电话,向她表示感谢。陈吉宁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看来,环保议题已经从环保人士那里接棒到了部长手中,成为官方治理的应有之义。

  要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对柴静纪录片比较持中的看法来自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平教授: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最后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认为以后的人类是与环境共存亡的,我们当下该思考如何把环境与人类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产业的发展应当和环境的保护一起思考一同进行,在国民的意识中不应存在是先发展,破坏了之后再来保护再来拯救,应当是不破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敬畏自然。假如一个人先预防了疾病就没有得病和得病之后靠药物的维持治疗是两个结果,前者多么幸福后者是费时费力费财这是不是所谓的“机会成本”。对环境的担忧和保护不止柴静一个,我们该在这个发展的时代这个转变的世纪为人类的明天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