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推荐 >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2-07-03 04:57:01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

  教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置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出示: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

  .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课后反思: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

  .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置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观察熟蚕: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置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一.教学导入

  .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

   破茧而出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

  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2.

  布置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课后反思:

   4.昆虫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

   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课后反思: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湘

  教版)

  第六单元

   我爱做实验

   .我学习了实验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

   一.教学导入

  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

   二.活动

   经验交流会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

  (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

   (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

   (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整理概括

  (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

   课后反思:

  2.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

   一.教学导入

  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

   二.活动

   研究降落伞

  .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

   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2.

  设计实验方案

  (1)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2)以简单的文字把实验打算和思路写下来。

   3.

  按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1)

  互相合作,分头做好抛伞、计时以及记录等工作。

   (2)

   反复尝试

   4.

  整理记录,分析数据,做出结论。

   5.

  展示交流,共享成果。

   6.

  寻找改进降落伞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湘

  教版)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

   影子游戏

  .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置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5.展示、交流、评价。

   课后反思: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一.教学导入

  .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

  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活动

   镜子

  .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

  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课后反思: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

   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科学知识

  .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

   二.活动

   哈哈镜

  .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

   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

   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

   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

   2.提供制作材料。

   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

  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置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

   课后反思:

   3.透过玻璃的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学准备

  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一.教学导入

  .出示器材: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2.提问: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4.过渡:这些现象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细致的观察吧!

   二.活动

   放大镜

  .提问: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的镜片是什么形状?它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9页插图,引导学生做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来点燃火柴的实验。

  3.指导学生将光通过放大镜后的行进路线)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2)用夹子夹住三支平行放置的激光笔,一位学生调整夹子位置,让三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能沿着纸面传播,保持夹子位置不变;(3)让另一位学生手持放大镜,让光束垂直射向放大镜,观察从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沿纸面的行进路线。如没有激光笔也可以用投影机或手电筒作光源,为增加效果,可以在光源与放大镜之间放一带孔或缝的挡光板;(4)让小组第三位同学将此时激光束的行进路线用尺和铅笔在纸面上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5)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射人人的眼睛。

   4.学生实验。

  要求:分好组,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透过放大镜直接观察强光源(如太阳、投影机),不把“亮点”对着他人。出、进教室要有秩序。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这个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7.了解生活中放大镜镜片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用放大镜的镜片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眼镜等在军事、科技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阳光是有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通过实验知道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七色光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

  .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说出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光源)、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牛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一.教学导入

  .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指南车信箱。

   2.提问:从牛顿的研究笔记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色散实验。

   二.活动

   三棱镜

  .学习牛顿的研究笔记之二,让学生学会牛顿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场地和器材:

   (1)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做;

  (2)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

   (3)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纸屏或墙壁上,把小平面镜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人5厘米左右深的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太阳光射到纸屏或墙壁上。

   3.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描述现象。

  4.提问: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

   三.拓展

  把分解的色光合起来

  .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图示,剪好七个不同颜色的圆片。

   2.按顺序制成色块贴在陀螺上,旋转陀螺,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课后反思:

  4.与水有关的光现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

   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

  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

   一.教学导入

  .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

   水放大镜

  .准备材料:滴管、水。

   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

  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

   三.活动

   水中的小石子

  .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置,保持眼睛的位置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

   人造彩虹

  .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

   课后反思:

   5.光线与视觉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暗盒实验的探究,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

  2.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

   3.知道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并不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体验,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意义,产生自觉关爱盲人的行动。

   2.培养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盒、硬纸片、小手帕、有关保护眼睛的宣传教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一.教学导入

  .讲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它。

  2.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二.活动

   暗盒实验

  .学生猜测光:的强弱与人的视觉的关系。

   2.指导学生制作暗盒实验装置。

   3.指导学生用自制暗盒做实验。

   4.评估交流。

  三.活动

  在没有光的世界里

  .盲人看不见物体,我们来体验盲人的生活。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盲人?

   四.活动

   眼睛的卫生保健

   .阅读教材。

  2.判断谁的做法对?为什么?

   五.拓展

   有趣的错觉

  .阅读教材,了解错觉现象。

   2.生活中还有哪些错觉现象?

   课后反思:

   第四篇: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臵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臵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臵养蚕任务

  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课后反思:

  4. 热的传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线.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臵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 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 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1. 多姿多彩的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臵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臵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课后反思:

  2. 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线.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臵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臵。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臵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2. 观测风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

  • 上一篇:各种灾害应急预案
  • 下一篇:不祥的预感