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文 >

长啸秋云笔底澜

更新时间:2021-03-27 19:07:48

  我有迷魂招不得。
有人说,长啸,是魏晋的风骨,是文人饮酒辄醉的风雅。我却觉得,那只是一种天荒地老的苍凉。就像杨过一人一雕遥望大海尽头,无人相诉,只得长啸一声,教天地为之泣。
我想,李贺在说“我有迷魂招不得”时,也是想长啸的。古代文人大多是失意的,他们没有名士纵酒狂歌的潇洒,但那啸声是在字里行间,带着力透纸背的凄凉沧桑,以及无奈。
很多次午夜梦回,惊醒时想起的都是放翁的那句“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想起他的白发浸满了泪水,而剑,也不是当年的剑了。
他说,青山是处可埋骨。我想,他怕是要长啸的,可他终究没有。有时候,无声的长叹,比尖锐的啸声更扣人心弦。
就像是,求不得的苦楚,而又不得不求的执着。
杜甫说“三山笛里关山月”,让我怔了良久。那是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无言,而长安,有着万户捣衣声与之相和。望尽彼此,此中犹有千里相隔,最是凄惨处,莫过如此了吧。
有人说,不要还乡,因为还乡须断肠。雁门的月光,大抵是这样的。不敢长啸,怕啸声一起,就哽咽了声音。就像千年前的天高云断鸟飞绝,一声江南芦管的湿气。
想到芦管,我才明白,那首《蒹葭》为什么是在《秦风》中。秦地粗犷的虎狼之师,心中也有一片白露。那恐怕不是一位姑娘,而是故乡吧。
谁谓河广,一苇可航。
谁谓河不广,千里相望。
于是,二十四桥的明月都沉寂在笙箫中,黄河静默地翻滚着泥沙。
于是,鹧鸪与杜宇开始啼叫,血溅繁花,不停农时。
于是,田间的玉米与稻谷像思念般疯长,秋天的镰刀也发出意味不明的声响。
于是,青山之间,有了一声长啸。
那长啸,是刀剑锵鸣的清冽,是临溪而渔的率真,那是千古文人的无数情思。
那一年,李白出了庐山,身后是缥缈云雾,青松也隐去了身形;那一年,赵云一人单骑闯入乱军之中,风声夹杂着血腥味,他努力睁大双眼;那一年,老子西出函谷矣,牵着青年走在夕阳薄暮之下,有人千里恭敬相迎。
一声长啸生成三声长啸,三声长啸汇聚一处,成了千千万万声长啸。有失意,有欢欣,有穷途末路,有孤注一掷,有长歌当哭,有知己与会,更多的是豪情,是不朽,是向着天吼,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傲骨。
正如辛弃疾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江山铁骑,杏花春雨,没有孰优孰劣,只是江北的人怕是惦念着江南未开泥封的清酒,而江南的人却总想杀出一道雁门关来罢了。世间诸多事,不过求不得。
所以才会有如斯失意人,叹人世不公。确实悲哀。
想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时,也是迫不得已的吧。
若不如此,恐怕也似千百年后的李后主一般,一杯鸩酒,罢此残生。但阿斗的长啸只能隐于心中,纵是谋士近臣也不知,只道他不思进取,终是如是留于青史之中。
但他什么都没有说。
谋臣不懂,李煜也不懂,他道以长歌当长啸了,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依旧明着,只是人却不在了。
有时候,是无论对错的。
想来古时的文人狂客踏节而歌,抵得过一声长啸。诗词歌赋,本也是长啸的替代之物。
只是有人觉得,长啸太过山野。我却很向往那种自然,含情不含言,无须顾忌。
只是我们,更喜欢以长歌当长啸罢了。
落笔之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禁有些悲哀。就像人们总是说长白山的雪,婺源的油菜花,它们却未必知道。即使知道,也是身不由己。
原来,长啸,在万物之中。
那么长歌又在哪里?我合上泛黄的史册,长歌便在那里。一个天地造,一个人造,如此而已。
“孰与”这个词,已经不能用在长歌和长啸间了,因为无有作答。
如是,雄鸡一声天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